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武合一(下)—— 少林功夫(释永信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是他根据大乘的理论,结合北魏当时的社会状况,初创了以“静坐修身”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学说,称为“壁观”,即大乘禅宗。达摩的禅宗,以《楞伽经》为传法经典。他在传法于慧可之后,离开嵩山,梁大同二年(536),遇毒而卒,葬于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相传,达摩精于武功,尤善坐禅功。唐代宗赠圆觉大师号。禅宗兴盛后,达摩被尊为禅宗初祖及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

  慧可,一名僧可,又名神光。俗姓姬,虎牢人(今荥阳汜水),出家后遍阅经典,精通藏经。40岁时,在嵩山遇到游化的天竺僧菩提达摩,拜为师。后达摩在嵩山少林寺一带传法,慧可随之从学六年。达摩在嵩山传法时,以四卷《楞伽经》授慧可,并说:“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其后慧可传承了达摩的禅法,成为禅学大师。达摩圆寂后,慧可一度隐迹。后因道俗各界寻迹而来向其求学,开始传法讲经。东魏天平初年,慧可北游至邺都(今安阳)传法。在邺传法时,当地一僧名道恒,其徒在听了慧可讲法后都不回来了,于是多次加害慧可,最后“遭贼斫臂”。后他单臂传法,名声大振。慧可在传法于僧璨后于开皇时坐化。慧可由于得到了达摩衣钵,后被禅宗尊为二祖。

  洪遵(528-608),据裴漼《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及《说嵩》载,他俗姓时,相州人,八岁出家,拜少林寺资公学法,后遍访丛林,参学问法,佛法日精,齐主授予他“断事沙门”。北周大象中,少林寺被废后重新恢复,在寺中挑选道业精深者120人为菩萨僧,洪遵律师被选中。隋朝开皇七年(587),洪遵奉诏至京都,与天竺僧一起翻译佛经,后受敕命为众僧讲律宗,为一代律宗大师。

  志操、惠玚、昙宗,唐初少林寺著名武僧。据唐裴漼《少林寺碑》及《赐田牒》载:武德四年(621)四月,李世民与王世充战于嵩洛一带,驻守柏谷庄的少林寺主僧志操、都维那僧惠玚和昙宗等十三名武僧夜间攻入王世充之侄王仁则大营,生擒王仁则,并将其献于李世民,唐军乘势击败王世充。四月三十日,李世民为表彰志操、惠玚、昙宗等十三武僧的功绩,特颁《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于少林寺,同时要封十三僧官位,但由于志操、昙宗等只愿出家礼佛,不愿为官,于是李世民赐少林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参战僧均得封赏,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由于志操、惠玚、昙宗等的助唐行动得到了李唐王朝的大力表彰,使少林寺走向昌盛。

  法如(638-689),唐初北方禅宗领袖。据唐《法如禅师行状》及《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载,法如为上党人(今山西长治市),俗姓王,19岁出家后,到蕲州从弘忍禅师学法,深得其旨,为弘忍高足。弘忍圆寂后,于永淳二年(683)北游中岳,居少林寺六年,后在此传法三载,“再振玄纲”、“兴复正化”,成为北方禅宗的“定门之首”,并被尊为禅宗六祖。法如在少林寺传法,为确立少林寺禅宗祖庭地位起到了作用。唐永昌元年(689),法如圆寂于少林寺,世寿52岁,徒众为之建塔于寺西。

  义净,据《戒坛铭》及宋《高僧传》载,义净为初唐至盛唐时高僧。咸亨时曾从海上到印度取经,历时25年,经30余国,回国后从事译经活动。长安四年(704)四月,三藏法师义净来至少林寺,与少林寺主僧义奖、智宝等,重筑戒坛传法,并由义净撰写了《唐少林寺戒坛铭》。开元三年(715)刻石立于少林寺,惜此碑已无存,仅存碑文。

  灵运(?-729),俗姓萧,名光,南朝梁武帝后裔,兰陵人,为虢州恒农县尉之子。久怀慕佛之意,后游嵩山,至少林寺为僧,曾在少林寺附近庞坞从学于著名禅师元珪,潜心研究禅学。唐开元十七年(729)五月,圆寂于少林寺,门人坚顺为其在寺西北建塔,至今犹存。

  同光(700-770),唐代少林寺著名禅师。据《同光禅师塔铭》载,同光为晋(今山西)人,早年出家,后持钵至东山(太室山),皈依北方著名禅宗宗师大照(普寂)席下,“演大法义,开大法门”,达20余年,“振动中外,从师授业者不可胜言”。同光在少林寺传法,“开悟知见,行不可思议之密行,拯扶昏迷”。天宝十四年(755)还与法忍等共立《敕还少林寺神王师子记》碑。大历五年(770),圆寂于少林寺,世寿71岁,僧腊45,寺主僧惟济、上座僧昙则等为之建塔于寺东,至今犹存。

  惟宽(748-817),中唐著名禅师,衢州人。据《高僧传》、《说嵩》、《少林寺志》载,他出家后于唐贞元十三年(797)来到少林寺研究禅法。唐元和初年被宪宗诏入京城,到安国寺说法,白居易曾向其问禅。白问道:“既曰禅师,何又说法?”宽答:“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有三,其实一也。江淮河汉随处地立名,名虽不一,水惟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白居易又问:“既无分别,何以修心?”惟宽答:“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无念起。金屑虽珍,在眼为病。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无近执着,休落无明,此心要也。”惟宽精妙的解答,是其对禅宗理解的透彻。惟宽元和十二年(817)圆寂,宪宗谥“大彻禅师”之号。

  法华行钧(848-925),唐末至五代时少林寺名僧。据《法华钧大德塔铭并序》载,法华钧俗姓阎,阳武人(今河南原阳),14岁出家嵩山会善寺,拜素禅师为师。旦暮研习《法华经》,历时3年。后游历四方,讲经说法。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应少林寺之请,出任少林寺住持。此时距会昌灭法只有30多年,寺院被毁之殿堂、佛像等尚未恢复完毕。他主持少林寺后,历时3年,重修了大殿。后殿宇又被废毁,他再次募化重建了殿堂,塑了佛像。他临坛说法,闻名遐迩,是唐末少林寺十大德高僧之一。在他任少林寺住持45年间,“士庶写葵藿之敬,僧尼倾归仰之心”。后唐同光三年(925)圆寂,年78岁,僧腊59,寺僧为之在寺西建塔,至今犹存。

  广庆,北宋元祐时少林寺住持。在其任住持时,为了保护经唐武宗灭法时存留下来的弥勒佛像及释迦佛像,主持修建了“释迦塔”和“弥勒塔”,并刻立了“文殊问疾”画像碑。广庆文章,文笔流畅;所书《释迦佛塔铭》、《弥勒佛塔铭》、《文殊问疾碑》,苍劲有力,别具一格。

  清江,北宋徽宗时少林寺住持。崇宁四年(1105),因少林寺与当地居民发生土地纠纷,他将此告于西京永安县,经县府审理,重定了少林寺土地界限并立碑。建中靖国元年(1101),清江立知县楼异撰的《少室三十六峰赋》碑(今存)和《太室二十四峰诗》碑(已失)于少林寺,对保存宋代嵩山文化作出了贡献。

  惠初,北宋末著名禅师。徽宗政和时出任少林寺住持后,大力倡导禅宗,推崇初祖达摩、二祖慧可。在任期间,宣和七年(1125)组织创建初祖庵大殿;宣和四年(1222)至靖康元年(1226)又在庵北建初祖面壁之塔,并请著名书家蔡京题字。他还立有《二祖大师像碑》(原碑失,金代重立)。惠初颇具文字和书法功底,记并书丹的《长芦慈觉颐禅师 中佛事碑》,书法劲秀。他是宋末很有影响力的禅师,被徽宗封为“佛灯大师”,并赐以紫袈裟。

  西堂老师(1079-1157),名法和,号无迹,许州人(今河南许昌),为北宋末至金初曹洞宗大师。据《西堂老师塔铭》载,他年少时出家善财寺大悲院,参禅习经,洞彻曹洞,金初到少林寺任住持二载。他在少林寺提倡宗乘,传沿曹洞,僧众云集。后应京府普照寺之请任住持9年,晚年归栖少林寺西堂。金正隆二年(1157)圆寂于少林寺,世寿79岁,僧腊57年,建塔于少林寺塔林,至今犹存。

  祖端(1115-1167),为金初少林寺名僧。据《端禅师塔铭》载,祖端俗姓蒋,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时出家法王寺,遍游丛林,后至少林寺,任住持长达15年。在主持少林寺期间,“阐扬法化,四众皈依”。后受南京留守之请,主持法云寺数载,晚年归隐少林寺。大定七年(1167)圆寂,世寿53岁,僧腊25年,葬于少林寺塔林。

  兴崇(1176-1218),为金代少林名僧。据《崇公塔铭》载,崇公俗姓侯,汾阳(今山西汾阳)人,幼年丧父,靠母抚养,母病,崇公割自身肉让其母食用,以孝名乡里。初出家本州法兴院,后到少林寺参住持普照习禅,曾任嵩山之阴罗汉寺住持。金明昌时普照退席,驸马泊治中等以其得法于普照,请之出任少林寺住持。在任期间,致力于整修少林寺,经十余年的努力,“山门内外,稍稍就序”。泰和四年(1204),在崇公的主持下,由众信士出资,在少林寺铸造了重1.1万斤的大铁钟,至今犹存寺内。晚年退居少林寺,泰和八年(1218)圆寂,世寿43岁,僧腊27年,葬于塔林。

  教亨(1149-1219),字虚明,金代著名禅师。据《大明高僧传》及今存少林寺、法王寺碑刻载,教亨7岁出家于山东崇觉寺,后遍参丛林,禅学日隆,先后任中都(今北京)潭柘寺、济州普照寺、中都庆寿寺住持,还讲法于郑州普照寺、嵩山戒坛寺、嵩山法王寺、绍山云门寺、林溪大觉寺五座道场,名扬四方。大安元年(1209)受官府之命出任嵩山少林寺住持,使少林“法席大盛”。在任少林住持期间于大安元年(1209)为崇公造塔,并与寺僧祖昭立《苏东坡观音赞碑》等。教亨还精于书法,所书《观音赞碑》颇具功力,有东坡书风。金兴定三年(1219)圆寂,年70岁。元光二年(1223)建塔于嵩山法王寺。塔已无存,塔铭今存嵩山法王寺。

  志隆,号东林,称东林志隆、东林隆公,金末曹洞名僧。志隆出家后曾参曹洞宗师万松行秀为师,为其重要门徒。金贞祐时出任少林寺住持。在任期间,创建“少林药局”,为僧俗医病。贞祐…

《禅武合一(下)—— 少林功夫(释永信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