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武合一(下)—— 少林功夫(釋永信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是他根據大乘的理論,結合北魏當時的社會狀況,初創了以“靜坐修身”爲主要修行方法的學說,稱爲“壁觀”,即大乘禅宗。達摩的禅宗,以《楞伽經》爲傳法經典。他在傳法于慧可之後,離開嵩山,梁大同二年(536),遇毒而卒,葬于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相傳,達摩精于武功,尤善坐禅功。唐代宗贈圓覺大師號。禅宗興盛後,達摩被尊爲禅宗初祖及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師。

  慧可,一名僧可,又名神光。俗姓姬,虎牢人(今荥陽汜水),出家後遍閱經典,精通藏經。40歲時,在嵩山遇到遊化的天竺僧菩提達摩,拜爲師。後達摩在嵩山少林寺一帶傳法,慧可隨之從學六年。達摩在嵩山傳法時,以四卷《楞伽經》授慧可,並說:“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其後慧可傳承了達摩的禅法,成爲禅學大師。達摩圓寂後,慧可一度隱迹。後因道俗各界尋迹而來向其求學,開始傳法講經。東魏天平初年,慧可北遊至邺都(今安陽)傳法。在邺傳法時,當地一僧名道恒,其徒在聽了慧可講法後都不回來了,于是多次加害慧可,最後“遭賊斫臂”。後他單臂傳法,名聲大振。慧可在傳法于僧璨後于開皇時坐化。慧可由于得到了達摩衣缽,後被禅宗尊爲二祖。

  洪遵(528-608),據裴漼《皇唐嵩嶽少林寺碑》及《說嵩》載,他俗姓時,相州人,八歲出家,拜少林寺資公學法,後遍訪叢林,參學問法,佛法日精,齊主授予他“斷事沙門”。北周大象中,少林寺被廢後重新恢複,在寺中挑選道業精深者120人爲菩薩僧,洪遵律師被選中。隋朝開皇七年(587),洪遵奉诏至京都,與天竺僧一起翻譯佛經,後受敕命爲衆僧講律宗,爲一代律宗大師。

  志操、惠玚、昙宗,唐初少林寺著名武僧。據唐裴漼《少林寺碑》及《賜田牒》載:武德四年(621)四月,李世民與王世充戰于嵩洛一帶,駐守柏谷莊的少林寺主僧志操、都維那僧惠玚和昙宗等十叁名武僧夜間攻入王世充之侄王仁則大營,生擒王仁則,並將其獻于李世民,唐軍乘勢擊敗王世充。四月叁十日,李世民爲表彰志操、惠玚、昙宗等十叁武僧的功績,特頒《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于少林寺,同時要封十叁僧官位,但由于志操、昙宗等只願出家禮佛,不願爲官,于是李世民賜少林田地四十頃,水碾一具。參戰僧均得封賞,昙宗還被封爲大將軍僧。由于志操、惠玚、昙宗等的助唐行動得到了李唐王朝的大力表彰,使少林寺走向昌盛。

  法如(638-689),唐初北方禅宗領袖。據唐《法如禅師行狀》及《皇唐嵩嶽少林寺碑》載,法如爲上黨人(今山西長治市),俗姓王,19歲出家後,到蕲州從弘忍禅師學法,深得其旨,爲弘忍高足。弘忍圓寂後,于永淳二年(683)北遊中嶽,居少林寺六年,後在此傳法叁載,“再振玄綱”、“興複正化”,成爲北方禅宗的“定門之首”,並被尊爲禅宗六祖。法如在少林寺傳法,爲確立少林寺禅宗祖庭地位起到了作用。唐永昌元年(689),法如圓寂于少林寺,世壽52歲,徒衆爲之建塔于寺西。

  義淨,據《戒壇銘》及宋《高僧傳》載,義淨爲初唐至盛唐時高僧。鹹亨時曾從海上到印度取經,曆時25年,經30余國,回國後從事譯經活動。長安四年(704)四月,叁藏法師義淨來至少林寺,與少林寺主僧義獎、智寶等,重築戒壇傳法,並由義淨撰寫了《唐少林寺戒壇銘》。開元叁年(715)刻石立于少林寺,惜此碑已無存,僅存碑文。

  靈運(?-729),俗姓蕭,名光,南朝梁武帝後裔,蘭陵人,爲虢州恒農縣尉之子。久懷慕佛之意,後遊嵩山,至少林寺爲僧,曾在少林寺附近龐塢從學于著名禅師元珪,潛心研究禅學。唐開元十七年(729)五月,圓寂于少林寺,門人堅順爲其在寺西北建塔,至今猶存。

  同光(700-770),唐代少林寺著名禅師。據《同光禅師塔銘》載,同光爲晉(今山西)人,早年出家,後持缽至東山(太室山),皈依北方著名禅宗宗師大照(普寂)席下,“演大法義,開大法門”,達20余年,“振動中外,從師授業者不可勝言”。同光在少林寺傳法,“開悟知見,行不可思議之密行,拯扶昏迷”。天寶十四年(755)還與法忍等共立《敕還少林寺神王師子記》碑。大曆五年(770),圓寂于少林寺,世壽71歲,僧臘45,寺主僧惟濟、上座僧昙則等爲之建塔于寺東,至今猶存。

  惟寬(748-817),中唐著名禅師,衢州人。據《高僧傳》、《說嵩》、《少林寺志》載,他出家後于唐貞元十叁年(797)來到少林寺研究禅法。唐元和初年被憲宗诏入京城,到安國寺說法,白居易曾向其問禅。白問道:“既曰禅師,何又說法?”寬答:“無上菩提者,被于身爲律,說于口爲法,行于心爲禅,應用有叁,其實一也。江淮河漢隨處地立名,名雖不一,水惟無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禅;雲何于中,妄起分別。”白居易又問:“既無分別,何以修心?”惟寬答:“心本無損傷,雲何要修理?無論垢與淨,一切無念起。金屑雖珍,在眼爲病。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無近執著,休落無明,此心要也。”惟寬精妙的解答,是其對禅宗理解的透徹。惟寬元和十二年(817)圓寂,憲宗谥“大徹禅師”之號。

  法華行鈞(848-925),唐末至五代時少林寺名僧。據《法華鈞大德塔銘並序》載,法華鈞俗姓閻,陽武人(今河南原陽),14歲出家嵩山會善寺,拜素禅師爲師。旦暮研習《法華經》,曆時3年。後遊曆四方,講經說法。唐僖宗廣明元年(880)應少林寺之請,出任少林寺住持。此時距會昌滅法只有30多年,寺院被毀之殿堂、佛像等尚未恢複完畢。他主持少林寺後,曆時3年,重修了大殿。後殿宇又被廢毀,他再次募化重建了殿堂,塑了佛像。他臨壇說法,聞名遐迩,是唐末少林寺十大德高僧之一。在他任少林寺住持45年間,“士庶寫葵藿之敬,僧尼傾歸仰之心”。後唐同光叁年(925)圓寂,年78歲,僧臘59,寺僧爲之在寺西建塔,至今猶存。

  廣慶,北宋元祐時少林寺住持。在其任住持時,爲了保護經唐武宗滅法時存留下來的彌勒佛像及釋迦佛像,主持修建了“釋迦塔”和“彌勒塔”,並刻立了“文殊問疾”畫像碑。廣慶文章,文筆流暢;所書《釋迦佛塔銘》、《彌勒佛塔銘》、《文殊問疾碑》,蒼勁有力,別具一格。

  清江,北宋徽宗時少林寺住持。崇甯四年(1105),因少林寺與當地居民發生土地糾紛,他將此告于西京永安縣,經縣府審理,重定了少林寺土地界限並立碑。建中靖國元年(1101),清江立知縣樓異撰的《少室叁十六峰賦》碑(今存)和《太室二十四峰詩》碑(已失)于少林寺,對保存宋代嵩山文化作出了貢獻。

  惠初,北宋末著名禅師。徽宗政和時出任少林寺住持後,大力倡導禅宗,推崇初祖達摩、二祖慧可。在任期間,宣和七年(1125)組織創建初祖庵大殿;宣和四年(1222)至靖康元年(1226)又在庵北建初祖面壁之塔,並請著名書家蔡京題字。他還立有《二祖大師像碑》(原碑失,金代重立)。惠初頗具文字和書法功底,記並書丹的《長蘆慈覺頤禅師 中佛事碑》,書法勁秀。他是宋末很有影響力的禅師,被徽宗封爲“佛燈大師”,並賜以紫袈裟。

  西堂老師(1079-1157),名法和,號無迹,許州人(今河南許昌),爲北宋末至金初曹洞宗大師。據《西堂老師塔銘》載,他年少時出家善財寺大悲院,參禅習經,洞徹曹洞,金初到少林寺任住持二載。他在少林寺提倡宗乘,傳沿曹洞,僧衆雲集。後應京府普照寺之請任住持9年,晚年歸棲少林寺西堂。金正隆二年(1157)圓寂于少林寺,世壽79歲,僧臘57年,建塔于少林寺塔林,至今猶存。

  祖端(1115-1167),爲金初少林寺名僧。據《端禅師塔銘》載,祖端俗姓蔣,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少時出家法王寺,遍遊叢林,後至少林寺,任住持長達15年。在主持少林寺期間,“闡揚法化,四衆皈依”。後受南京留守之請,主持法雲寺數載,晚年歸隱少林寺。大定七年(1167)圓寂,世壽53歲,僧臘25年,葬于少林寺塔林。

  興崇(1176-1218),爲金代少林名僧。據《崇公塔銘》載,崇公俗姓侯,汾陽(今山西汾陽)人,幼年喪父,靠母撫養,母病,崇公割自身肉讓其母食用,以孝名鄉裏。初出家本州法興院,後到少林寺參住持普照習禅,曾任嵩山之陰羅漢寺住持。金明昌時普照退席,驸馬泊治中等以其得法于普照,請之出任少林寺住持。在任期間,致力于整修少林寺,經十余年的努力,“山門內外,稍稍就序”。泰和四年(1204),在崇公的主持下,由衆信士出資,在少林寺鑄造了重1.1萬斤的大鐵鍾,至今猶存寺內。晚年退居少林寺,泰和八年(1218)圓寂,世壽43歲,僧臘27年,葬于塔林。

  教亨(1149-1219),字虛明,金代著名禅師。據《大明高僧傳》及今存少林寺、法王寺碑刻載,教亨7歲出家于山東崇覺寺,後遍參叢林,禅學日隆,先後任中都(今北京)潭柘寺、濟州普照寺、中都慶壽寺住持,還講法于鄭州普照寺、嵩山戒壇寺、嵩山法王寺、紹山雲門寺、林溪大覺寺五座道場,名揚四方。大安元年(1209)受官府之命出任嵩山少林寺住持,使少林“法席大盛”。在任少林住持期間于大安元年(1209)爲崇公造塔,並與寺僧祖昭立《蘇東坡觀音贊碑》等。教亨還精于書法,所書《觀音贊碑》頗具功力,有東坡書風。金興定叁年(1219)圓寂,年70歲。元光二年(1223)建塔于嵩山法王寺。塔已無存,塔銘今存嵩山法王寺。

  志隆,號東林,稱東林志隆、東林隆公,金末曹洞名僧。志隆出家後曾參曹洞宗師萬松行秀爲師,爲其重要門徒。金貞祐時出任少林寺住持。在任期間,創建“少林藥局”,爲僧俗醫病。貞祐…

《禅武合一(下)—— 少林功夫(釋永信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