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来果禅师丛林建设思想研究(温金玉)▪P2

  ..续本文上一页是禅机。丛林为十方聚会之所,圣贤安居之地,同居大众,互相瞻依,一言一行,皆有稽考;一文一米,不落虚空。古云:历代祖师出自丛林。”[3]

  丛林是选佛场,修行人在这里熔冶、锻造,每日淋浴在“六和”的阳光下,相互激励,大众监督,这种道业之增长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成就的。来果禅师告诉修行人,最大利生之事莫过于创立丛林:“参禅人,发明心地后,自既能利,必设法利人,利人之法甚多,最大之利,莫如开丛林,建道场。何以故?佛出世后,开给孤园、尸陀林、闍窟山、灵鹫山,及诸山等各大丛林,乃十方祖师降临之地,一切圣贤云集之地,有龙天捍卫,伽蓝守护,度人之广,容人之众,守法之严,安居之久,较任何法门,高无再上。”[4]修行人只有久住丛林,才能明是非功过,懂进退节度。勤苦用功,方可有所成就。“既建丛林,必依古法,古法有二,一古法者,佛居世间,宏法之所,度生之处,悉为丛林。二唐代以还,马祖开丛林,百丈立清规,如大冶炉,如陶家器。陶佛模,出佛相,铸祖模,出祖相。”[5]开丛林,建道场,既须因缘俱合,更要“必依古法”,先得其地,次得其人,有地有人,则成弘法基础。

  2、苦参话头

  禅宗以无门为门。良以法无定法,契机者胜;凡有言说施为,俱为标月之指,何须强分轩轾?奈有一般学人尚知解,喜谈辩,不耐话头之平淡,更无刻苦参究之功,遂于其间妄起分别,逞解逞能;将宗门所重之行履、证悟,转资谈柄,殊堪浩叹!所以来果禅师反对空谈,坚持脚踏实地去修行。他说:“丛林何事,事在坐香,即参禅也。夫禅虽不在坐,亦不在不坐。老古锥钳锤下死去活来,始知象王行处,一踏到底。故天下丛林一枝香,上关诸佛法身,下关众生慧命。”[6] 丛林的头等大事就是参禅,这是自释迦拈花迦叶会心微笑以来,佛门接引学人而有的方便。“然宗门正脉,只有参禅一法,别无二路。”[7]

  何谓参禅?即参话头,由话头而起疑情。北宋以后,话头盛行;此在宗门法脉,大有渊源,所谓祖师禅者其精神即在此。来果认为“北宋后,乃拈上大人公案一言半句,以为话头,令人苦参。话头之风,自是以兴。此时关键,乃在参禅。参究之要,重在疑情成团。又非狐疑之疑,乃大信后自有之境界。话头虽多,本无优劣。应机对症,不无简择,故于明万历后,天下丛林均捡“念佛是谁”为唯一话头,陶铸龙象,不可缕计”[8]。来果禅师本人参学经历即是以参“念佛是谁”而悟道的。

  对于具体参禅方法,来果禅师有自己独到的见地。“疑”之一法,不少禅师都把它当成入禅之一途。来果禅师于此则有进一步的探讨,认为““疑”之一字,众善之门,行人大需仔细”。来果禅师要求:参禅时要有疑,方可咬住“念佛是谁”的话头。也就是说对于生死,参禅法正疑是入门之法,非疑不得力,非疑不用功,非疑不开悟。而正是以疑为动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来果禅师对“疑”字作了解释:“念佛是谁,即人能念佛,不知佛是谁念的。要明自己本来面目,念佛之人是也。此人非肉团身,直离肉团外找之。找到这个人,即是本来面目。大器者,不找现成;中下之人,非找不可。如何找法?曰佛既不是口念,又不是心念,再不是身念。究竟这句佛是谁念的呢?念佛到底是谁?如此辗转,在这一句上追问。既不能领会,忽然起疑,即疑佛是心念的,又疑佛是口念的,又疑佛是身念的。既不是身口心念的,毕竟是谁念的?此时在心口身上起疑,次知非身口心念的,更是疑上加疑,现在正要离开身口心外,急把念佛的人追出不可,如此追究,指参禅即是疑情也。”[9]

  对于参禅,来果禅师认为求静非真参禅。在他看来,工夫得力时,静不可得。而真正入禅境,疑情真参,外忘世界,内忘身心,身心两忘,孰有动静之别。他强调只要工夫得力,净戒严持,定力坚固,慧自然生,若是不下死心参禅,即使住在禅堂极静之中,妄想杂念纷起,专在见闻取舍上做生活又有何用,因此他要求参禅学人“把定一句念佛是谁,动如是参,静如是参,生如是参,死如是参,真参不舍”,定可得悟。或以为参“死话头”,消耗岁月。讵知正因有此“死话头”,方能抵住生死!来果禅师强调参禅学人要树坚固心,发大宏愿,明因果,能吃苦,信念始终如一,方可去狐疑。

  来果禅师对参禅一法最为推崇,他说:“参禅一法,非世出世法可比拟,乃菩提达摩大师,建树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为立地成佛宗旨,为教外别传顿法,三身四智,十地三乘,一切佛经祖语,有情无情,皆为此禅含摄。”[10]

  3、一门深入

  来果禅师1919年入主高旻寺后,决心将高旻寺办成专门禅修道场。凡与参禅相违背的活动,一律停止。不得开学堂、立莲社、学密宗、示念佛、研教相、容外道。不打水陆、不放焰口、不拜大忏、不念小经、不传戒、不讲经、不成就人住茅蓬、不成就人闭关、不成就人阅藏、不打念佛七、不与人送殡。所谓任他刀架在颈上,宁死不改专门;任他逼我退职,拚死不改初衷。高旻家风,就是参禅打禅七,一门深入。来果禅师指出:“打七为甚么事?大众要明了:无非是参禅悟道、了生脱死,没有其他的事。要参禅,非参“念佛是谁”不可;了生死,亦复“念佛是谁”可了。各人发起心来——参!”这样大众聚于一处,齐心协力,异口同宗,不致有你非我是,这家门庭,那家话柄,惑乱后学,莫衷一是。高旻立此宗旨,目的在于令学佛者共修此宗,共悟此宗,始终一贯,古今相符,于道则不期而然矣。

  我们知道,以结跏趺坐、心专一境的禅定为佛教修习的全部工夫,然而,营造一个清静的修行道场并非易事。不少禅宗丛林,或因斋主人情关系,或因求得生活费用,往往需要应酬佛事,不能静心坐香参禅。即高旻寺,每年也有水陆两三堂,焰口数十台,和大小经忏若干。来果禅师接任住持以后,下决心辞去一切佛事,宁讨饭或饿死,也不应酬经忏佛事。从已故妙湛长老回忆文章《来果禅师的禅风——纪念来果禅师圆寂四十周年》所述,来果禅师为了保证寺院专修禅业,对原来寺院佛事活动秩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影响最大者当属断绝经忏。解放前的丛林,大多为经忏门庭,其原因有二:1、因斋主人情关系,无法推辞,只有勉为其难;2、靠经忏收入,维持寺院生活。高旻寺每年水陆二、三堂,焰口数十台,大小经忏也不少。每年还有非做不可的万年水陆一堂。来果禅师接任高旻寺住持以来,下定决心,一定要拔除该寺的经忏根子。整治三项事务,为人传诵一时。

  (1)宁愿讨饭饿死,不做经忏的主人

  1922年某日,来果禅师有事来沪,盛府庄夫人发心出二万元,做万年永久延生水陆头。至临终前,再助二万元,做往生万年水陆头。来果禅师认为,若答应下来,高旻寺经忏病根,永远不能彻底清除。宁愿讨饭饿死,不做经忏的主人。于是对庄夫人说:“敝寺是禅宗道场,不做经忏。”自此一切大小佛事,一律辞退。

  (2)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来果禅师决定一切佛事概不应酬后,为了照顾一些居士的要求,有早晚课随堂普佛。1924年,扬州张护法,拟出240元大洋,提早二板香,打延生普佛一堂。来果禅师对他说:“居士当知,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若提前二板放香,居士不但无功,反而有过。”张居士听了来老的话,竟说:“240元不肯,我出2400元,总可以吧。”来果禅师对他说:“别说2400元,就是24000元也不行。”张居士感动地说:“和尚铁打的规矩,我甚佩服。”

  (3)彻底拔除高旻寺的经忏根子

  三汊河由关,每年七月上旬,请高旻的和尚放利孤焰口一堂,还要借用长桌短登等用具。这一习惯有100多年的历史,从不少过一次。1925年,来果禅师预先通知由关的帐房说:“今年本寺无放焰口之人,亦无焰口台上的用物,请另找他人代放。”由是经忏的根子,被彻底拔除。

  经忏佛事在当时十分盛行,对寺院经济也有一些补贴,但对佛教整体形像的损害却是无法估量的。首先,寺僧受金钱势力所强迫,整天忙于赚钱,把修持的时间都挤掉了,这是使僧人素质下降,佛教衰败的根本原因。其次,是使寺内寺外,男男女女,喧哗嘈杂,把一个好端端的清净佛地变成僧俗混居的交易市场。第三,经营经忏佛事使僧尼社会地位降低,令社会上误解僧尼是专为死人服务的,习惯上把僧尼与死人联系起来,看到僧尼就认为是晦气,或不祥之兆。[11]

  有鉴于此,来果禅师决心断绝经忏佛事,这是与他秉持祖意、重振宗风的宏愿相关连的。从1924年起,将万年水陆改为净七一场,200余人打七,成为佛教界的盛事。自此以后,高旻寺绝不对外做佛事,每年定期打禅七,于七月十五日大进堂,九月十五日加香,十月十五日开始打七。国内外高僧纷纷前来参加打七,高旻寺也以坚守和阐扬宗风而享誉各大丛林。他阐扬宗风,整顿寺规,严明规约,提高了高旻寺在近代佛教界的地位,深受海内外佛教徒的拥护。高旻寺也成为江南著名道场,且与金山江天禅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东南禅宗四大丛林。

  三、制订《高旻寺规约》

  《金山规约》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12]来果禅师作为宗门巨匠,深感“祖灯秋晚,丛林规矩不立,宗门大法日废。”[13]所以来果禅师治寺,极重规约。来果禅师认为:“参禅人,第一要守清规,方能参禅。清规者,公正清严为模范。公能除私曲猥弊,正能除邪谬垢染,清能除粗浊秽污,严能除疲惯懈习。故以清规建丛林,以清规治人格,以清规利人世,以清规成佛祖。”[14]所以丛林要严立清规。

  丛林清规,起于百丈怀海,在怀海之前,禅僧多…

《来果禅师丛林建设思想研究(温金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