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来果禅师丛林建设思想研究(温金玉)▪P3

  ..续本文上一页居律寺,于说法住持常不合规范。为开拓一个新的生存环境,遂别立禅居,自定规约。从此禅林的宗教修持生活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后受会昌废佛之打击,又经唐末和五代十国的动乱,典籍多散佚无存,怀海的古本《百丈清规》也未能幸免。所以自北宋末叶开始,便有各种名目的丛林规约产生,并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崇宁、咸淳、至大三部清规,还有南宋宗寿撰的《入众日用》、元代明本撰的《幻住庵清规》等小范围内流行的清规。所以 “马祖应兴,为便天下学人行持,垂万古鸿谟,创建丛林。百丈因立清规,是以震旦丛林之制,原出宗下。其规矩皆宗门祖法,与西竺戒制,粗有出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15] 清规的产生虽是因应于特定的时空因缘,但其护法安僧的精神与功能却是与戒律相同。故“一切人守规矩”,则是弘法道场之根本。来果禅师认为“规矩一法,乃出世之阶梯,为成佛之捷径,离规矩则坏丛林,坏自己;守规矩则修福慧,修身心。师傅们在日用中,切不可随习气转,顺业识牵。当知守得一分规矩,除得一分恶习;修得一分福慧,除得一分生死。所以生死不离习气,福慧不离规矩。”[16]来果禅师在主持高旻寺时,自己带头严守规矩,坚持认理不认人,依法不依情。“那怕是我的生身父母和兄弟,一到高旻,就认不得了,父母兄弟犯了规矩,打香板比别人重,迁单比别人快。”也正是这样,来果禅师在高旻寺执掌法席中,依规矩办事,“铁打的常住,要靠铁打的规矩,有了铁打的规矩,总有铁打的常住”。上自堂头和尚,下至清众,在规矩面前一律平等。

  来果禅师住寺30多年中,不断修改寺规,免除陋习,使其符合禅林生活需要,利于严肃大众,清净僧仪。1932年,更依古人规约,删繁取要,制订客堂、库房、禅堂及丈室四部规约,合称《高旻寺四寮规约》。来果禅师在《自行录》中专门述说了其间因缘:“常住古规,为唐之百丈老人制之,风行全国,自古迄今,尚兢兢执为龟镜,由是时移世异,法久成弊之谬论兴焉。要知法本无弊,弊在行人,每见各丛林规约,有二本者,有一本者,殊为憾事。何也,言之不全,行之必缺,日用巨细各事,若无凭证,单仗口言心记,终非上策。我深思之,将来人之根性,有规可约,有据可凭,禅者恒清,尚难调伏,内外各事,若信口宣说,渺无根据,人何可信。类如散香四六分持,规约注明,任何人不能改动。若无规约令人查考,你说四六分,他要三七分,大小规矩,尽成争柄,何法之有

  故特依古人规约,删繁取要,言真行实,集成五大本,客堂、库房、禅堂各一本,丈室两本,照本宣科,不问他人,不审是非。勿论你是我是,你非我非,一一照规约行之。规约错者,依错行之,规约不错者,依不错行之。永息争论,永断烦恼。一日行之,千日仿之,此处记之,他处用之,诚万不可轻忽之规箴,来今之鉴镜也。”[17]

  为了检查规约执行的情况,每年四次向僧众宣读规约,除了公事及表堂外,任何人都要到堂,否则作为违反*住规约论处。使常住的规约,树立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使每一个人心目中,时时有法规策励。如此,可以增加几分道心,减少几分业障。所以,高旻寺规矩清严,为国内外称道;高旻寺规约,也成为禅宗各大丛林的范本。禅林中流传有:“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和“金山腿子高旻香,天宁放参盖三江”之说,更有评价说:“天下丛林不止单、守禅制者,独有高旻耳!”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来果禅师在全力推动丛林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不易与辛劳。“近十余年,宇内苦兵,盐酱多缺;百丈农禅之制,既失修而废,寺众常百数十人,少壮者或事编织杂作以糊口;苦行长老,难胜劳作,守死不去,秕糠菜根,甘之如饴;而挂单者犹踵相接,禅堂内行、坐十四枝香,拄杖、竹篦敲击相应,亘古如新。”[18]尽管如此,来果禅师于启示开导之余,日忧道粮不给。在《方外来鸿——近现代高僧致高鹤年居士信函手迹》一书中完整收录了来果禅师写给高居士的6封信。每一封信中都诉说维持寺院之不易。如1929年冬日信中写道:“僧俗三百余人,生活全无把握。想我公本救世救人为急务,哀恳迅解义囊,接济数百僧人食用,俾好安全行道。再请转向各同道诸公,尽力陈诉敝寺万分困难苦衷,倘或稍疑,尽可派人暗查虚实。”[19]字里行间之无奈已有焦心劳思之感。

  对来果禅师丛林制度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总评价,以湛山

  虚长老的评论最为精辟:“来公宗说兼通,痛念祖道秋晚,别出手法,普接三根;隐理致机用于普说之中:直说、横说,法说、喻说,粗说、细说,方便、了义说。始自入门途径,翦尽荆榛;规矩法则,堂堂轨范。心行由粗入细,总归一条心行,而至无心。工夫由站立不长,而至能稳、能长,成团、成片。逐日策发,一路挟持;令学者田地稳密,寻究到无用心处,而豁见自己安身立命所在。观其觌面提持,钳锤紧密:婆和处,如剥尽核皮,与人下口;严峻处,如驱耕夺食,逼人纳财。反复伸说,而不为费辞;行到说到,而全无辜负。凡兹打扫洁净,荡涤一切依稀、光影、穿凿、卜度之病,无非志在学者证得本份清晰;如此荷挟,刻骨究实,不妨易得。”[20]如果我们将来果禅师的一生放置于特定的时代来看,其丛林建设思想则更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来果禅师整顿丛林秩序的过程中,并非孤军奋战,其实清末民初,在社会骤然剧变的大格局下,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而佛教相应也进行着自身的改造、调整,力图迎合时代的演变,因而出现了民国以来的改革中兴迹象。佛教改革最为激进亦最具影响力的是太虚大师。1913年2 月,太虚大师在寄禅和尚追悼大会上,为了挽救佛教的危机,针对当时佛教丛林存在的积弊,首先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的三大革命主张,号召重视人生、社会,复兴佛教。他在《整理僧伽制度论》中,以全国十万僧伽为准,构想了一个僧制的组织蓝图。以他的设想,全国设立一个“佛法僧团”,它是中国本部佛法僧全体机关,包罗宏富,赅摄僧俗,各省设立一“持教院”,是为一省佛教团体机关,省下设“道区一级”,按八宗(清凉宗、天台宗、嘉祥宗、慈恩宗、卢山宗、开元宗、少室宗、南山宗)建各宗寺,作为八宗的专修场所。每县则设“行政院”(县佛教团体机关)一,“德苑”(专修经忏法事)一,“尼寺”(专住比丘尼)一,“莲社”(通摄一县善士信女共修念佛三昧)一,“宣教苑”(宣讲于乡镇)四。此外,还将建立各种教团组织,如“佛教正信会”、“佛学研究社”、“佛教救世慈济团”、“佛教通俗宣讲团”、以及“医病院”、“仁婴院”等等。我们说,这是一套完整并富有启发性的理想僧制,但由于这种想法距离当时现实僧团实际太远了,最终难以付诸实施。太虚大师晚年写有《我的革命失败史》对自己的改革运动作了总结。太虚大师佛教改革运动的成败得失,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总结。尽管说太虚大师改革僧制的理论是继“百丈清规”以后在佛教制度建设方面的又一创举,其培育僧材,兴办文化事业,功绩多多,但其倾心力最多、最大的僧制建设却是失败的,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未能契合当时僧团之机,且整顿之机缘并未成熟,思路尽管是超前的,但结局却是令人抱憾的。然而,处于同样境况中的来果禅师的丛林建设却可以说是卓有成效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允许作全国范围内、佛教整体系统的调整改革,来果禅师审时度势,以高旻一寺为实验基地,整顿僧制,创立规矩,使高旻寺在艰难时事中独步一时,白云孤飞。来果禅师击大法鼓,竖大法幢,效古风范,制定规约,绍佛祖业,独蹈大方,参禅坐香,开人眼目。他以局部的、个案的一种独特方式为近代中国佛教丛林建设、制度建设作出了百世不易之功德。即使在今天中国佛教的五大建设中依然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注 释】

  [1]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94页,上海佛学书局。

  [2]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32页,上海佛学书局。

  [3]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41—42页,上海佛学书局。

  [4]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208页,上海佛学书局。

  [5]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208页,上海佛学书局。

  [6]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2页,上海佛学书局。

  [7]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2页,上海佛学书局。

  [8]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2页,上海佛学书局。

  [9]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53页,上海佛学书局。

  [10]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105页,上海佛学书局。

  [11] 妙湛《来果禅师的禅风——纪念来果禅师圆寂四十周年》,《闽南佛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12] 《金山江天禅寺规约》,1页,金山寺2006年刊印本。

  [13]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2页,上海佛学书局。

  [14]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135—136页,上海佛学书局。

  [15]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2页,上海佛学书局。

  [16] 《高旻寺丈室规约》,3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

  [17] 来果《来果禅师语录》,577—578页,上海佛学书局。

  [18] 温光熹《扬州高旻寺来果禅师塔铭并亭记》,载《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19] 黄常伦主编《方外来鸿——近现代高僧致高鹤年居士信函手迹》,136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4月。

  [20]

  虚《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序》。

  

  

《来果禅师丛林建设思想研究(温金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