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中论》的“涅槃”思想探析
体恒
“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学的基本观念。龙树菩萨倡扬毕竟性空的究竟实相义,有学者就以为大乘中观学派对于“涅槃”很不感兴趣[1]。其实这种认识有待商榷的。本文就以《中论》为主要依据,对龙树菩萨的“涅槃”思想进行探析,以明其真义。
一、“涅槃”的名义
涅槃,梵语nirva^n!a,早期译作泥洹、泥曰等,意译作灭、寂灭等,与择灭、解脱等词同义,或译作般涅槃、大般涅槃。涅槃也常被称为解脱。
“涅槃”一词的基本含义,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的状态,其后转指烦恼之火灭净,完成解脱的境地,意思是烦恼的灭除或熄灭,引申出的主要含义是指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无烦恼的最高至善境界。这种境界是超越了生死的境界,也是佛法修学终极的实践目的,所以它代表佛教的特征而被列为法印之一[2],称之为“涅槃寂静”。涅槃还用于称佛陀色身的入灭,亦即“圆寂”[3]。
关于对涅槃的解释,经论中有多种说法。《杂阿含经》认为涅槃具有灭除或熄灭一切烦恼的含义[4]。《俱舍论》说涅槃是诸蕴息灭[5]。《大般涅槃经》中将对涅槃的理解区分为“不了义”和“了义”[6]。这些说法是从不同的层面说明“涅槃”道理。“涅槃”之义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不同的宗派中出现时,名义都被赋予了新的解释。其中僧肇法师在《涅槃无名论》中依龙树菩萨中观的思想,将涅槃认作是一种离言绝相的玄奥境界[7]。
至于涅槃的种类,不同的时期与宗派也有着不同的说法。在部派佛教后期,涅槃被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类[8]。在中观学之后兴起的瑜伽行派则称涅槃有四种[9]。此外,地论宗、摄论宗将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三种。这几种涅槃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思想。
龙树菩萨《中论》所谓的涅槃,既不是部派佛教的二种涅槃,也不是瑜伽行派的四种涅槃。其所谓涅槃,如果就究竟真谛而言,是指无得无至、不断不常、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如〈观涅槃品〉云:“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若就对治而言,指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断一切我执及我所执,证一切缘起诸法非自性有无,起无我我所如实正智,离分别心,离言语概念,直观证入诸法实相(缘起法的空性),于是达至断一切烦恼、诸业及诸戏论的寂静境界,这就名为“涅槃”。如〈观法品〉所言:
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入涅槃[10]。
二、《中论》破“涅槃”的背景
龙树菩萨在印度兴起的时期,正值外道盛行及小乘佛教部派林立、争执不断的时期。当时,“九十六术,栖火宅为净道;五百异部,萦见网为泥洹”,致使“鹿苑丘墟,鹫山荆棘”[11],大乘佛法湮灭无闻,佛陀教义迷暗不彰。于是龙树菩萨广著论述,广破邪外,以此振兴大法,彰佛真义。《中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的“涅槃”观念自然也就是以广破邪外为主的了。
《中论》“涅槃”思想所破斥的对象主要是外道中的数论师、胜论师[12],部派佛教中的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13]与摩诃僧祇派等。其中以萨婆多部实有涅槃为主。
小乘部派佛教的“涅槃”观念认为,当人怀着无明烦恼去执著追求想获取的东西时,就会有种种贪爱、种种烦恼,这必然要产生痛苦。最初的涅槃,就是指消除贪爱、消除烦恼的离苦状态。这在“四谛”中就是所谓“灭谛”。“灭谛”也就是灭除贪爱等以后达到的无苦的状态,其达到无苦状态的具体实践是“八正道”,即四谛中的道谛。在小乘佛教中,若认识到了事物或人生现象是缘起、无常、无我的,那么也就消除了无明,就不会有贪爱。这样就能灭除烦恼和痛苦,也就达到了涅槃。
小乘不大注意涅槃与世间的关系,小乘一般把涅槃看作是与世间生活环境有本质区别的境界。在他们看来,所谓涅槃是相对于世间而言的,世俗世界存在着贪欲、瞋恚、愚痴、烦恼,充满了痛苦,而涅槃境界则是摆脱痛苦后的一种境界。
小乘为了消除这种颠倒的意识,脱离不净的尘世,在修行方面也有相应的要求。他们认为若要达到涅槃,就一定要有着严格的出离生活。为此特别强调个人的解脱,而对于利益其他人解脱的行为则不太在意。小乘佛教认为,凡夫(或外道)把世间事物的无常看成常,把世间的诸苦看成乐,把世间中的不净看成净,把世间中的无我看成有我,这就是四种颠倒[14]。四种颠倒是对世间的不正确的认识,持这种认识不能达到涅槃,要达到涅槃就需要破除这四种颠倒。颠倒的生死和清净的涅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
在龙树菩萨看来,小乘对于涅槃的见解有一个大错误,即有实在可证的涅槃和有真实可断的烦恼。说一切有部就是如此,他们以为“涅槃是实有的、善的、常住的;有无为法的离言自性,名之为择灭无为,即是以妙有为涅槃的。”[15]除了小乘以外,就是大乘佛教之中,也有将涅槃认作实有之执的。印顺法师说:“大乘佛法中,也有以真常妙有为涅槃的……这与小乘以实有为涅槃的思想相近。龙树破实有的涅槃,主要是破小乘执有者;不过对于大乘真常实有的涅槃论,也是一样被破的。”[16]
还有一种倾向,是将涅槃执为“无有”的。比如像小乘的经量部[17],他们以为“有为是实有,无为是非实”,比如火烧衣服,衣服烧了就“无有衣”;如破瓶,破了就是“无有瓶”;在因果的相续中,离去了惑业,不再有了生死,就说为“涅槃”,故此他们的涅槃为“无有”。除了这几家,被龙树菩萨破斥的“涅槃”思想还有几家,吉藏大师《中观论疏》之中有详细的罗列[18]。
事实上,涅槃的特性,是寂灭。寂灭,不是取消什么,是说惑、业、苦本性空寂的现实。它不仅是寂灭,而且是体现寂灭的境地。对于涅槃是不应该有所分别的,涅槃不是一般人所觉,佛要引导众生去体证它,所以对生死说涅槃。说生死是无常、苦痛、不净、非自在的,涅槃是自在、快乐、清净、不生不灭的;说生死是虚妄的,涅槃是真实的。三有海中的有情,因此起出世心,精勤修行。而不能通达的学者,不解佛说的真义,生起执著,认为有三界可出,有涅槃可求;以为生死之外别有涅槃。佛证的涅槃,是悟入一切法性毕竟空,本来寂静的生死法的实相,它犹如虚空般无障无碍,明净不染,无彼此的对立,无一异的差别,无生灭的动乱,无热恼的逼迫,是远离一切戏论执著的,故而强名“涅槃”。
三、《中论》“涅槃”的特质
1、毕竟性空的“涅槃”
涅槃之所以为佛弟子所共证,之所以是佛教的核心归宿,正是由于“涅槃寂静,特依性空的实相安立”[19]。然而在部派佛教时期,《般若经》“一切法空”的思想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误解,小乘学者斥之为邪说;而接受“一切法空”的方广道人则把“空”等同于世间之“无”;甚至还有人以为它否定了作为佛教基础的罪福因果和转凡成圣。有鉴于此,龙树菩萨对《般若经》的“空”在《中论》中作出了明确的解释。
龙树菩萨是中观性空学派的开创者,《中论》涅槃思想的特质当然也是依于“毕竟性空”而安立。龙树菩萨在〈观四谛品〉中说,正是由于诸法根本毕竟性空,所以才有世间万物的缘起而成;如果没有诸法的性空,也就不可能有万物的成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若是以有所得之见而见诸法,认为事物决定有一个真实的自性,那么他就不能了知诸法的实相[20]。他还说,正是世间万法皆是因缘而起,所以它的本性即是“空寂”,本性空寂之法当然是“假名”的安立,通达了“缘起”、“性空”与“假名”之间的微妙关系,这就是佛陀的“中道”正观了[21]。故此“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22]
龙树菩萨“空”的含义以缘生无自性为基本特征,如幻的假名和非无的中道是对缘生即空的进一步说明,龙树菩萨的这种思想明确地反对了世俗和小乘佛学的实有主义以及方广道人的虚无主义,对大乘佛教“真空”的思想作出了准确的阐发。龙树菩萨不但于《中论》中如此论述,就是在他的其它著述中也同样是如此宣扬[23]。
《中论》的思想原就诸法的寂灭性出发而言,对于寂灭的究竟处,就是毕竟空义。涅槃的实义,以《中论》而言,就是毕竟空性。龙树菩萨说,认识到万事万物本性“空寂”,心行道断,言语处灭,这就是诸法的实相,也就是究竟的大“涅槃”了[24]。如〈观涅槃品〉中说:
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25]
2、不可言说的“涅槃”
如上所言,这种本性“空寂”的涅槃,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是“诸法实相、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是无得、无至、不常、不断,极其甚深微妙难测的,那么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讲,连它也是不可得的,也是不能够执著的,当然也是不可言说的。所以龙树菩萨特别交待:“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26]。
对于涅槃的“空”而不可得,龙树菩萨的论述是很到位的,因为不但他如此讲,就是佛陀于其它诸经中也这样宣说。如在《增一阿含经》中佛说:
若彼比丘,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尽生死原本,平等解脱,彼能分别地种,都不起想著。地种、人、天、梵王乃至有想无想处,亦复如是。至于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
《龙树《中论》的“涅槃”思想探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