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中論》的“涅槃”思想探析
體恒
“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目的,是佛學的基本觀念。龍樹菩薩倡揚畢竟性空的究竟實相義,有學者就以爲大乘中觀學派對于“涅槃”很不感興趣[1]。其實這種認識有待商榷的。本文就以《中論》爲主要依據,對龍樹菩薩的“涅槃”思想進行探析,以明其真義。
一、“涅槃”的名義
涅槃,梵語nirva^n!a,早期譯作泥洹、泥曰等,意譯作滅、寂滅等,與擇滅、解脫等詞同義,或譯作般涅槃、大般涅槃。涅槃也常被稱爲解脫。
“涅槃”一詞的基本含義,原來指吹滅、或表吹滅的狀態,其後轉指煩惱之火滅淨,完成解脫的境地,意思是煩惱的滅除或熄滅,引申出的主要含義是指擺脫生死輪回達到無煩惱的最高至善境界。這種境界是超越了生死的境界,也是佛法修學終極的實踐目的,所以它代表佛教的特征而被列爲法印之一[2],稱之爲“涅槃寂靜”。涅槃還用于稱佛陀色身的入滅,亦即“圓寂”[3]。
關于對涅槃的解釋,經論中有多種說法。《雜阿含經》認爲涅槃具有滅除或熄滅一切煩惱的含義[4]。《俱舍論》說涅槃是諸蘊息滅[5]。《大般涅槃經》中將對涅槃的理解區分爲“不了義”和“了義”[6]。這些說法是從不同的層面說明“涅槃”道理。“涅槃”之義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在不同的宗派中出現時,名義都被賦予了新的解釋。其中僧肇法師在《涅槃無名論》中依龍樹菩薩中觀的思想,將涅槃認作是一種離言絕相的玄奧境界[7]。
至于涅槃的種類,不同的時期與宗派也有著不同的說法。在部派佛教後期,涅槃被分爲“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兩類[8]。在中觀學之後興起的瑜伽行派則稱涅槃有四種[9]。此外,地論宗、攝論宗將涅槃分爲“性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二種。天臺宗則分爲“性淨涅槃”、“圓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叁種。這幾種涅槃皆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思想。
龍樹菩薩《中論》所謂的涅槃,既不是部派佛教的二種涅槃,也不是瑜伽行派的四種涅槃。其所謂涅槃,如果就究竟真谛而言,是指無得無至、不斷不常、不生不滅的諸法實相,如〈觀涅槃品〉雲:“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若就對治而言,指通過戒定慧的修行,斷一切我執及我所執,證一切緣起諸法非自性有無,起無我我所如實正智,離分別心,離言語概念,直觀證入諸法實相(緣起法的空性),于是達至斷一切煩惱、諸業及諸戲論的寂靜境界,這就名爲“涅槃”。如〈觀法品〉所言:
內外我我所,盡滅無有故,諸受即爲滅,受滅則身滅。業煩惱滅故,名之爲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諸佛或說我,或說于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入涅槃[10]。
二、《中論》破“涅槃”的背景
龍樹菩薩在印度興起的時期,正值外道盛行及小乘佛教部派林立、爭執不斷的時期。當時,“九十六術,棲火宅爲淨道;五百異部,萦見網爲泥洹”,致使“鹿苑丘墟,鹫山荊棘”[11],大乘佛法湮滅無聞,佛陀教義迷暗不彰。于是龍樹菩薩廣著論述,廣破邪外,以此振興大法,彰佛真義。《中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産生的,當然在這種情況下的“涅槃”觀念自然也就是以廣破邪外爲主的了。
《中論》“涅槃”思想所破斥的對象主要是外道中的數論師、勝論師[12],部派佛教中的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13]與摩诃僧祇派等。其中以薩婆多部實有涅槃爲主。
小乘部派佛教的“涅槃”觀念認爲,當人懷著無明煩惱去執著追求想獲取的東西時,就會有種種貪愛、種種煩惱,這必然要産生痛苦。最初的涅槃,就是指消除貪愛、消除煩惱的離苦狀態。這在“四谛”中就是所謂“滅谛”。“滅谛”也就是滅除貪愛等以後達到的無苦的狀態,其達到無苦狀態的具體實踐是“八正道”,即四谛中的道谛。在小乘佛教中,若認識到了事物或人生現象是緣起、無常、無我的,那麼也就消除了無明,就不會有貪愛。這樣就能滅除煩惱和痛苦,也就達到了涅槃。
小乘不大注意涅槃與世間的關系,小乘一般把涅槃看作是與世間生活環境有本質區別的境界。在他們看來,所謂涅槃是相對于世間而言的,世俗世界存在著貪欲、瞋恚、愚癡、煩惱,充滿了痛苦,而涅槃境界則是擺脫痛苦後的一種境界。
小乘爲了消除這種顛倒的意識,脫離不淨的塵世,在修行方面也有相應的要求。他們認爲若要達到涅槃,就一定要有著嚴格的出離生活。爲此特別強調個人的解脫,而對于利益其他人解脫的行爲則不太在意。小乘佛教認爲,凡夫(或外道)把世間事物的無常看成常,把世間的諸苦看成樂,把世間中的不淨看成淨,把世間中的無我看成有我,這就是四種顛倒[14]。四種顛倒是對世間的不正確的認識,持這種認識不能達到涅槃,要達到涅槃就需要破除這四種顛倒。顛倒的生死和清淨的涅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對立。
在龍樹菩薩看來,小乘對于涅槃的見解有一個大錯誤,即有實在可證的涅槃和有真實可斷的煩惱。說一切有部就是如此,他們以爲“涅槃是實有的、善的、常住的;有無爲法的離言自性,名之爲擇滅無爲,即是以妙有爲涅槃的。”[15]除了小乘以外,就是大乘佛教之中,也有將涅槃認作實有之執的。印順法師說:“大乘佛法中,也有以真常妙有爲涅槃的……這與小乘以實有爲涅槃的思想相近。龍樹破實有的涅槃,主要是破小乘執有者;不過對于大乘真常實有的涅槃論,也是一樣被破的。”[16]
還有一種傾向,是將涅槃執爲“無有”的。比如像小乘的經量部[17],他們以爲“有爲是實有,無爲是非實”,比如火燒衣服,衣服燒了就“無有衣”;如破瓶,破了就是“無有瓶”;在因果的相續中,離去了惑業,不再有了生死,就說爲“涅槃”,故此他們的涅槃爲“無有”。除了這幾家,被龍樹菩薩破斥的“涅槃”思想還有幾家,吉藏大師《中觀論疏》之中有詳細的羅列[18]。
事實上,涅槃的特性,是寂滅。寂滅,不是取消什麼,是說惑、業、苦本性空寂的現實。它不僅是寂滅,而且是體現寂滅的境地。對于涅槃是不應該有所分別的,涅槃不是一般人所覺,佛要引導衆生去體證它,所以對生死說涅槃。說生死是無常、苦痛、不淨、非自在的,涅槃是自在、快樂、清淨、不生不滅的;說生死是虛妄的,涅槃是真實的。叁有海中的有情,因此起出世心,精勤修行。而不能通達的學者,不解佛說的真義,生起執著,認爲有叁界可出,有涅槃可求;以爲生死之外別有涅槃。佛證的涅槃,是悟入一切法性畢竟空,本來寂靜的生死法的實相,它猶如虛空般無障無礙,明淨不染,無彼此的對立,無一異的差別,無生滅的動亂,無熱惱的逼迫,是遠離一切戲論執著的,故而強名“涅槃”。
叁、《中論》“涅槃”的特質
1、畢竟性空的“涅槃”
涅槃之所以爲佛弟子所共證,之所以是佛教的核心歸宿,正是由于“涅槃寂靜,特依性空的實相安立”[19]。然而在部派佛教時期,《般若經》“一切法空”的思想在當時受到了人們的誤解,小乘學者斥之爲邪說;而接受“一切法空”的方廣道人則把“空”等同于世間之“無”;甚至還有人以爲它否定了作爲佛教基礎的罪福因果和轉凡成聖。有鑒于此,龍樹菩薩對《般若經》的“空”在《中論》中作出了明確的解釋。
龍樹菩薩是中觀性空學派的開創者,《中論》涅槃思想的特質當然也是依于“畢竟性空”而安立。龍樹菩薩在〈觀四谛品〉中說,正是由于諸法根本畢竟性空,所以才有世間萬物的緣起而成;如果沒有諸法的性空,也就不可能有萬物的成立。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若是以有所得之見而見諸法,認爲事物決定有一個真實的自性,那麼他就不能了知諸法的實相[20]。他還說,正是世間萬法皆是因緣而起,所以它的本性即是“空寂”,本性空寂之法當然是“假名”的安立,通達了“緣起”、“性空”與“假名”之間的微妙關系,這就是佛陀的“中道”正觀了[21]。故此“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22]
龍樹菩薩“空”的含義以緣生無自性爲基本特征,如幻的假名和非無的中道是對緣生即空的進一步說明,龍樹菩薩的這種思想明確地反對了世俗和小乘佛學的實有主義以及方廣道人的虛無主義,對大乘佛教“真空”的思想作出了准確的闡發。龍樹菩薩不但于《中論》中如此論述,就是在他的其它著述中也同樣是如此宣揚[23]。
《中論》的思想原就諸法的寂滅性出發而言,對于寂滅的究竟處,就是畢竟空義。涅槃的實義,以《中論》而言,就是畢竟空性。龍樹菩薩說,認識到萬事萬物本性“空寂”,心行道斷,言語處滅,這就是諸法的實相,也就是究竟的大“涅槃”了[24]。如〈觀涅槃品〉中說:
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25]
2、不可言說的“涅槃”
如上所言,這種本性“空寂”的涅槃,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是“諸法實相、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是無得、無至、不常、不斷,極其甚深微妙難測的,那麼從究竟的意義上來講,連它也是不可得的,也是不能夠執著的,當然也是不可言說的。所以龍樹菩薩特別交待:“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26]。
對于涅槃的“空”而不可得,龍樹菩薩的論述是很到位的,因爲不但他如此講,就是佛陀于其它諸經中也這樣宣說。如在《增一阿含經》中佛說:
若彼比丘,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舍于重擔,盡生死原本,平等解脫,彼能分別地種,都不起想著。地種、人、天、梵王乃至有想無想處,亦複如是。至于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
《龍樹《中論》的“涅槃”思想探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