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明延寿的生因说(杨笑天)▪P2

  ..续本文上一页,自然得住正念,无论有无善友提携助念,皆无妨碍,必定能得正念往生,所以,此五品人可以称为必定具足正念因缘之人。而中品下生者,唯行世善,不知佛法,佛菩萨无由前来迎请,所以,若无善友提携,为说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清净庄严及法藏比丘因地四十八愿大誓庄严,则必将随善业果报受生,不能往生净土。下三品人背离佛法,破戒无惭,行五逆十恶,佛亦无由前来迎请,所以,若无善友提携,令其念佛回向,则必将随恶业果报受生,不得往生净土。由此可见,对于九品中的后四品人来说,临终之时得遇善友提携策励,乃是成就往生的绝对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不具此缘,必不得生。而“专心”之人,如前所述,由于不具“戒乘二急”的任何一急,不能进入前五品,所以,临终之时佛菩萨也不会前来迎请,因而也就不能自然住于正念,因此,临终时如果不能得遇善知识提携策励,则风火逼迫,正念难成,必将随业受报,难以成就往生。所以,此辈之人与后四品人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同被判为末品,亦无可奈何。

  然而尽管如此,“专心”之人的努力亦非徒劳无功,因为他能念佛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所以与后四品人还是有所不同,实际上可以说是介于前五品和后四品之间。后四品人临终之时,实际上很难值遇善友,所以,虽然理论上他们也可以往生,但实际上能得往生的人如凤毛麟角,极为稀少。而相比之下,“专心”之人若能“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向西,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则临终之时必能得善友提携策励,住于正念,成就往生,所谓“如斯志诚,必不虚弃”是也。如果“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由此懈怠之故,临终之时,必有业障遮碍,难以值遇善友。当四大解体、“风火逼迫”之时,苦不堪言,所谓“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将谢,其去体也倍难”,若无善友提携助念,如何能得忍斯痛苦,住于正念?正念不成,何以往生?所以,“专心”之人想求“临终十念”,亦非容易之事,必须“预办津梁”。只有平日努力修行,善缘具足,才能临终善友果报成就,助成十念。延寿之所以苦口婆心力劝“专心”之人精进努力,其用意当在于此。

  因此可知,延寿为“专心”之人所设定的“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向西,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的修行方法,实际上并不是改变其品位的修行,而是一种使其临终之时必定能够具足善友因缘以助成十念,成就下品往生的修行。

  二

  上节所引两条问答中,都说下品之人只念佛名,善根弱少,一见之下,似乎是在主张称名念佛是少善根。其实不然,众所周知,《万善同归集》卷上有如下问答,赞叹念佛:

  问:论云行道念佛,与坐念佛功德如何?

  答:譬如逆水张帆,犹云得往,更若张帆顺水,速疾可知。坐念一口,尚乃八十亿劫罪消;行念功德,岂知其量?[6]

  又云:

  经云:如坐禅昏昧,须起行道念佛,或志诚洗忏……故慈愍三藏云:……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皆云念佛是菩提因。[7]

  由此可知,延寿并非轻视念佛,视其为少善根。

  那么,既然说延寿并不认为念佛是少善根,但为什么他却说下品之人唯念佛名善根薄少呢?这岂非自相矛盾?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且看《万善同归集》下面这段文字:

  《那先经》云:国王问那先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终时念佛,死后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又《智论》问云:临死时少许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勇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故知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沈,事分优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燃万仞之积草。[8]

  此即引《那先比丘经》所说,谓众生虽多造恶业,但若临终一时念佛,便能不堕泥犁,恰似百枚大石置于船上,因船之力而能不沉。若不念佛,便堕泥犁,如小石入水则沉。又引《大智度论》,谓人临死时之心力,虽然时顷短暂,但极为猛利,决定勇健,不惜身命,如火如毒,虽少而能办大事,能胜过百年泛泛修行之力。此二教证,前者明佛力广大不可思议,后者明临终心力猛利不可思议,所以若人临终能够念佛,那么虽然时间短暂,也能胜过百年泛泛修行。

  《万善同归集》卷上又云:

  问:《维摩经》云: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如何略行微善而得往生?

  答:理须具足,此属大根,八法无瑕,成就上品;如其中下,但具一法,决志无移,亦得下品。[9]

  谓《维摩经》所说的“八法无瑕”只有大根机人才能具足,得上品往生;中下根人虽然只修一法,但若能“决志无移”也可下品往生。此亦是说,虽修少行,但若能一心决定,就必能往生。

  以上两段文字都明确指出“一心决定,勇猛精进”的精神力量能使“少修行”转化为“大善根”,由此可知,显然延寿认为,念佛究竟是多善还是少善并不取决于念佛本身,而是取决于念佛者的精神境界究竟是“一心决定,勇猛精进”,还是“志力不坚,数数间断”。若“一心决定,勇猛精进”,则是大善根;否则,是少善根。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受菩萨戒仪》等所主张的“末品之人但念佛名,善根薄少”的真意,它是在揭示末品之人因为“信力轻微”,不能“一心决定,勇猛精进”,所以,虽念佛名而善根薄少,绝不是说念佛行本身是少善根之行。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延寿的生因说与其说是“菩提心正因说”,倒不如说是“信心决定、勇猛精进正因说”或“志诚心正因说”来得更为贴切恰当。因为,如果将菩提心作为往生正因,那么,此法门于末法时代所摄根机就会变得很窄(只限于上品),不合净土教本意;若以“信心决定、勇猛精进”或者“志诚心”为往生正因,则上、中、下三品根机皆可摄受,方合净土教本意。

  三

  一般来讲,中国净土教的生因说侧重于强调众生的行因亦即个人的善根因缘。从以上的讨论来看,延寿也不例外,而且他在《神栖安养赋》中还有如下之说:

  一真境内,现相而虽仗佛威;七宝池中,睹境而皆从心出。故知圣旨难量,感应犹长。[10]

  此即是说,往生净土之人于一真(真如)境中见净土之相,虽然是阿弥陀佛的威神摄持的结果,但所见净土之相的优劣,则皆是自心之所感现(善根不同则品位不同,品位不同则所见不同,皆由自心业缘所感而定)。所以,如来的威神之力(圣旨)虽然广大难测,但因缘感应之力更大。《万善同归集》卷上甚至说:

  故知佛力不如业力,邪因难趣正因。[11]

  说佛力虽然广大无边,但业力更大,也就是说,如果众生造恶业之邪因,佛亦不能令其获善报之正果。

  以上两段文字都是通过指出业报因缘感应之力比佛力更大,突出强调了众生个人的善根因缘的重要性。

  此外,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万善同归集》关于临终十念的问答中,对《那先比丘经》和《大智度论》的两段引文,分别揭示了如来的本愿功德威神之力和众生的决定勇猛善根之力的意义,但是在论述上所采取的立场则不是特别强调如来的威神力量,而是特别侧重强调“信心猛利、决定勇健”这一众生自身的善根因缘之力。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延寿的生因说的侧重点在于强调众生自身的善根因缘。

  为什么延寿的生因说侧重于强调众生自身的善根因缘?其原因可以认为主要有如下两点。第一,所谓生因,绝非单纯的东西,其中至少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即:

  一、如来的慈悲本愿和福德智慧等善根功德之增上缘力;

  二、众生自身的善根因缘和志诚之心;

  三、因果无差、感应道交的自然法尔。

  这三个要素中,第一“慈悲本愿福智善根增上缘力”,由于果佛如来的法报身土的慈悲本愿和福德智慧的究竟圆满,已经成为至极圆满的存在;第三“因果无差、感应道交之自然法尔”,作为无为法性,从本以来就是至极圆满,无以复加,“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此,此三要素中唯有众生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缘和志诚之心是可以增减变化的。所以,善根福德、志诚之心越深,成就往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往生之后的获益也就越大。这就是这一要素会特别受到格外强调的理由之一吧。

  第二,从思想上看,在延寿的净土思想中占核心位置的是“唯心所现”思想,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之所以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应该正是由于这一思想的缘故。而唯心所现与因果无差乃是互为表里的真理,重视唯心所现,就是重视因果无差,所以,当然必须最大限度地强调众生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缘。[12]

  顺便说一下,中国净土教的生因思想,除善导大师的流派之外,大体上都倾向于强调众生自身的善根因缘和志诚之心,所谓“自力”;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继承了善导的日本净土教则倾向于强调至极圆满的如来悲愿功德增上缘力,所谓“他力”;可以说这正是中日两国净土教各自特色的最大区别之所在。一般来说,强调众生自身的善根因缘,可以给人紧迫感,砥砺人勇猛精进,修道增善,是从正面的劝进;而强调如来的慈悲本愿功德智慧增上缘…

《永明延寿的生因说(杨笑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