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的法界圆觉思想浅析
诚信
闽南佛学
前 言
太虚大师将大乘佛法的思想体系分判为三宗,即法界圆觉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大师的大乘分宗,是与中国历代大师的观点大不相同,中国佛教自古判教,大多偏重本宗的宏扬,而贬抑他宗。可是大师认为大乘经中所显示的殊胜境界,虽然各有它的侧重点,但总的来说都是佛陀所亲证的言敦,平等平等,无有差别。所诠的教法都是法界等流,若说若证,无不归源于佛陀。大师基于理性平等的原则,高标八宗平等,打破千余年来的门户之见,开创了佛教思想的新纪元。
大师认为世界一切众生之所以受种种生死流转的依正果报,都是由于灵明真常的本具心性不觉而有迷惑,然后因迷惑而造业受苦,轮回不息。但此迷惑并不是从外而来,而是自心变现,所以它的体性是虚妄不实,然此本来妙明觉心,是恒常不变的。因迷惑是虚幻,所以才能对治断除。若能垢除惑尽,一心灵明的本体就会显现出来,产生无量的光明智慧,与佛无异。因此,迷悟在于自心,不在他人。悟此心者即是佛,迷此心者即是众生。所以大师说;“吾人现现成成皆有等同佛陀的觉心,刹那刹那活泼泼底流行著。"这就是大师的法界圆觉思想。在大师的《全集》里,法界圆觉思想是占很大的比例,有很大的分量。另就八宗来看,法界圆觉宗就包括五宗(即台,贤、禅、真,净)。因此,大师一生对法界圆觉宗的著作也是非常丰富的,对《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大乘起信论》、《法界论》等都作了注解。特别是对《楞严经》和《楞伽经》各有三种不同的注解、把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如来藏缘起等重要概念都作了详细的剖析,有独到的见解。最重要的是大师“悟入楞严心境”以后,用法界圆觉宗的思想融会三宗。
在三宗中,大师认为法界圆觉宗是佛陀亲证的境界,为法中之王。所以笔者,不揣冒昧,现将大师的法界圆觉宗的思想,略述如下,以饷读者。
一、悟入楞严心境
《楞严经》对于太虚大师的自身修学有殊胜的因缘,他出家后的第二年(即1906年)春,在宁波天童寺就学习《楞严经》。1907年夏,又听道老讲《楞严经》、并阅《楞严蒙钞》、《楞严宗通》等书。1909年春,在南京听杨仁山居士讲授《楞严经》。1914年秋,在普陀山掩关时,除坐禅礼佛,阅读写作外,并学习台、贤、禅各宗著作,尤其是对《楞严经》和《起信论》下过一番功夫。大师一生开过三次悟,其中一次就是“悟入楞严心境”,他在《觉音月刊》发表的《习禅心要》和《正信月刊》发表的《自证境界》中说:“闭关二、三个月后,有一次晚上静坐,在心渐静时,闻到前寺(即普济寺)的打钟声,好象心念完全被打断了,冥然罔觉,没有知识,一直到第二天早钟时,才生起觉心。最初,只觉到光明音声遍满虚空,虚空、光明,声音浑然一片,没有物我内外。嗣即生起分别心,而渐次恢复了平凡心境。自此,我对于《起信》、《楞严》的意义,像是自已所见到的,所以我当时就开始著成了《楞严摄论》。"又说:“上述经过定境三次……经过第二次后,《起信》,《楞严》的由觉而不觉的缘起相,得了证明。”(见《太虚大师全集》第十三编宗用论的三四九页)。大师于此悟入了楞严心境,就在普陀山著《首楞严经摄论》,此论是他早期专著。大师认为《楞严经》是中国佛学的“大通量”,未有一宗,将其尊为主经,未曾有一宗贬为权教,应量发明,平等普入。大师说《楞严》是总持大乘佛学的纲要。
大师悟入楞严心境后,就开始宏法。1918年冬,在汉口讲《大乘起信论》,并编出《起信论略释》。1920年春,在《海潮音月刊出现世间的宣言》中说:大乘佛法的本身,即是众生心,就我们人类来说,也可以叫人生心,就是能具能造人生世界的种种事物。大乘佛法的真义,原是人人自心中所本有的,想要引导现代人心正思,必须发扬大乘佛法的真义一一即中国台、贤、禅,净各宗所共依的《楞严》和《起信》。是年夏,在武昌龙华讲经会讲《起信论别说》,冬,在湖北省教育会讲《楞严经》,并编《楞严经研究》为讲义。1921年秋,在北京辛酉讲经会讲《法华经》由其弟子记录而成《法华经讲演录》。1925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楞伽经》,同年冬,又在苏州作《大乘入楞伽经释》。1932年夏,在宁波阿育寺讲《药师经》,1935年秋,在嘉兴楞严寺讲《楞严大意》。总之,六师所讲圆觉宗的经论不胜枚举,因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二、 真如缘起思想
所谓真如缘起,就是指一切法是从真如派生出来的。为什么
因为一切法都是依真如的体(因)和因缘的用(缘),而起生灭之相(果)。若追根到底,就是真如不守自性,因一念无明,生起万法,所以叫真如缘起。
《起信论》为了说明真如缘起的道理,首先提出了“一心”的概念。虚大师说佛为众生说法时,就众生以指心,所以叫众生心。直接从心以言心。所以又叫一心。这一心的“一”不是对二而言,而实际上是非一非非一。所以一心有“一切一心”和“一一一心”两种义:一切一心是一法界心,即心真如体,也就是一真法界藏心。一一一心是遍在如来众、菩萨众、独觉众,声闻众,以及遍在胎、卵、湿,化四生,也就是指十法界众生心。
由一心分出二门,即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心真如门又叫不生不灭门,是从宇宙万有的本体方面来说的;是本来清净,绝对平等,惟一不变,不生不灭的。从时间上说,是无始无终,从空间上说,是无边无际。所以《起信论》说:“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皆以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惟是一心,故名真如。”心生灭门,又叫生生灭灭门,是从宇宙万有的现象方面来说的,是相对差别,变易无常,生生灭灭的。从时间上说,是有生有死,从空间上说,是无限差别。所以《起信论》说:“依如来藏而有生灭。”
一心为什么会有真如和生灭二门呢
因为此二门是对一心的体和相两方面来说的,心真如是一心的体,心生灭就是一心的相,这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说一心。所以《起信论》说:“依一心法有二种门。”虚大师认为门是义门,即依法性所显义相,能够轨范生心,发解起行,从因至果,一切法义都不离心而有,举心即举一切法义。真如就是一切法义的平等体,生灭就是一切法义的生灭现象。所以,真如和生灭都是依一心而有,一心有真如和生灭二门,同时能摄一切法。
为什么真如和生灭能总摄一切法
因为此二门是不相离的。真如是一切法的实性,生灭是一切法的共相。所谓一切法,就是杂染法和清净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真如和生灭二门为什么不相离呢
虚大师认为:因为二门都是从一心中开示出来,不离于心,所以是不相离的。譬如无变异的湿性,与有起灭的波浪相,都是依一水而存在,波不离于水,故不相离。就是说,一切生灭相都是依妄念而有,但是妄念当体即是真如实性,所以在真如门中二门展转而不相离。又妄境妄心从无明而起,如果无明离开了真如就没有自体,真如离开了妄心就没有自相,所以,在生灭门中二门展转也是不相离。又因为不相离的缘故,所以二门各摄一切法,这就是说,生灭门不但摄一切生灭法,而且总摄一切真如法;真如门不但摄一切真如法,而且也总摄一切生灭法。因此,《起信论》说:“此二门不相离故”。
法界圆觉宗成立真如缘起的条件有二个:一是随缘,二是不变。所谓不变,就是不变自性。真如自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绝对平等,无有差别。所谓随缘,就是说真如不守自性,所以随顺无明,而起种种的生灭现象。正因为真如随缘,才能成立缘起法,不变就是真如理。也就是说,真如是缘起法所依的根本,既能随从于一一因缘所生的法,而且又不变不迁,常具他的本来自性。《起信论》用水和波的比喻来彰显此理,真如心的随缘义,如海水被风所吹而有波浪,无有暂停,但是海水的湿性是始终不变的。真如也是这样,虽因无明风动而起生灭变化,但真如自性清净也是始终不变的。因此真如不变而随缘,就是宇宙万有的本源和实体。
真如缘起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阿赖耶识。所谓阿赖耶识,就是依绝对平等的真如,生起差别的无明妄念,然后真如和妄念和合。所以《起信论》说:“依如来藏而有阿赖耶识。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故名阿赖耶识。”什么叫不生不灭呢
虚大师说:不隐不显与隐显和合,非一非异名如来藏。不隐不显指真如体,隐显指自体德相,所以非一,但是自体德相虽然隐显而不失所依,体即真如。真如本来具有不可离灭的法一一即真如德相,所以非异。此不隐不显的真如和不隐不显与隐显和合非一非异的如来藏,就叫不生不灭。什么叫生灭呢
虚大师认为生灭就是指前七转识心和心所,所变、所缘的诸法,以及与第八识所受熏,所持种,所感报,所变现的诸法,都叫生灭。什么叫不生不灭和生灭和合呢
虚大师认为二者本是一法,根据它的法义来分别,就成为真如,如来藏的不生不灭与八识生灭。此一法有时叫众生心,有时叫一心,今在此处就叫阿赖耶识。此二者在义不相即,而在法又不相离,所以叫和合。什么叫非一非异呢
虚大师认为,此为生灭,彼为不生灭,故非一。如水在波浪时,灭去波浪不但无水,亦复无湿,非湿则无水,非水则无波,所以非异。依他起法都是和合相,和合义,法尔如是,不即不离,所以叫非一非异。什么叫阿赖耶识呢
虚大师说阿赖耶识此云藏,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三义。《成唯识论》等…
《太虚大师的法界圆觉思想浅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