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太虛大師的法界圓覺思想淺析

  太虛大師的法界圓覺思想淺析

  誠信

  閩南佛學

  前 言

  太虛大師將大乘佛法的思想體系分判爲叁宗,即法界圓覺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大師的大乘分宗,是與中國曆代大師的觀點大不相同,中國佛教自古判教,大多偏重本宗的宏揚,而貶抑他宗。可是大師認爲大乘經中所顯示的殊勝境界,雖然各有它的側重點,但總的來說都是佛陀所親證的言敦,平等平等,無有差別。所诠的教法都是法界等流,若說若證,無不歸源于佛陀。大師基于理性平等的原則,高標八宗平等,打破千余年來的門戶之見,開創了佛教思想的新紀元。

  大師認爲世界一切衆生之所以受種種生死流轉的依正果報,都是由于靈明真常的本具心性不覺而有迷惑,然後因迷惑而造業受苦,輪回不息。但此迷惑並不是從外而來,而是自心變現,所以它的體性是虛妄不實,然此本來妙明覺心,是恒常不變的。因迷惑是虛幻,所以才能對治斷除。若能垢除惑盡,一心靈明的本體就會顯現出來,産生無量的光明智慧,與佛無異。因此,迷悟在于自心,不在他人。悟此心者即是佛,迷此心者即是衆生。所以大師說;“吾人現現成成皆有等同佛陀的覺心,刹那刹那活潑潑底流行著。"這就是大師的法界圓覺思想。在大師的《全集》裏,法界圓覺思想是占很大的比例,有很大的分量。另就八宗來看,法界圓覺宗就包括五宗(即臺,賢、禅、真,淨)。因此,大師一生對法界圓覺宗的著作也是非常豐富的,對《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法華經》、《維摩诘經》、《大乘起信論》、《法界論》等都作了注解。特別是對《楞嚴經》和《楞伽經》各有叁種不同的注解、把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如來藏緣起等重要概念都作了詳細的剖析,有獨到的見解。最重要的是大師“悟入楞嚴心境”以後,用法界圓覺宗的思想融會叁宗。

  在叁宗中,大師認爲法界圓覺宗是佛陀親證的境界,爲法中之王。所以筆者,不揣冒昧,現將大師的法界圓覺宗的思想,略述如下,以饷讀者。

  一、悟入楞嚴心境

  《楞嚴經》對于太虛大師的自身修學有殊勝的因緣,他出家後的第二年(即1906年)春,在甯波天童寺就學習《楞嚴經》。1907年夏,又聽道老講《楞嚴經》、並閱《楞嚴蒙鈔》、《楞嚴宗通》等書。1909年春,在南京聽楊仁山居士講授《楞嚴經》。1914年秋,在普陀山掩關時,除坐禅禮佛,閱讀寫作外,並學習臺、賢、禅各宗著作,尤其是對《楞嚴經》和《起信論》下過一番功夫。大師一生開過叁次悟,其中一次就是“悟入楞嚴心境”,他在《覺音月刊》發表的《習禅心要》和《正信月刊》發表的《自證境界》中說:“閉關二、叁個月後,有一次晚上靜坐,在心漸靜時,聞到前寺(即普濟寺)的打鍾聲,好象心念完全被打斷了,冥然罔覺,沒有知識,一直到第二天早鍾時,才生起覺心。最初,只覺到光明音聲遍滿虛空,虛空、光明,聲音渾然一片,沒有物我內外。嗣即生起分別心,而漸次恢複了平凡心境。自此,我對于《起信》、《楞嚴》的意義,像是自已所見到的,所以我當時就開始著成了《楞嚴攝論》。"又說:“上述經過定境叁次……經過第二次後,《起信》,《楞嚴》的由覺而不覺的緣起相,得了證明。”(見《太虛大師全集》第十叁編宗用論的叁四九頁)。大師于此悟入了楞嚴心境,就在普陀山著《首楞嚴經攝論》,此論是他早期專著。大師認爲《楞嚴經》是中國佛學的“大通量”,未有一宗,將其尊爲主經,未曾有一宗貶爲權教,應量發明,平等普入。大師說《楞嚴》是總持大乘佛學的綱要。

  大師悟入楞嚴心境後,就開始宏法。1918年冬,在漢口講《大乘起信論》,並編出《起信論略釋》。1920年春,在《海潮音月刊出現世間的宣言》中說:大乘佛法的本身,即是衆生心,就我們人類來說,也可以叫人生心,就是能具能造人生世界的種種事物。大乘佛法的真義,原是人人自心中所本有的,想要引導現代人心正思,必須發揚大乘佛法的真義一一即中國臺、賢、禅,淨各宗所共依的《楞嚴》和《起信》。是年夏,在武昌龍華講經會講《起信論別說》,冬,在湖北省教育會講《楞嚴經》,並編《楞嚴經研究》爲講義。1921年秋,在北京辛酉講經會講《法華經》由其弟子記錄而成《法華經講演錄》。1925年夏,在甯波天童寺講《楞伽經》,同年冬,又在蘇州作《大乘入楞伽經釋》。1932年夏,在甯波阿育寺講《藥師經》,1935年秋,在嘉興楞嚴寺講《楞嚴大意》。總之,六師所講圓覺宗的經論不勝枚舉,因篇幅有限,這裏就不一一詳述了。

  二、 真如緣起思想

  所謂真如緣起,就是指一切法是從真如派生出來的。爲什麼

  因爲一切法都是依真如的體(因)和因緣的用(緣),而起生滅之相(果)。若追根到底,就是真如不守自性,因一念無明,生起萬法,所以叫真如緣起。

  《起信論》爲了說明真如緣起的道理,首先提出了“一心”的概念。虛大師說佛爲衆生說法時,就衆生以指心,所以叫衆生心。直接從心以言心。所以又叫一心。這一心的“一”不是對二而言,而實際上是非一非非一。所以一心有“一切一心”和“一一一心”兩種義:一切一心是一法界心,即心真如體,也就是一真法界藏心。一一一心是遍在如來衆、菩薩衆、獨覺衆,聲聞衆,以及遍在胎、卵、濕,化四生,也就是指十法界衆生心。

  由一心分出二門,即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心真如門又叫不生不滅門,是從宇宙萬有的本體方面來說的;是本來清淨,絕對平等,惟一不變,不生不滅的。從時間上說,是無始無終,從空間上說,是無邊無際。所以《起信論》說:“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皆以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惟是一心,故名真如。”心生滅門,又叫生生滅滅門,是從宇宙萬有的現象方面來說的,是相對差別,變易無常,生生滅滅的。從時間上說,是有生有死,從空間上說,是無限差別。所以《起信論》說:“依如來藏而有生滅。”

  一心爲什麼會有真如和生滅二門呢

  因爲此二門是對一心的體和相兩方面來說的,心真如是一心的體,心生滅就是一心的相,這是從不同的側面來說一心。所以《起信論》說:“依一心法有二種門。”虛大師認爲門是義門,即依法性所顯義相,能夠軌範生心,發解起行,從因至果,一切法義都不離心而有,舉心即舉一切法義。真如就是一切法義的平等體,生滅就是一切法義的生滅現象。所以,真如和生滅都是依一心而有,一心有真如和生滅二門,同時能攝一切法。

  爲什麼真如和生滅能總攝一切法

  因爲此二門是不相離的。真如是一切法的實性,生滅是一切法的共相。所謂一切法,就是雜染法和清淨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真如和生滅二門爲什麼不相離呢

  虛大師認爲:因爲二門都是從一心中開示出來,不離于心,所以是不相離的。譬如無變異的濕性,與有起滅的波浪相,都是依一水而存在,波不離于水,故不相離。就是說,一切生滅相都是依妄念而有,但是妄念當體即是真如實性,所以在真如門中二門展轉而不相離。又妄境妄心從無明而起,如果無明離開了真如就沒有自體,真如離開了妄心就沒有自相,所以,在生滅門中二門展轉也是不相離。又因爲不相離的緣故,所以二門各攝一切法,這就是說,生滅門不但攝一切生滅法,而且總攝一切真如法;真如門不但攝一切真如法,而且也總攝一切生滅法。因此,《起信論》說:“此二門不相離故”。

  法界圓覺宗成立真如緣起的條件有二個:一是隨緣,二是不變。所謂不變,就是不變自性。真如自性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絕對平等,無有差別。所謂隨緣,就是說真如不守自性,所以隨順無明,而起種種的生滅現象。正因爲真如隨緣,才能成立緣起法,不變就是真如理。也就是說,真如是緣起法所依的根本,既能隨從于一一因緣所生的法,而且又不變不遷,常具他的本來自性。《起信論》用水和波的比喻來彰顯此理,真如心的隨緣義,如海水被風所吹而有波浪,無有暫停,但是海水的濕性是始終不變的。真如也是這樣,雖因無明風動而起生滅變化,但真如自性清淨也是始終不變的。因此真如不變而隨緣,就是宇宙萬有的本源和實體。

  真如緣起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阿賴耶識。所謂阿賴耶識,就是依絕對平等的真如,生起差別的無明妄念,然後真如和妄念和合。所以《起信論》說:“依如來藏而有阿賴耶識。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故名阿賴耶識。”什麼叫不生不滅呢

  虛大師說:不隱不顯與隱顯和合,非一非異名如來藏。不隱不顯指真如體,隱顯指自體德相,所以非一,但是自體德相雖然隱顯而不失所依,體即真如。真如本來具有不可離滅的法一一即真如德相,所以非異。此不隱不顯的真如和不隱不顯與隱顯和合非一非異的如來藏,就叫不生不滅。什麼叫生滅呢

  虛大師認爲生滅就是指前七轉識心和心所,所變、所緣的諸法,以及與第八識所受熏,所持種,所感報,所變現的諸法,都叫生滅。什麼叫不生不滅和生滅和合呢

  虛大師認爲二者本是一法,根據它的法義來分別,就成爲真如,如來藏的不生不滅與八識生滅。此一法有時叫衆生心,有時叫一心,今在此處就叫阿賴耶識。此二者在義不相即,而在法又不相離,所以叫和合。什麼叫非一非異呢

  虛大師認爲,此爲生滅,彼爲不生滅,故非一。如水在波浪時,滅去波浪不但無水,亦複無濕,非濕則無水,非水則無波,所以非異。依他起法都是和合相,和合義,法爾如是,不即不離,所以叫非一非異。什麼叫阿賴耶識呢

  虛大師說阿賴耶識此雲藏,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的叁義。《成唯識論》等…

《太虛大師的法界圓覺思想淺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