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太虛大師的法界圓覺思想淺析▪P2

  ..續本文上一頁多就能藏以名此義,因能藏通凡夫和聖人,所以其義最寬,與《成唯識論》所說的根本識、阿陀那識相同。此中真如、如來藏、阿賴耶識叁位,雖然不離不異,但是都能盡收一切法,可是其內容的深淺與外延的廣狹不同。外延以真如爲最廣,內容以阿賴耶識爲最深。就大乘來說,大乘是大乘的通體,如來藏是大乘的自體相,阿賴耶識是大乘的自體相用。從另一方式來看,真如是大乘的體大,如來藏是大乘的相大,阿賴耶識是大乘的用大。

  爲什麼說依如來藏而有生滅,而不說依真如有生滅心呢

  虛大師認爲,名無取實之功,實無守名之德。隨義立名,意義才可以理解。以真如取名爲一切法、一相無相、一性無性、離相離性的平等本體。以如來藏取名爲一切法隱含在雜染依他起相中的清淨自體相。以生滅心取名爲一切法生滅、生滅因緣和生滅相。在說明一切法時,常以水爲例,水的自體具有清陰融通等德相,在顯現位叫法身,在波浪等依他起相所隱藏而不遺失位,叫如來藏,依水的自體相所變起的波浪等相,叫生滅心,水和波浪,或冰和湯等等,直下不二,真實常如的濕體,叫真如。此真如不唯無生滅的起盡,亦複無隱顯的轉變。所以,不能說依真如而有生滅心。如來藏雖然也無生滅的起盡,但是有隱顯的轉變,所以說依如來藏而有生滅心。譬如波浪:不能說依濕故有波浪,而只能說依水故有波浪。但是也不能說依法身故有生滅心,而只能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明白這一道理,那麼本覺和不覺的意義也就知道了,決不致翹心妄執如來藏爲未有無明前的另一時期,而生“後時何故忽起無明”的懷疑了。因此,只能說依如來藏而有生滅心,決不能說依真如而有生滅心。

  真如緣起,是本于地上菩薩無漏心境上的無間滅意而建立的一種染淨和合的緣起觀,是本著菩薩的立場而說的。而虛大師入佛心髓,明見大乘經中真如緣起隱意,確是不容易。

  叁、 法界緣起思想

  如來說法四十九年,橫說豎說,無不闡明“法界”的妙義;也無不闡明諸法從緣而起的妙用。談佛法常常離不開法界的道理,所以法界是佛法的中心思想。

  所謂“法”的定義是“軌生物解,任持自性”,按《大宗地玄文體論》有叁種義:一是金區義,因法法即常恒不變,如彼區故,二是引導義,能攝行者令趣治路,如彼導故,叁是能持義,善持自相而不失壞,如彼持故。所以,“法”是一種自然的軌則,是本來存在的一種法則,並不因如來說出後才有的。而是從無始以來一直就是依照這個不變的法則來顯現一切。這個軌則也不因人們的尊重而有所增,不因人們的不信或破壞而有所減。因此,佛法中常說:“法爾如是,不增不減。”要之,法的梵語叫“達爾摩”,意思就是“物德事理都名”,隨舉一法,攝盡一切。

  所謂“界”的定義有四種:即因種,族類,分理、本際。依因種故,說染淨界,依族類故,說聖凡界;依分理故,說四法界;依本際故,說真法界。就顯相來說,或全依四種,或一、二、叁,就具相來說,相交徹故,可全依四種,比如地界,其中亦具水、火、風界和虛空理。

  總的來說,法即自相,好象個人,界即共相,好象人類。法界一致,猶如個人是人類的個人,人類是個人的人類。各住自相,對一一相有類不類的差別相,自類別類即是果相,對此果相,有彼因相,這是依世俗谛分別來說的。

  虛大師把法界分爲叁重法界義和十二對法界義,今先講叁重法界義:

  一、物我法界:物即是“各個體相”,我即是“個體主意”,如果沒有超過這個體相和個體主意的範圍,就叫物我法界。好象凡夫和二乘只見佛陀的應化身土,雖然見佛,但是沒有超越物我的領域”。所以二乘的湼槃必須灰身泯智而後才能證得,何況他們雖見佛身,而未到灰身泯智的境界,更不能超過物我的範圍。由此可見,所謂法界就是物我而已。我們平常舉心動念,都在物我範圍之內,根本沒有超出,所以佛經說:“汝才舉心,塵勞先起。”這就是說除了塵勞流轉,就沒有心境。

  二、心緣法界:心即是“慮知靈覺”,緣即是“轉變依持”,所以觀一切法,如果沒有超過慮知靈覺所轉變依持的範圍,都叫心緣法界。如沸相菩薩,雖然觀地獄也是心識所變所緣的境,而對于他們住叁摩地的境界更可以知道。所以登地大士,見佛身土,相好無量,雖證法界而不離心。佛經說:“諸識所緣,唯心所現。"又說,“無有少法,取于少法。"因此法界根本沒有不是靈妙變通的心和心所所緣的境界。

  叁、性如法界:性即是“常遍真實”的意思,如即是遮止“變異虛幻”的意思。就是說一切法都是常遍真實,不是變異虛幻的,離名言相,離心緣相,法界泯絕,無說無證,強名性如法界。

  總之,物我法界就是業所集生的假相,非體能覆于體,無用能礙于用,如世間的一切法。心緣法界就是果所起的實用,非體能緣于體,無相能起于相,世間轉依都屬于心緣法界。性如法界就是指非業非果的真體,非相而不住于相,無用而不住于用,如能心不隨物所轉,心性契合,那麼“物我”無礙于空,“性如”顯朗,“心緣”自在,成佛之要,莫捷于此。

  次講十二對法界義:

  一、安立谛非安立谛法界:所謂安立谛法界,就是現智可證,比智可說,能用言诠建立事理,開示衆生令得悟入。此又分爲二種,一是自性性法界,二是無自性性法界。所謂非安立谛法界,即是離心緣、離語言的勝義谛。

  二、自性性無自性性法界;所謂自性性法界,能用分理決定,不可超越。此又分爲二種,一是緣起法界,二是非緣起法界。

  所謂無自性性法界,就是指諸法空無自性,一一相特,一一無特,即一切法,離一切法。因爲平等不礙差別,所以常究竟常非究竟,常具德常非具德,乃至常自性性常非自性性,常安立谛非安立谛。又因爲差別不礙平等,所以有說有證與無說無證而安立谛非安立谛圓融,清淨功德與雜染惑業平等。所以,漏無漏圓融,純惡業與不動業圓融。所以無間地獄與叁禅天平等。如是展轉乃至圓融平等與不圓融平等亦平等,而自性性與無自性性亦無不平等。一具一,一具一切,一切具一,一切具一切;一入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常具、常入,無具,無入,無一,無一切,無一一,無一切一切,常一一,常一切一切,常一常一切,一住各位,一一交徹,重重相攝無遺,重重互涉無盡,演說莫窮,恐繁且止。

  叁、緣起非緣起法界;所謂緣起法界,就是指佛陀界乃至地獄界,若依若正,若色若心,若體若用,若性若相,若因若果,若業若報,一切都是,即《法華經》所說的百界千如。此又分爲二種,一是業報法界,二是非業報法界。

  所謂非緣起法界,就是指非因非果,無名無爲,不可思量,不可言說,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皆依此起,起皆非此,是諸佛法性身,也是衆生心根本性,爲令衆生雖念離念而得隨順,所以建立種種言說抉擇,對彼緣起有爲法界,否則衆生無由悟入,其實就是非安立谛一真法界。今既有義可說,有智可證,有爲無爲其性各異,有說有證隨物淺深,取言逐思恐生執滯,所以別于非安立谛。

  四、業報非業報法界;所謂業報法界,是由淨行不淨行,福行非福行,功極緣熟所感的果報,自然而生,非變化而起。此又分爲二種,一是有漏法界,二是無漏法界。

  所謂非業報法界,是依業報法界所起增上事行而能轉變業報。如來雖無變易,然而其成事智,也是隨順有情機緣生熟所化有不同的差別,菩薩斷證,時有勝進;二乘聖者也能回心,現通下化,修智上求。一切異生之類都可以修習出世法門而得解脫,或者又善趣而行惡業,或者又惡趣而發善行,升沈流轉遍于叁有。諸人蓄等,也能不舍現異熟果,修習能得色,無色界的禅定,證五神通。即在自類,隨其學行賢與不肖,苦樂智愚,現在攝受的事也能改轉,此在有漏法界來說,人的力用是最大的。比如一個人勤巧就臻致富貴,布施濟衆則皆愛戴,恣睢暴嫚則嬰刑戮,淫湎饑寒則得病天,這些都不是夙業所報成的。但是,菩薩未能全作佛事,羅漢終不再行淫欲,畜生不能全效人事,牛不能飛,魚不能巢,人也不能理解莺啼燕語,各有自性分定,所以非無自性性。

  五、有漏無漏法界;所謂有漏法界,就是指漏落叁界,溺煩惱流,落生死海。此又分爲二種,一是有色法界,二是無色法界。

  所謂無漏法界,就是斷除煩惱,解脫生死,不再流轉叁有,此又分爲二種,一是變易法界,二是無變易法界。

  六、有色無色法界:所謂有色法界,就是指欲界和色界,根身器界都是靠色等五塵而成,不能超過色礙。此又分爲動業不動業二種法界。所謂無色法界,就是指超過色礙的四空天,他們取空定爲涅槃。

  七、動業不動業法界:所謂動業法界,即欲界有情,心行擾濁,未能證得禅定功德,從胎卵濕化淫欲而生,依地水火風飲食而住。此又分爲純報和不純報二種法界。所謂不動法界,就是指色界四禅天,以禅定光明,作爲自樂。

  八、純報不純報法界:所謂純報法界,指純善業所感的福報,或指純惡業所感得的非福報。此又分爲善趣非善趣二種法界。所謂不純報法界,指因中有善不善業互相差雜,果上有樂受非樂受互相兼具,好象有財鬼和阿修羅等鬼神。

  九、善趣非善趣法界:所謂善趣法界,即我們人類和地居天,雲居天,因修戒律,所以能得好的依正二報,禮義相化,仁愛相樂。所謂不善趣法界,即地獄,餓鬼,畜生,專造十惡五逆之罪,摧折身心,昏愚贏劣。

  十、變易無變易法界:所謂變易法界,就是指所證身土未極清淨,不能遍常相續湛然,有斷有修,或增或減,或乘機赴感,隨類化身,居淨穢土,成壞無定。此又分爲具德和不具德二種法界。所謂無變易法界,就是指諸佛如來盡離雜染,臼性身土和自受用身土,都能一味真實,常樂我淨,…

《太虛大師的法界圓覺思想淺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