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太虚大师的法界圆觉思想浅析▪P2

  ..续本文上一页多就能藏以名此义,因能藏通凡夫和圣人,所以其义最宽,与《成唯识论》所说的根本识、阿陀那识相同。此中真如、如来藏、阿赖耶识三位,虽然不离不异,但是都能尽收一切法,可是其内容的深浅与外延的广狭不同。外延以真如为最广,内容以阿赖耶识为最深。就大乘来说,大乘是大乘的通体,如来藏是大乘的自体相,阿赖耶识是大乘的自体相用。从另一方式来看,真如是大乘的体大,如来藏是大乘的相大,阿赖耶识是大乘的用大。

  为什么说依如来藏而有生灭,而不说依真如有生灭心呢

  虚大师认为,名无取实之功,实无守名之德。随义立名,意义才可以理解。以真如取名为一切法、一相无相、一性无性、离相离性的平等本体。以如来藏取名为一切法隐含在杂染依他起相中的清净自体相。以生灭心取名为一切法生灭、生灭因缘和生灭相。在说明一切法时,常以水为例,水的自体具有清阴融通等德相,在显现位叫法身,在波浪等依他起相所隐藏而不遗失位,叫如来藏,依水的自体相所变起的波浪等相,叫生灭心,水和波浪,或冰和汤等等,直下不二,真实常如的湿体,叫真如。此真如不唯无生灭的起尽,亦复无隐显的转变。所以,不能说依真如而有生灭心。如来藏虽然也无生灭的起尽,但是有隐显的转变,所以说依如来藏而有生灭心。譬如波浪:不能说依湿故有波浪,而只能说依水故有波浪。但是也不能说依法身故有生灭心,而只能说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明白这一道理,那么本觉和不觉的意义也就知道了,决不致翘心妄执如来藏为未有无明前的另一时期,而生“后时何故忽起无明”的怀疑了。因此,只能说依如来藏而有生灭心,决不能说依真如而有生灭心。

  真如缘起,是本于地上菩萨无漏心境上的无间灭意而建立的一种染净和合的缘起观,是本著菩萨的立场而说的。而虚大师入佛心髓,明见大乘经中真如缘起隐意,确是不容易。

  三、 法界缘起思想

  如来说法四十九年,横说竖说,无不阐明“法界”的妙义;也无不阐明诸法从缘而起的妙用。谈佛法常常离不开法界的道理,所以法界是佛法的中心思想。

  所谓“法”的定义是“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按《大宗地玄文体论》有三种义:一是金区义,因法法即常恒不变,如彼区故,二是引导义,能摄行者令趣治路,如彼导故,三是能持义,善持自相而不失坏,如彼持故。所以,“法”是一种自然的轨则,是本来存在的一种法则,并不因如来说出后才有的。而是从无始以来一直就是依照这个不变的法则来显现一切。这个轨则也不因人们的尊重而有所增,不因人们的不信或破坏而有所减。因此,佛法中常说:“法尔如是,不增不减。”要之,法的梵语叫“达尔摩”,意思就是“物德事理都名”,随举一法,摄尽一切。

  所谓“界”的定义有四种:即因种,族类,分理、本际。依因种故,说染净界,依族类故,说圣凡界;依分理故,说四法界;依本际故,说真法界。就显相来说,或全依四种,或一、二、三,就具相来说,相交彻故,可全依四种,比如地界,其中亦具水、火、风界和虚空理。

  总的来说,法即自相,好象个人,界即共相,好象人类。法界一致,犹如个人是人类的个人,人类是个人的人类。各住自相,对一一相有类不类的差别相,自类别类即是果相,对此果相,有彼因相,这是依世俗谛分别来说的。

  虚大师把法界分为三重法界义和十二对法界义,今先讲三重法界义:

  一、物我法界:物即是“各个体相”,我即是“个体主意”,如果没有超过这个体相和个体主意的范围,就叫物我法界。好象凡夫和二乘只见佛陀的应化身土,虽然见佛,但是没有超越物我的领域”。所以二乘的湼槃必须灰身泯智而后才能证得,何况他们虽见佛身,而未到灰身泯智的境界,更不能超过物我的范围。由此可见,所谓法界就是物我而已。我们平常举心动念,都在物我范围之内,根本没有超出,所以佛经说:“汝才举心,尘劳先起。”这就是说除了尘劳流转,就没有心境。

  二、心缘法界:心即是“虑知灵觉”,缘即是“转变依持”,所以观一切法,如果没有超过虑知灵觉所转变依持的范围,都叫心缘法界。如沸相菩萨,虽然观地狱也是心识所变所缘的境,而对于他们住三摩地的境界更可以知道。所以登地大士,见佛身土,相好无量,虽证法界而不离心。佛经说:“诸识所缘,唯心所现。"又说,“无有少法,取于少法。"因此法界根本没有不是灵妙变通的心和心所所缘的境界。

  三、性如法界:性即是“常遍真实”的意思,如即是遮止“变异虚幻”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法都是常遍真实,不是变异虚幻的,离名言相,离心缘相,法界泯绝,无说无证,强名性如法界。

  总之,物我法界就是业所集生的假相,非体能覆于体,无用能碍于用,如世间的一切法。心缘法界就是果所起的实用,非体能缘于体,无相能起于相,世间转依都属于心缘法界。性如法界就是指非业非果的真体,非相而不住于相,无用而不住于用,如能心不随物所转,心性契合,那么“物我”无碍于空,“性如”显朗,“心缘”自在,成佛之要,莫捷于此。

  次讲十二对法界义:

  一、安立谛非安立谛法界:所谓安立谛法界,就是现智可证,比智可说,能用言诠建立事理,开示众生令得悟入。此又分为二种,一是自性性法界,二是无自性性法界。所谓非安立谛法界,即是离心缘、离语言的胜义谛。

  二、自性性无自性性法界;所谓自性性法界,能用分理决定,不可超越。此又分为二种,一是缘起法界,二是非缘起法界。

  所谓无自性性法界,就是指诸法空无自性,一一相特,一一无特,即一切法,离一切法。因为平等不碍差别,所以常究竟常非究竟,常具德常非具德,乃至常自性性常非自性性,常安立谛非安立谛。又因为差别不碍平等,所以有说有证与无说无证而安立谛非安立谛圆融,清净功德与杂染惑业平等。所以,漏无漏圆融,纯恶业与不动业圆融。所以无间地狱与三禅天平等。如是展转乃至圆融平等与不圆融平等亦平等,而自性性与无自性性亦无不平等。一具一,一具一切,一切具一,一切具一切;一入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常具、常入,无具,无入,无一,无一切,无一一,无一切一切,常一一,常一切一切,常一常一切,一住各位,一一交彻,重重相摄无遗,重重互涉无尽,演说莫穷,恐繁且止。

  三、缘起非缘起法界;所谓缘起法界,就是指佛陀界乃至地狱界,若依若正,若色若心,若体若用,若性若相,若因若果,若业若报,一切都是,即《法华经》所说的百界千如。此又分为二种,一是业报法界,二是非业报法界。

  所谓非缘起法界,就是指非因非果,无名无为,不可思量,不可言说,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皆依此起,起皆非此,是诸佛法性身,也是众生心根本性,为令众生虽念离念而得随顺,所以建立种种言说抉择,对彼缘起有为法界,否则众生无由悟入,其实就是非安立谛一真法界。今既有义可说,有智可证,有为无为其性各异,有说有证随物浅深,取言逐思恐生执滞,所以别于非安立谛。

  四、业报非业报法界;所谓业报法界,是由净行不净行,福行非福行,功极缘熟所感的果报,自然而生,非变化而起。此又分为二种,一是有漏法界,二是无漏法界。

  所谓非业报法界,是依业报法界所起增上事行而能转变业报。如来虽无变易,然而其成事智,也是随顺有情机缘生熟所化有不同的差别,菩萨断证,时有胜进;二乘圣者也能回心,现通下化,修智上求。一切异生之类都可以修习出世法门而得解脱,或者又善趣而行恶业,或者又恶趣而发善行,升沉流转遍于三有。诸人蓄等,也能不舍现异熟果,修习能得色,无色界的禅定,证五神通。即在自类,随其学行贤与不肖,苦乐智愚,现在摄受的事也能改转,此在有漏法界来说,人的力用是最大的。比如一个人勤巧就臻致富贵,布施济众则皆爱戴,恣睢暴嫚则婴刑戮,淫湎饥寒则得病天,这些都不是夙业所报成的。但是,菩萨未能全作佛事,罗汉终不再行淫欲,畜生不能全效人事,牛不能飞,鱼不能巢,人也不能理解莺啼燕语,各有自性分定,所以非无自性性。

  五、有漏无漏法界;所谓有漏法界,就是指漏落三界,溺烦恼流,落生死海。此又分为二种,一是有色法界,二是无色法界。

  所谓无漏法界,就是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不再流转三有,此又分为二种,一是变易法界,二是无变易法界。

  六、有色无色法界:所谓有色法界,就是指欲界和色界,根身器界都是靠色等五尘而成,不能超过色碍。此又分为动业不动业二种法界。所谓无色法界,就是指超过色碍的四空天,他们取空定为涅槃。

  七、动业不动业法界:所谓动业法界,即欲界有情,心行扰浊,未能证得禅定功德,从胎卵湿化淫欲而生,依地水火风饮食而住。此又分为纯报和不纯报二种法界。所谓不动法界,就是指色界四禅天,以禅定光明,作为自乐。

  八、纯报不纯报法界:所谓纯报法界,指纯善业所感的福报,或指纯恶业所感得的非福报。此又分为善趣非善趣二种法界。所谓不纯报法界,指因中有善不善业互相差杂,果上有乐受非乐受互相兼具,好象有财鬼和阿修罗等鬼神。

  九、善趣非善趣法界:所谓善趣法界,即我们人类和地居天,云居天,因修戒律,所以能得好的依正二报,礼义相化,仁爱相乐。所谓不善趣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生,专造十恶五逆之罪,摧折身心,昏愚赢劣。

  十、变易无变易法界:所谓变易法界,就是指所证身土未极清净,不能遍常相续湛然,有断有修,或增或减,或乘机赴感,随类化身,居净秽土,成坏无定。此又分为具德和不具德二种法界。所谓无变易法界,就是指诸佛如来尽离杂染,臼性身土和自受用身土,都能一味真实,常乐我净,…

《太虚大师的法界圆觉思想浅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