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同的安排,如菩提流支立半字教,满字教,谓小孩在启蒙识字时,先教半字,后教满字。半字即小乘经,满字即大乘经。又如地论师佛陀扇多, 慧光,判佛教为四宗,一是小乘有部讲四因与六缘的理论,是“因缘宗”。二是成实师讲三假(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是“假名宗”。三是《大品》、《三论》讲一切事物为虚诳,为“诳相宗”。四是《涅槃》《华严》等宗是“常住宗”。
天台宗创立时,智者批评了“南三北七”的判教主张,提出了“五时八教”的判释。所谓“五时”是说佛的说法先后分五时,第一时讲《华严》,第二时讲《阿含》,第三时讲方等大乘,如《大集》,第四时讲《般若》,第五时讲《法华》《涅
槃》。天台宗奉法华为最高经典,所以判为最后第五時。所谓“八教”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佛教为八种。从教化的方式讲,为顿、渐、秘密、不定的“化仪四教"。顿与渐相对,秘密与不定相对。人们听佛说理解不同,以各不相知为秘密,互相知道为不定。再从教理内容讲,为藏(指小乘),因为《大智度论》批评了小乘只懂三藏,具体指《阿含》,通(通三乘,指《般若》),别(大乘于别即优于小乘;指《维摩》,圆(圆满,指《涅槃》,《法华》,称“化法四教”。五时八教判释重点是“化法四教”,以《法华经》为中心,是天台宗的独特主张,所以又称“天台四教”。天台宗的“五时八教”说,一方面认为五时和化法四教各各区别,一方面又主张五时四敦并不能以时间乃至经教部类相限制,即各经又是互相融会的,从而可以圆融各家主张中的拘牵难通的地方。这样即使各种教义有高下区别,又能并行不悖,表现了天台宗的汇通圆融的性格。同时和印度大乘佛教所特别尊奉的经典不同,提出以《华严》《涅槃》和《法华》等为最重要的经典,体现了中国佛教学者的独创精神。天台宗的判教主张对后来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的判教主张佛所有言教一律平等,并无高下的区别,但可以把佛教分成两类,从法讲,有菩萨藏和声闻藏,从人讲,有大乘和小乘。大乘中又分三类,一是《华严》,二是《般若》,三是《法华》和《涅槃》。这都是对不同对象的说法,但各种说法又无不归于究竟,吉藏把《涅槃》放在《法华》之上,也表示与天台的判教有所不同。
唯识宗的判教,主要是依据《解深密经》三时说,认为佛的一代软化是:初说苦、集、灭、道“四谛”,次说“无自性”,最后说“三自性”。这种说法和印度佛教历史演变基本吻合。
华严宗吸取前人的判教学说,加以重新组织,由法藏提出“小、始、终、顿,圆的五教说"。此宗的理论,以融会宇宙间一切万物的差别境界,宣扬普遍和诣性为特征,它的判教也体现了全摄并收,圆融无碍的宗风。
(三)各宗派理论的融会
太虚大师对中国佛学的各宗派理论的融会,也论述了很多。大师认为,在中国佛学里,对于空有的融会,随处可见,如天台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卷九说:“龙树,天亲,内鉴冷然,外适时宜,各施权巧,而人师偏详,学者苟执,遂兴天台,各保一边,大乖圣道也。”
明显地指出后代诸师的偏执空有,互相排斥,乖违诸佛菩萨的圣智道理,也融会了龙树,天亲诸大论师的应机巧说,空有互成。
在贤首宗方面,贤首图师的《十二门论宗致义记》里,对融会空有也谈了不少,其中有很简要的一段言:“由缘起法,缘有,真空,有二义故:一极相顺。谓冥合如一。举体全摄。二极相违,渭各互相害,全夺永尽。若不相夺永尽,无以举体全摄;是故极违即极顺也。龙树,无著,就极顺门,故无相破; 清辩, 护法,据极违门,故须相破,违顺无碍故,方是缘起。”清辩与护法,虽如水火不相容,明暗不共存,说真空则毕竟是真空,要破斥唯识;说缘有则毕竟只是缘有,要破斥皆空;互相违害。但上推龙树和无著,则举缘有即全摄真空,举真空则全摄缘有,空与有,是冥合无二, 融然一致的。清辩与护法之所以心欲相违者,因空有之学流传已久,学者多所偏执,不能体会冥如合一的意趣,若不相违相夺,则不能显出“举体全收”的胜义,所以“极违即极顺也"。这是贤首大师很扼要的融会说。
在三论宗方面,除了专讲《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外,主要的还有嘉祥吉藏法师的《二谛章》也有融会而归不二中道义的。如云“妄有为俗,即空为真;有空为俗,不二为真:二不二为俗,非二不二为真。”妄有固然是世俗假说,分别空与有也是世俗,进而连那有名言相;的“二不二”还是世俗的,要超绝一切意,名言的非二不二中道才是真实的。这非二不二,换句话说,就是:“非空不空”。所以大师对中国的三论宗,也不执定“空”的一言为空意,而是能融会贯通的,太虚大师除了说明这一点,还就《中论》的内容做了论述。
龙树的空义,原是融化的,如《中论》云:“问曰:“所谓受空故,受者空,则定有空也
”答曰:“不然!何以故
空则不可说,共(空不空)不共(非非不空>叵说,但以假名说。诸法空则不应说,不空,空不空,非空不空,亦不应说,附以假名说。如是正观思维,诸法实相不应以诸难为难,何以故
寂灭相中,无“常”“无常”等四,寂灭相中,无“边”、“无;边”等四。空尚不受,何况有四种
””于一切法中,空不可说,不空不可说,空不空不可说,非空不空也不可说,究竟真实上都是不可说的。但是,为自悟悟他方便,则一切皆可假说。在这个意义上说,假使偏执于空,根本是不明白而且违反丁龙树学的,龙树学是融会贯通的,他对各种大乘法,都不曾排斥,而是相互联系的。如《破有论》说:“世间无实,从分别起,此分别故,分别心生, 由此心为因,即有身生。以此心故,即有诸法,以无心故,亦无有身;以无心故,亦无诸法。”
又如《大智度论》说:“意识有两种:一、念念灭,二、念念相续为意根。”
在这些文字中,不但容有唯识的理论,并且很留待着发挥唯识的意趣。这正如贤首;说的“举体全收”,一切都可以容会于中;的,显然与后代空论师破斥唯识者不同。大乘本来是有多门方便的,可是经后代诸师中的互相排斥,每使一分的教义废弃!初期的小乘佛教,因部执纷诤而衰微,后代印度的大乘佛教,也由这种现象而日趋衰亡。
最后,太虚大师带有总结性的说;“中国佛教的第二特点就是融会。我们不但要融会各宗各派,而且对全世界各区域各时期所流行的佛法,都应予融会贯通,这才符合世界佛学的宗旨。”这一说法,不但说明佛教教理,空有不二,更说明佛法的圆融无二。
三 中国佛学的主流——禅
太虚大师除了说中国佛学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大篇幅的论述了中国佛学的特点在于禅的主张,为了更全面了解大师对中国佛学特色的看法。下面再加以说明。
中国佛教的一些宗派,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等体系庞大博杂,论证繁复琐碎,论述艰涩支蔓。其中天台、华严两宗由于在理论上都以说心为主,在佛教实践上都程度不同的讲顿悟,剔除了印度佛教那种繁杂的修行方法。因此较唯识宗流传久远。中国佛教中真正延绵不绝的是在印度也没有成宗的禅宗与净土宗。尤其是禅宗,更是唐代以后佛教的主流,禅宗实际是唐代以后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我们所说的禅当然包括禅宗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禅学,而不专指禅宗。但是禅宗以前的禅学只是印度瑜伽的变名,真正能代表中国佛教的禅应特指禅宗。所以禅学是禅宗以前佛教的象征,以慧能为主的南禅的出现,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纪元。
(一)禅宗的基本主张——见性
禅宗的主旨是强调精神的领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宗旨以净性和自悟为理论前题,慧能认为“佛性常清净”,而且是人人共有的。佛性就是人的本性。同时,人人都具有先天的菩提智慧,能够觉悟本性而成为佛。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就是因为迷惑,即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如果精进努力,坚持作证,一旦妄念俱灭,真智显露,就会内外明彻,悟识本心,而成就佛道。慧能说:“自性迷,佛即众生,白性悟,众生即是佛”。(敦煌本《坛经》)“拨开云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自性是成佛的根本,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慧能主张人人都可成佛,只是因为迷悟而有先后之分。
慧能禅宗是把心外的佛变成心内的佛,从而排除有外在的佛;是把佛变为平常人,体现了佛与人仅是迷悟不同,实是平等的思想。菩提只向心觅,何须向外求玄。彻悟本性,当下即佛。
(二)顿悟成佛
众生成佛就是悟到佛的知见,而悟则有两种方式,一是渐,二是顿。渐悟是指须经长期修习才能达到佛教的觉悟。顿悟则是无须长期修行,一旦悟识本性,当下即佛。东晋时代南朝竺道生曾唱顿悟说,慧能禅宗在道生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了顿悟说。主张一念觉悟,刹那间就成佛,还强调不立文字,即无须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骤然顿悟,带有更加神的直觉性。
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迷来经累劫,顿则刹那间。”他的这种主张独创性十分明显。传统的禅法应是打坐行香,但慧能确不是,而认为禅不坐,如坐的话,是病非禅,而强调二六时中一行三昧,认为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举足下足,皆在道场,是心是占,同归性海。” “担水砍柴无非妙谛”,这就是“道在平常日用中”的道理。
(三)禅宗的禅风
以慧能为主南禅,在根本主张上发挥自性的作用,成佛就是见自性,开发自己内心的世界,不假外求,这是禅宗的特点。禅宗认为人人是佛,每个人和十方诸佛的关系,平等无二,没有高下之分。
另外禅宗对待一般后世流传的经典也特别富有特性。小乘佛教以及其它宗派认为佛说的法,字字珠玑,丝毫不能改动。而禅宗却不然,认为佛说三藏十二部是教人成佛的方法,并不是成佛的资本,所以禅宗认为讪笑怒骂莫非第一义谛。这也是禅宗不立文字的主张。
慧能的南禅特点很多,并且发展很快,后来代表了整个禅宗的禅就是慧能的南禅。禅宗的五派几乎都是慧能大师思想的延续或有所发展,五代以后禅宗成了中国佛教主流,也代表了中国佛教,它之所以能流传不绝,是因为禅宗的本身有强烈的民族性。宋、元,明、清以后的寺脘,几乎都是禅林。禅成为中国佛学的特色也不言而喻了。
结 束 语
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佛学由传入的那一天起,经过综合,融会,最后发展为禅,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由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佛学。大师这些认识,概括了佛教的发展经过,充分说明了佛教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输入,都要适合中国的国情,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佛学形成的这些特点,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无庸置疑的。太虚大师将中国佛学的特点写出来的目的,是告诉我们现代僧青年,为要将古老的佛学与现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时代在前进,我们佛教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迎接各种挑战,才能使佛教的生命力越来越旺盛。光荣的历史使命落在我们这一代僧青年的肩上。我们要前不愧对古德,后不愧对来者,继承太虚大师的事业,努力吧!奋斗吧!
《论中国佛学的特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