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中國佛學的特征▪P2

  ..續本文上一頁不同的安排,如菩提流支立半字教,滿字教,謂小孩在啓蒙識字時,先教半字,後教滿字。半字即小乘經,滿字即大乘經。又如地論師佛陀扇多, 慧光,判佛教爲四宗,一是小乘有部講四因與六緣的理論,是“因緣宗”。二是成實師講叁假(因成假,相續假,相待假)是“假名宗”。叁是《大品》、《叁論》講一切事物爲虛诳,爲“诳相宗”。四是《涅槃》《華嚴》等宗是“常住宗”。

  天臺宗創立時,智者批評了“南叁北七”的判教主張,提出了“五時八教”的判釋。所謂“五時”是說佛的說法先後分五時,第一時講《華嚴》,第二時講《阿含》,第叁時講方等大乘,如《大集》,第四時講《般若》,第五時講《法華》《涅

  槃》。天臺宗奉法華爲最高經典,所以判爲最後第五時。所謂“八教”是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分佛教爲八種。從教化的方式講,爲頓、漸、秘密、不定的“化儀四教"。頓與漸相對,秘密與不定相對。人們聽佛說理解不同,以各不相知爲秘密,互相知道爲不定。再從教理內容講,爲藏(指小乘),因爲《大智度論》批評了小乘只懂叁藏,具體指《阿含》,通(通叁乘,指《般若》),別(大乘于別即優于小乘;指《維摩》,圓(圓滿,指《涅槃》,《法華》,稱“化法四教”。五時八教判釋重點是“化法四教”,以《法華經》爲中心,是天臺宗的獨特主張,所以又稱“天臺四教”。天臺宗的“五時八教”說,一方面認爲五時和化法四教各各區別,一方面又主張五時四敦並不能以時間乃至經教部類相限製,即各經又是互相融會的,從而可以圓融各家主張中的拘牽難通的地方。這樣即使各種教義有高下區別,又能並行不悖,表現了天臺宗的彙通圓融的性格。同時和印度大乘佛教所特別尊奉的經典不同,提出以《華嚴》《涅槃》和《法華》等爲最重要的經典,體現了中國佛教學者的獨創精神。天臺宗的判教主張對後來中國佛學的發展影響很大。

  叁論宗的創始人吉藏的判教主張佛所有言教一律平等,並無高下的區別,但可以把佛教分成兩類,從法講,有菩薩藏和聲聞藏,從人講,有大乘和小乘。大乘中又分叁類,一是《華嚴》,二是《般若》,叁是《法華》和《涅槃》。這都是對不同對象的說法,但各種說法又無不歸于究竟,吉藏把《涅槃》放在《法華》之上,也表示與天臺的判教有所不同。

  唯識宗的判教,主要是依據《解深密經》叁時說,認爲佛的一代軟化是:初說苦、集、滅、道“四谛”,次說“無自性”,最後說“叁自性”。這種說法和印度佛教曆史演變基本吻合。

  華嚴宗吸取前人的判教學說,加以重新組織,由法藏提出“小、始、終、頓,圓的五教說"。此宗的理論,以融會宇宙間一切萬物的差別境界,宣揚普遍和詣性爲特征,它的判教也體現了全攝並收,圓融無礙的宗風。

  (叁)各宗派理論的融會

  太虛大師對中國佛學的各宗派理論的融會,也論述了很多。大師認爲,在中國佛學裏,對于空有的融會,隨處可見,如天臺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卷九說:“龍樹,天親,內鑒冷然,外適時宜,各施權巧,而人師偏詳,學者苟執,遂興天臺,各保一邊,大乖聖道也。”

  明顯地指出後代諸師的偏執空有,互相排斥,乖違諸佛菩薩的聖智道理,也融會了龍樹,天親諸大論師的應機巧說,空有互成。

  在賢首宗方面,賢首圖師的《十二門論宗致義記》裏,對融會空有也談了不少,其中有很簡要的一段言:“由緣起法,緣有,真空,有二義故:一極相順。謂冥合如一。舉體全攝。二極相違,渭各互相害,全奪永盡。若不相奪永盡,無以舉體全攝;是故極違即極順也。龍樹,無著,就極順門,故無相破; 清辯, 護法,據極違門,故須相破,違順無礙故,方是緣起。”清辯與護法,雖如水火不相容,明暗不共存,說真空則畢竟是真空,要破斥唯識;說緣有則畢竟只是緣有,要破斥皆空;互相違害。但上推龍樹和無著,則舉緣有即全攝真空,舉真空則全攝緣有,空與有,是冥合無二, 融然一致的。清辯與護法之所以心欲相違者,因空有之學流傳已久,學者多所偏執,不能體會冥如合一的意趣,若不相違相奪,則不能顯出“舉體全收”的勝義,所以“極違即極順也"。這是賢首大師很扼要的融會說。

  在叁論宗方面,除了專講《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外,主要的還有嘉祥吉藏法師的《二谛章》也有融會而歸不二中道義的。如雲“妄有爲俗,即空爲真;有空爲俗,不二爲真:二不二爲俗,非二不二爲真。”妄有固然是世俗假說,分別空與有也是世俗,進而連那有名言相;的“二不二”還是世俗的,要超絕一切意,名言的非二不二中道才是真實的。這非二不二,換句話說,就是:“非空不空”。所以大師對中國的叁論宗,也不執定“空”的一言爲空意,而是能融會貫通的,太虛大師除了說明這一點,還就《中論》的內容做了論述。

  龍樹的空義,原是融化的,如《中論》雲:“問曰:“所謂受空故,受者空,則定有空也

  ”答曰:“不然!何以故

  空則不可說,共(空不空)不共(非非不空>叵說,但以假名說。諸法空則不應說,不空,空不空,非空不空,亦不應說,附以假名說。如是正觀思維,諸法實相不應以諸難爲難,何以故

  寂滅相中,無“常”“無常”等四,寂滅相中,無“邊”、“無;邊”等四。空尚不受,何況有四種

  ””于一切法中,空不可說,不空不可說,空不空不可說,非空不空也不可說,究竟真實上都是不可說的。但是,爲自悟悟他方便,則一切皆可假說。在這個意義上說,假使偏執于空,根本是不明白而且違反丁龍樹學的,龍樹學是融會貫通的,他對各種大乘法,都不曾排斥,而是相互聯系的。如《破有論》說:“世間無實,從分別起,此分別故,分別心生, 由此心爲因,即有身生。以此心故,即有諸法,以無心故,亦無有身;以無心故,亦無諸法。”

  又如《大智度論》說:“意識有兩種:一、念念滅,二、念念相續爲意根。”

  在這些文字中,不但容有唯識的理論,並且很留待著發揮唯識的意趣。這正如賢首;說的“舉體全收”,一切都可以容會于中;的,顯然與後代空論師破斥唯識者不同。大乘本來是有多門方便的,可是經後代諸師中的互相排斥,每使一分的教義廢棄!初期的小乘佛教,因部執紛诤而衰微,後代印度的大乘佛教,也由這種現象而日趨衰亡。

  最後,太虛大師帶有總結性的說;“中國佛教的第二特點就是融會。我們不但要融會各宗各派,而且對全世界各區域各時期所流行的佛法,都應予融會貫通,這才符合世界佛學的宗旨。”這一說法,不但說明佛教教理,空有不二,更說明佛法的圓融無二。

  

  叁 中國佛學的主流——禅

  太虛大師除了說中國佛學有以上兩個特點外,還大篇幅的論述了中國佛學的特點在于禅的主張,爲了更全面了解大師對中國佛學特色的看法。下面再加以說明。

  中國佛教的一些宗派,如天臺宗、唯識宗、華嚴宗等體系龐大博雜,論證繁複瑣碎,論述艱澀支蔓。其中天臺、華嚴兩宗由于在理論上都以說心爲主,在佛教實踐上都程度不同的講頓悟,剔除了印度佛教那種繁雜的修行方法。因此較唯識宗流傳久遠。中國佛教中真正延綿不絕的是在印度也沒有成宗的禅宗與淨土宗。尤其是禅宗,更是唐代以後佛教的主流,禅宗實際是唐代以後中國佛教的代名詞。我們所說的禅當然包括禅宗還沒有形成之前的禅學,而不專指禅宗。但是禅宗以前的禅學只是印度瑜伽的變名,真正能代表中國佛教的禅應特指禅宗。所以禅學是禅宗以前佛教的象征,以慧能爲主的南禅的出現,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紀元。

  (一)禅宗的基本主張——見性

  禅宗的主旨是強調精神的領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宗旨以淨性和自悟爲理論前題,慧能認爲“佛性常清淨”,而且是人人共有的。佛性就是人的本性。同時,人人都具有先天的菩提智慧,能夠覺悟本性而成爲佛。衆生之所以未能成佛就是因爲迷惑,即對自身的本性沒有覺悟。如果精進努力,堅持作證,一旦妄念俱滅,真智顯露,就會內外明徹,悟識本心,而成就佛道。慧能說:“自性迷,佛即衆生,白性悟,衆生即是佛”。(敦煌本《壇經》)“撥開雲霧見青天”!明心見性,自性就是佛。自性是成佛的根本,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慧能主張人人都可成佛,只是因爲迷悟而有先後之分。

  慧能禅宗是把心外的佛變成心內的佛,從而排除有外在的佛;是把佛變爲平常人,體現了佛與人僅是迷悟不同,實是平等的思想。菩提只向心覓,何須向外求玄。徹悟本性,當下即佛。

  (二)頓悟成佛

  衆生成佛就是悟到佛的知見,而悟則有兩種方式,一是漸,二是頓。漸悟是指須經長期修習才能達到佛教的覺悟。頓悟則是無須長期修行,一旦悟識本性,當下即佛。東晉時代南朝竺道生曾唱頓悟說,慧能禅宗在道生思想基礎上,進一步向前發展了頓悟說。主張一念覺悟,刹那間就成佛,還強調不立文字,即無須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驟然頓悟,帶有更加神的直覺性。

  慧能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迷來經累劫,頓則刹那間。”他的這種主張獨創性十分明顯。傳統的禅法應是打坐行香,但慧能確不是,而認爲禅不坐,如坐的話,是病非禅,而強調二六時中一行叁昧,認爲頓悟並不要求離開現實生活,“舉足下足,皆在道場,是心是占,同歸性海。” “擔水砍柴無非妙谛”,這就是“道在平常日用中”的道理。

  (叁)禅宗的禅風

  以慧能爲主南禅,在根本主張上發揮自性的作用,成佛就是見自性,開發自己內心的世界,不假外求,這是禅宗的特點。禅宗認爲人人是佛,每個人和十方諸佛的關系,平等無二,沒有高下之分。

  另外禅宗對待一般後世流傳的經典也特別富有特性。小乘佛教以及其它宗派認爲佛說的法,字字珠玑,絲毫不能改動。而禅宗卻不然,認爲佛說叁藏十二部是教人成佛的方法,並不是成佛的資本,所以禅宗認爲讪笑怒罵莫非第一義谛。這也是禅宗不立文字的主張。

  慧能的南禅特點很多,並且發展很快,後來代表了整個禅宗的禅就是慧能的南禅。禅宗的五派幾乎都是慧能大師思想的延續或有所發展,五代以後禅宗成了中國佛教主流,也代表了中國佛教,它之所以能流傳不絕,是因爲禅宗的本身有強烈的民族性。宋、元,明、清以後的寺脘,幾乎都是禅林。禅成爲中國佛學的特色也不言而喻了。

  結 束 語

  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佛學由傳入的那一天起,經過綜合,融會,最後發展爲禅,成了中國佛教的主流。由長期的曆史演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點的佛學。大師這些認識,概括了佛教的發展經過,充分說明了佛教的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衆所周知,任何一種外來文化的輸入,都要適合中國的國情,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佛學形成的這些特點,是佛教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産物,是無庸置疑的。太虛大師將中國佛學的特點寫出來的目的,是告訴我們現代僧青年,爲要將古老的佛學與現代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與現代文化相結合,這是一個十分嚴峻的課題。時代在前進,我們佛教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迎接各種挑戰,才能使佛教的生命力越來越旺盛。光榮的曆史使命落在我們這一代僧青年的肩上。我們要前不愧對古德,後不愧對來者,繼承太虛大師的事業,努力吧!奮鬥吧!

  

  

《論中國佛學的特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