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与美学

  佛学与美学

  道仰

  闽南佛学

  前 言

  美学从根本上讲是认识论的问题,因而美学从来就是属于哲学范畴的。

  美学是专门研究“美”的一种学问,而艺术是创造“美”的一种技能,所以美学又是一种实践论,方法论。它是以整个的宇宙美,人生美为对象,美的对象却是给与人们以美的感受,也可以说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美的感受。佛教是美学的宗教,佛教的理论实践(解行相应)就是一部美学史,它深入人们生活,以正命解决生活,维持生命,进行修持善法,最终达到净化人生,美化国土。

  从内容看:一部三藏十二部的经典讲的都是美学,可知佛学的美学思想十分丰富。太虚大师对佛教的美学思想有精辟的论述,却多被人们忽略,今就四个方面谈谈虚大师对佛教美学的贡献。

  一、美的基本原则

  佛教就是讲美育的一门宗教,佛教浩瀚的三藏十二部本身就是一部美学的丛书,佛陀是美育的指导者、教化者。佛陀弘化的基本思想是教育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也就是佛陀美学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则,它揭示了佛教的根本内容,告诉人们一种达到美的途径和唯一方法。虚大师说:“若能从一家一乡推行到一国,立可成为“风和俗美”“刑措政清”的清净国家。”佛教是以佛学之智而求“真”,以佛法之悲而求“善”,以佛教艺术而求“美。”这一途径和方法,就是成佛的阶梯,谓“真、善、美”而入圆满,由人圆满而成圣人,觉已觉人,觉行圆满而成佛。佛教美的基本原则是净化人生,美化国土。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党中央提出了“五讲四美”、其中的“四美”就是美学中的一个主题,重点也是在于人生和环境上。四美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但是如何达到和实现这些美呢?没有作实质性的具体交待。而佛教则在七佛偈中已明确指出达到美的途径、方法和标准,使自己的道德、行为、思想等符合美、符合真、符合善的基本原则。虚大师说:“若欲达到人类安稳快乐之目的,即在奉行不杀不盗等十善。如能实行此十善业,无有不得成就的。”佛教实践美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净持五戒(戒杀盗淫妄酒)、奉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使其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有毁犯,广修四摄(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善法,以此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佛教在四摄法中提出爱语摄,这就是“四美”中的语言美;七佛偈中的“诸恶莫作”和佛学中的三无漏——戒、定、慧,都是对治众生贪、瞋、痴三毒,是为了净化人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被佛法的三无漏学洗涤干净以后,就达到了“四美”中的心灵美;七佛偈中的“众善奉行”这就是“四美”中的行为美;菩萨具备“庄严国土”的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了美化环境,这就是“四美”中的环境美。以上这些就是佛教怎样达到美的途径和方法。

  佛教在四摄法中提出爱语摄,这就是“四美”中的语言美,七佛偈中的“诸恶莫作”和佛学中的三无漏学一一戒,定、慧,都是对治众生贪、瞠、痴三毒,是为了净化人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被佛法的三无漏学洗涤干净以后,就达到了“四美”中的心灵美,七佛愒中的“众善奉行"这就是“四美”中的行为美,菩萨具备“庄严国土"的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了美化环境,这就是“四美”中的环境美。以上这些就是佛教怎样达到美的途径和方法。

  佛教所谓的美,是佛陀对于美的认识和美的对象,它给与人的美的感觉是完全彻底的,它不是直接作用于肉体(物欲,人欲)感觉而产生的一种暂时的感受,同样又不是一种表面的东西,而是一种超个人主观境域的“美”,是一种佛陀的“常、乐、我,净”的美的感受,推己及人形成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由此而达到超过任何形式的“美”、最终来完成人类最高尚,最彻底的尽善尽美的境界。

  总之,佛教就是讲美育、美学的一门宗教,与美学的关系是不可割离的,所以离开美育,美学来谈佛教是不科学的。综上可知,佛学是一部专门讲美学的美学,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等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厌离伪、恶,丑等现象,最终使社会成为一种理想的大同世——人间极乐净土。

  二、美的层次

  “美”从层次看:世间的美学是一种低层次的美学,因为它还没有离开世俗的贪欲和人我是非等烦恼,所以对美的境界的体悟有限,怎么能达到超然于物外呢

  而佛教在理论上主张“无我”,“不思善、不思恶”,提倡用缘起性空法则去对待万事万物,破除执著,所以佛教所讲的美是超然于物外的,它是一种高层次的美学。佛学中的美学可分为三个层次来说明: (1)五乘共法的完人美学, (2)三乘共法的超人美学, (3)大乘不共法的超超人美学。下面依次说明。

  (1)完人美学:这是一种以人为主的不断净化的美,始从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终至菩萨乘佛果位,名之五乘共法。佛陀说明一切法都以此道理来阐述,是普遍的佛法要义。虚大师说: “所谓学佛先从人做起,学成一个完善的好人,然后才谈得上学佛,若人都不能做好,怎么还能去学超凡入圣的佛陀

  ”所以学佛的人,敬佛法僧,信业果报,是最要紧的一着。不但流转的六凡,出世的三乘,皆建立在业果上,就是最高无上的佛陀,也不出因果的范围,因为要修大乘六度万行的清净殊胜因,才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五乘共法,是以“进德增善美化人生",提倡“修习五戒十善的人乘正法的善生之道一一人生佛教”,这就是由持五戒作为做人的基础,倡导“人成及佛成”,持六度而证得最高无上的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些五乘共法都是从现前人生而谈起,从美化现实而建立人间净土。从层次来讲:五乘共法是佛学的美学思想基础,这是从根本上净化人心,由此次等到高级的美化佛果的境界,这种不断净化的美,是世间美学无可比拟的。

  (2)超人美学;这是一种声闻、缘·觉,菩萨圣人的超人的高层次美学,他们:由于以大乘之法作为自己共同遵循断烦恼、了生死的共法。这些出世的圣人,认识了我们这个世间纯粹是苦的、空的、不净的,无常的,不自由的。所以积极的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下明了世界之真相,而知本来即是:常、乐,我,净之世界,彻底推翻一切痛苦恶浊,得真解脱。求出世的涅槃之乐。这一美学之所以是超人的,它在于三乘圣人,依着四念处,四正勤以至八正道的基本道路,而去实践进修,不求人天果报,唯一的目的,求证出世涅槃。教中所说的三法:印一一渚行无常,渚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三乘共法的标准,使三乘人了脱生死诸苦,证得涅槃寂静。这三乘共法、较前高了一级,从他们首先远离了有漏流转法,此则不共人天,为求人天乐果的人所不能及。

  (3)超超人美学:这是高级菩萨所有的,以实际行动去庄严国土,把大悲之心撒向一切有情,实现正报依报都美满庄严的人间净土,不厌生死,不住涅槃。虚大师说:“此大乘佛法,以大悲菩提心,法空般若智,遍学一切法门,普渡一切众生,严净无量国土,求成无上佛果,为其唯一的誓愿,唯一的事业。"这超超人美学不共人天二乘的,唯独菩萨专有,这就是“净佛国土,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众生心净,则国土净。"

  佛学就是一种高层次的不断净化人心,美化佛;国的美学,这种最高层次的美,是世间美学所不能及的。

  

  三、佛陀的二报庄严

  佛教的美,我们可以从佛陀的人生,宇宙的功德庄严窥其端倪。建设成就庄严的佛国净土, 这是佛法界的宇宙,它是超出三界的诸妙净土,所有庄严美妙,深广无穷。《无量寿经》说:“法藏比丘发愿之后,于不可思议劫,积植菩萨无量的德行。不生欲、瞋、害等觉念,不起欲、瞋、害等思想,不著色、声、香、味、触等法,由忍辱之力而成就,不计众苦磨难,少欲知足,无贪,瞠、痴等三毒,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言爱语(爱语摄受众生),先意承问,勇猛精进的志愿永无厌倦,专求清白之法(善法),以惠利一切众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父母,以大庄严具足众生。令诸有情功德成就,住于空,无相、无愿之法而无作无起,观一切法如梦如幻。远离粗言恶语和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之事,修习善法和自利利人,人我兼利之事。弃国捐王出家,绝去财色等法,自行六波罗密,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累诸功德。随其生处、任意所欲(衣食随意自至,诸宝行树中随意现十方国土之相),无量宝藏的自然发应(七宝池:八功德水)。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真正(菩提)之道。或为长者、居土、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王,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来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

  占如优昙钵罗,身上的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花香,绘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这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发愿庄严国土,创造和成就极乐世界的佛国。它是无量佛国之中的一个典型。试看:生活在极乐世界中的人们生活是何等自在,何等的自由,没有半点烦恼,这就是佛陀法界的自然美。

  佛陀法界的人生美,已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概括地加以说明了,经曰:“如是大小诸佛身,各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释迦牟尼佛在确证觉悟时赞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未能证得,如离妄想执着,一切智,无师智皆得现前。”

  佛陀成就如是功德,显示如是德相,即是无上的美,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便是。佛陀的德能还体现在:“大…

《佛学与美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道德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