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與美學

  佛學與美學

  道仰

  閩南佛學

  前 言

  美學從根本上講是認識論的問題,因而美學從來就是屬于哲學範疇的。

  美學是專門研究“美”的一種學問,而藝術是創造“美”的一種技能,所以美學又是一種實踐論,方法論。它是以整個的宇宙美,人生美爲對象,美的對象卻是給與人們以美的感受,也可以說是一種完全徹底的美的感受。佛教是美學的宗教,佛教的理論實踐(解行相應)就是一部美學史,它深入人們生活,以正命解決生活,維持生命,進行修持善法,最終達到淨化人生,美化國土。

  從內容看:一部叁藏十二部的經典講的都是美學,可知佛學的美學思想十分豐富。太虛大師對佛教的美學思想有精辟的論述,卻多被人們忽略,今就四個方面談談虛大師對佛教美學的貢獻。

  一、美的基本原則

  佛教就是講美育的一門宗教,佛教浩瀚的叁藏十二部本身就是一部美學的叢書,佛陀是美育的指導者、教化者。佛陀弘化的基本思想是教育人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也就是佛陀美學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則,它揭示了佛教的根本內容,告訴人們一種達到美的途徑和唯一方法。虛大師說:“若能從一家一鄉推行到一國,立可成爲“風和俗美”“刑措政清”的清淨國家。”佛教是以佛學之智而求“真”,以佛法之悲而求“善”,以佛教藝術而求“美。”這一途徑和方法,就是成佛的階梯,謂“真、善、美”而入圓滿,由人圓滿而成聖人,覺已覺人,覺行圓滿而成佛。佛教美的基本原則是淨化人生,美化國土。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期,黨中央提出了“五講四美”、其中的“四美”就是美學中的一個主題,重點也是在于人生和環境上。四美是心靈美、語言美、行爲美、環境美。但是如何達到和實現這些美呢?沒有作實質性的具體交待。而佛教則在七佛偈中已明確指出達到美的途徑、方法和標准,使自己的道德、行爲、思想等符合美、符合真、符合善的基本原則。虛大師說:“若欲達到人類安穩快樂之目的,即在奉行不殺不盜等十善。如能實行此十善業,無有不得成就的。”佛教實踐美的方法和途徑就是淨持五戒(戒殺盜淫妄酒)、奉行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使其身、口、意叁業清淨無有毀犯,廣修四攝(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善法,以此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佛教在四攝法中提出愛語攝,這就是“四美”中的語言美;七佛偈中的“諸惡莫作”和佛學中的叁無漏——戒、定、慧,都是對治衆生貪、瞋、癡叁毒,是爲了淨化人們的心靈。我們的心靈被佛法的叁無漏學洗滌幹淨以後,就達到了“四美”中的心靈美;七佛偈中的“衆善奉行”這就是“四美”中的行爲美;菩薩具備“莊嚴國土”的思想,其目的就是爲了美化環境,這就是“四美”中的環境美。以上這些就是佛教怎樣達到美的途徑和方法。

  佛教在四攝法中提出愛語攝,這就是“四美”中的語言美,七佛偈中的“諸惡莫作”和佛學中的叁無漏學一一戒,定、慧,都是對治衆生貪、瞠、癡叁毒,是爲了淨化人們的心靈。我們的心靈被佛法的叁無漏學洗滌幹淨以後,就達到了“四美”中的心靈美,七佛愒中的“衆善奉行"這就是“四美”中的行爲美,菩薩具備“莊嚴國土"的思想,其目的就是爲了美化環境,這就是“四美”中的環境美。以上這些就是佛教怎樣達到美的途徑和方法。

  佛教所謂的美,是佛陀對于美的認識和美的對象,它給與人的美的感覺是完全徹底的,它不是直接作用于肉體(物欲,人欲)感覺而産生的一種暫時的感受,同樣又不是一種表面的東西,而是一種超個人主觀境域的“美”,是一種佛陀的“常、樂、我,淨”的美的感受,推己及人形成一種崇高偉大的精神,由此而達到超過任何形式的“美”、最終來完成人類最高尚,最徹底的盡善盡美的境界。

  總之,佛教就是講美育、美學的一門宗教,與美學的關系是不可割離的,所以離開美育,美學來談佛教是不科學的。綜上可知,佛學是一部專門講美學的美學,其目的是爲了使人們的思想,道德、行爲等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厭離僞、惡,醜等現象,最終使社會成爲一種理想的大同世——人間極樂淨土。

  二、美的層次

  “美”從層次看:世間的美學是一種低層次的美學,因爲它還沒有離開世俗的貪欲和人我是非等煩惱,所以對美的境界的體悟有限,怎麼能達到超然于物外呢

  而佛教在理論上主張“無我”,“不思善、不思惡”,提倡用緣起性空法則去對待萬事萬物,破除執著,所以佛教所講的美是超然于物外的,它是一種高層次的美學。佛學中的美學可分爲叁個層次來說明: (1)五乘共法的完人美學, (2)叁乘共法的超人美學, (3)大乘不共法的超超人美學。下面依次說明。

  (1)完人美學:這是一種以人爲主的不斷淨化的美,始從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終至菩薩乘佛果位,名之五乘共法。佛陀說明一切法都以此道理來闡述,是普遍的佛法要義。虛大師說: “所謂學佛先從人做起,學成一個完善的好人,然後才談得上學佛,若人都不能做好,怎麼還能去學超凡入聖的佛陀

  ”所以學佛的人,敬佛法僧,信業果報,是最要緊的一著。不但流轉的六凡,出世的叁乘,皆建立在業果上,就是最高無上的佛陀,也不出因果的範圍,因爲要修大乘六度萬行的清淨殊勝因,才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五乘共法,是以“進德增善美化人生",提倡“修習五戒十善的人乘正法的善生之道一一人生佛教”,這就是由持五戒作爲做人的基礎,倡導“人成及佛成”,持六度而證得最高無上的究竟圓滿的佛果。這些五乘共法都是從現前人生而談起,從美化現實而建立人間淨土。從層次來講:五乘共法是佛學的美學思想基礎,這是從根本上淨化人心,由此次等到高級的美化佛果的境界,這種不斷淨化的美,是世間美學無可比擬的。

  (2)超人美學;這是一種聲聞、緣·覺,菩薩聖人的超人的高層次美學,他們:由于以大乘之法作爲自己共同遵循斷煩惱、了生死的共法。這些出世的聖人,認識了我們這個世間純粹是苦的、空的、不淨的,無常的,不自由的。所以積極的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當下明了世界之真相,而知本來即是:常、樂,我,淨之世界,徹底推翻一切痛苦惡濁,得真解脫。求出世的涅槃之樂。這一美學之所以是超人的,它在于叁乘聖人,依著四念處,四正勤以至八正道的基本道路,而去實踐進修,不求人天果報,唯一的目的,求證出世涅槃。教中所說的叁法:印一一渚行無常,渚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叁乘共法的標准,使叁乘人了脫生死諸苦,證得涅槃寂靜。這叁乘共法、較前高了一級,從他們首先遠離了有漏流轉法,此則不共人天,爲求人天樂果的人所不能及。

  (3)超超人美學:這是高級菩薩所有的,以實際行動去莊嚴國土,把大悲之心撒向一切有情,實現正報依報都美滿莊嚴的人間淨土,不厭生死,不住涅槃。虛大師說:“此大乘佛法,以大悲菩提心,法空般若智,遍學一切法門,普渡一切衆生,嚴淨無量國土,求成無上佛果,爲其唯一的誓願,唯一的事業。"這超超人美學不共人天二乘的,唯獨菩薩專有,這就是“淨佛國土,當于衆生心行中求,衆生心淨,則國土淨。"

  佛學就是一種高層次的不斷淨化人心,美化佛;國的美學,這種最高層次的美,是世間美學所不能及的。

  

  叁、佛陀的二報莊嚴

  佛教的美,我們可以從佛陀的人生,宇宙的功德莊嚴窺其端倪。建設成就莊嚴的佛國淨土, 這是佛法界的宇宙,它是超出叁界的諸妙淨土,所有莊嚴美妙,深廣無窮。《無量壽經》說:“法藏比丘發願之後,于不可思議劫,積植菩薩無量的德行。不生欲、瞋、害等覺念,不起欲、瞋、害等思想,不著色、聲、香、味、觸等法,由忍辱之力而成就,不計衆苦磨難,少欲知足,無貪,瞠、癡等叁毒,叁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僞谄曲之心,和言愛語(愛語攝受衆生),先意承問,勇猛精進的志願永無厭倦,專求清白之法(善法),以惠利一切衆生,恭敬叁寶,奉事師長父母,以大莊嚴具足衆生。令諸有情功德成就,住于空,無相、無願之法而無作無起,觀一切法如夢如幻。遠離粗言惡語和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之事,修習善法和自利利人,人我兼利之事。棄國捐王出家,絕去財色等法,自行六波羅密,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累諸功德。隨其生處、任意所欲(衣食隨意自至,諸寶行樹中隨意現十方國土之相),無量寶藏的自然發應(七寶池:八功德水)。教化安立無數衆生,住于無上真正(菩提)之道。或爲長者、居土、豪姓、尊貴,或爲刹利國君,轉輪聖王,或爲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來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口氣香

  占如優昙缽羅,身上的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花香,繪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這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發願莊嚴國土,創造和成就極樂世界的佛國。它是無量佛國之中的一個典型。試看:生活在極樂世界中的人們生活是何等自在,何等的自由,沒有半點煩惱,這就是佛陀法界的自然美。

  佛陀法界的人生美,已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概括地加以說明了,經曰:“如是大小諸佛身,各各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釋迦牟尼佛在確證覺悟時贊曰:“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未能證得,如離妄想執著,一切智,無師智皆得現前。”

  佛陀成就如是功德,顯示如是德相,即是無上的美,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便是。佛陀的德能還體現在:“大…

《佛學與美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道德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