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這些都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佛陀是究竟圓滿、至善至美的聖人。《現觀莊嚴論》也說:求寂靜的聲聞種姓,遍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一切法,都是“補特伽羅無我”的智,引導趣入有余依、無余依的寂滅涅槃。大乘菩薩種姓,通達叁乘因果差別道相的智慧(道種智),菩薩由此智爲自利和利他,成辦世間諸衆生的種種饒益之事。到了究竟無上的佛果,證得一切相智,圓滿了諸法的性相,顯示諸法的實相,廣度有情,善巧說法,智慧辨才無礙。達到自利利他,至善盡美的境界。上述內容可知佛陀的依正二報的莊嚴。是不可思議的。
四、美的文化和生活
虛大師認爲美學思想(或美的文化)是屬于生活的,離開了生活就無從談起美的文化。所以虛大師極力推從用文化藝術來美化環境,美化生活,提倡用美術對人們進行感化,豐富人民的生活,陶冶和淨化人們的身心,故把藝術同人們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主要有二個方面。
(1)美的文化
大師認爲:若欲人類文明,世界和平,非將工藝,文學等等基本生活充實起來,創造新的美術不可。新的美術出現,則人之精神高尚,生活有以寄托,行爲亦善。行爲善,則粗暴憂患自除——除則中國亦成安甯之中國。
這裏虛大師聽盼望“新的美術出現”,是把社會人類之和平結合起來對待,同時又把美術之美與善等同對待,希望在這基礎上建立一個“安甯之中國”。可見虛大師沒有把美學當成抽象的學問,而是把它當成淨化現實人類社會的銳利武器,說出美的真正價值,這一真知灼見,洞察美的真正內涵,實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佛教中的美學思想對于我國文化藝術領域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其內容也是非常豐富的,虛大師僅對我國藝術提出了個人的見解,他說:
在中國固有之美術,惟圖畫、音樂等,至于雕刻,塑像等則肇造于佛徒,後來漸成普及。
虛大師對我國的東方藝術中的美術極力稱贊,並又從其文化價值上,提出要保護其中的美術造像,大師認爲:
單言之,東方文化最有價值者推美術,美術中以造像爲最,造像複推佛教爲最。由是觀之,則佛教美術在美術界之價值,可想見矣。
虛大師極力推崇美術,這也是有其原因的,事實上,美是調解矛盾的方法,使其超入和諧,所以美對于人類的情感沖動有著一種“淨化”的功能和作用,這一功能和作用以物質欲去代替,也是達不到如此理想的效用。所以大師認爲:
美術即是由自心覺悟,而用各種方法顯示出來,使他人也能得同樣的覺悟,這就是佛教藝術的真義。
(2)美的生活,虛大師提出佛教美學的根本點就是美育,它的著重點在于提高人生的價值,不但要求物質生活上的享受,更要獲得精神生活上的滿足,使人生更加美滿與充實。事實上就是;佛法同人類生活如何結合。大師認爲:
守持五戒,人倫的道德無缺,取得人的資格。學菩薩,應從做人起;否則,人格尚虧,菩薩的地位,便無從安置。
那麼,如何真正淨化人心,使人生更加有意義,生活更加美滿
虛大師認爲:單單消極地去守持五戒,這遠遠還不夠,還得再要去積極地行持十善,利益社會,利益大衆。他說:
能行十善,便可進入從人而天,緣無貪、無瞠,無癡、其心境平靜清甯,已入于天人的境界,唯學菩薩者,是在成佛,不求個己享受爲足,于人于天的境界中,更淬勵其智慧德行,淨化其他的大衆。菩薩,是永與大衆爲友,不舍大衆,于大衆中學菩薩道。
人們在生活中,應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學習菩薩,建立一個有著美滿生活的人間淨土,人人行十善,持五戒,大家都來美化現實之人生,讓生活更加美滿充實。
五、太虛大師的美學思想
虛大師的美學思想,可以說是把實踐的美學和美學的實踐,加以很好的統一,內容是非常豐富多采的。太虛全書對美學方面的論述,占有很大的篇幅,大師將人生佛教,人間淨土等思想同美學加以結合闡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爲講美學,首先就要美育,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行爲,提倡用佛法來改造社會,淨化人生。主張以“進德增善美化人生”, “修習五戒十善的人乘正法的善生之道”的人生佛教。又從美化現實之人生,而積極建設人間,將人間建設成爲莊嚴的佛國,並以行動來付之于實踐。
虛大師的美學思想又可以說是佛學美學的中心,就是以進取之心對待現實的人生和世界,教導人們用進善之心,發願生生世世莊嚴國土,實現正報,依報都美滿,莊嚴人間淨土。 ;
虛大師的美學思想是非常豐富的,涉及到世間各個領域,其中有些論點,見解,實爲精辟。這在當前的美學領域裏,還是理論上的禁區,至今未有那位美學大家能予突破。這美學論點、見解,主張,爲美學的領域拓寬了研究的課題。隨著美學這門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它的研究課題將更寬更廣,這一思想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們的普遍重視。另外,我國佛教美術藝術將會引起越來越多的人們重視,這無疑將更好地起到淨化社會,淨化人生,美化國土,美化環境的作用。所以太虛大師的美學思想應在我國美學領域裏,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成就是光彩奪目的。
結 論
綜觀太虛大師的美學思想,對我們當前中國佛學研究提出了一門新課題,這就是佛教如何同社會相協調,如何更好地貫徹中國佛教協會提出的建設人間佛教的思想,發揚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和人間淨土思想。這些無疑會對當前的“兩個文明”建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今天如何對待建設人間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義。爲佛教立足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起了鳴鑼開道的作用。
《佛學與美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