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这些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佛陀是究竟圆满、至善至美的圣人。《现观庄严论》也说:求寂静的声闻种姓,遍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一切法,都是“补特伽罗无我”的智,引导趣入有余依、无余依的寂灭涅槃。大乘菩萨种姓,通达三乘因果差别道相的智慧(道种智),菩萨由此智为自利和利他,成办世间诸众生的种种饶益之事。到了究竟无上的佛果,证得一切相智,圆满了诸法的性相,显示诸法的实相,广度有情,善巧说法,智慧辨才无碍。达到自利利他,至善尽美的境界。上述内容可知佛陀的依正二报的庄严。是不可思议的。
四、美的文化和生活
虚大师认为美学思想(或美的文化)是属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就无从谈起美的文化。所以虚大师极力推从用文化艺术来美化环境,美化生活,提倡用美术对人们进行感化,丰富人民的生活,陶冶和净化人们的身心,故把艺术同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
(1)美的文化
大师认为:若欲人类文明,世界和平,非将工艺,文学等等基本生活充实起来,创造新的美术不可。新的美术出现,则人之精神高尚,生活有以寄托,行为亦善。行为善,则粗暴忧患自除——除则中国亦成安宁之中国。
这里虚大师听盼望“新的美术出现”,是把社会人类之和平结合起来对待,同时又把美术之美与善等同对待,希望在这基础上建立一个“安宁之中国”。可见虚大师没有把美学当成抽象的学问,而是把它当成净化现实人类社会的锐利武器,说出美的真正价值,这一真知灼见,洞察美的真正内涵,实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佛教中的美学思想对于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其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虚大师仅对我国艺术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他说:
在中国固有之美术,惟图画、音乐等,至于雕刻,塑像等则肇造于佛徒,后来渐成普及。
虚大师对我国的东方艺术中的美术极力称赞,并又从其文化价值上,提出要保护其中的美术造像,大师认为:
单言之,东方文化最有价值者推美术,美术中以造像为最,造像复推佛教为最。由是观之,则佛教美术在美术界之价值,可想见矣。
虚大师极力推崇美术,这也是有其原因的,事实上,美是调解矛盾的方法,使其超入和谐,所以美对于人类的情感冲动有着一种“净化”的功能和作用,这一功能和作用以物质欲去代替,也是达不到如此理想的效用。所以大师认为:
美术即是由自心觉悟,而用各种方法显示出来,使他人也能得同样的觉悟,这就是佛教艺术的真义。
(2)美的生活,虚大师提出佛教美学的根本点就是美育,它的著重点在于提高人生的价值,不但要求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更要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使人生更加美满与充实。事实上就是;佛法同人类生活如何结合。大师认为:
守持五戒,人伦的道德无缺,取得人的资格。学菩萨,应从做人起;否则,人格尚亏,菩萨的地位,便无从安置。
那么,如何真正净化人心,使人生更加有意义,生活更加美满
虚大师认为:单单消极地去守持五戒,这远远还不够,还得再要去积极地行持十善,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他说:
能行十善,便可进入从人而天,缘无贪、无瞠,无痴、其心境平静清宁,已入于天人的境界,唯学菩萨者,是在成佛,不求个己享受为足,于人于天的境界中,更淬励其智慧德行,净化其他的大众。菩萨,是永与大众为友,不舍大众,于大众中学菩萨道。
人们在生活中,应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菩萨,建立一个有着美满生活的人间净土,人人行十善,持五戒,大家都来美化现实之人生,让生活更加美满充实。
五、太虚大师的美学思想
虚大师的美学思想,可以说是把实践的美学和美学的实践,加以很好的统一,内容是非常丰富多采的。太虚全书对美学方面的论述,占有很大的篇幅,大师将人生佛教,人间净土等思想同美学加以结合阐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讲美学,首先就要美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提倡用佛法来改造社会,净化人生。主张以“进德增善美化人生”, “修习五戒十善的人乘正法的善生之道”的人生佛教。又从美化现实之人生,而积极建设人间,将人间建设成为庄严的佛国,并以行动来付之于实践。
虚大师的美学思想又可以说是佛学美学的中心,就是以进取之心对待现实的人生和世界,教导人们用进善之心,发愿生生世世庄严国土,实现正报,依报都美满,庄严人间净土。 ;
虚大师的美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世间各个领域,其中有些论点,见解,实为精辟。这在当前的美学领域里,还是理论上的禁区,至今未有那位美学大家能予突破。这美学论点、见解,主张,为美学的领域拓宽了研究的课题。随着美学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研究课题将更宽更广,这一思想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们的普遍重视。另外,我国佛教美术艺术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这无疑将更好地起到净化社会,净化人生,美化国土,美化环境的作用。所以太虚大师的美学思想应在我国美学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成就是光彩夺目的。
结 论
综观太虚大师的美学思想,对我们当前中国佛学研究提出了一门新课题,这就是佛教如何同社会相协调,如何更好地贯彻中国佛教协会提出的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发扬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和人间净土思想。这些无疑会对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今天如何对待建设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为佛教立足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起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佛学与美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