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实论》概观(亦如)▪P2

  ..续本文上一页一义谛是非有非无的,(3)没有中阴,(4)一时见谛(顿见), (5)阿罗汉不退, (6)心性不是本来清净的,(7)使(随眠)与心相应,(8)因过去是无,不用讨论已受报业的是有是无,(9)佛不在僧中,(10)无我。从《成实论》对这些论题的立场来看,虽然似乎“偏破《毗昙》”,而实仍深受说一切有部或经部的影响,不属於大众及分别论者。这也是《成实论》的思想特点所在。

  《苦聚》第二,是从第三十六品到第九十四品,其中包括《名论》二十四品、《识论》十七品、《想论》一品、《受论》六品、《行论》十一品,共五十九品,以五阴次第为中心。

  首先说色阴。在《成实论》第三十六品中说:“色阴者,谓四大,及四大所因成法,亦因四大所成法、……因色、香、味、触成四大,因此四大成眼等五根,此等相触故有声。”这种主张非常特殊。一般佛法认为,四大为能造,五根、五尘等为所造,而《成实论》的主张,则与诸论派的观点相似。诸论说:从五尘生五大,从五大生五根等。《成实论》仅似四尘生四大代之而已。四尘成四大,四大是和合假名。有的五根与声从四大生,当然也是假有的。这样,约初门二谛而作假实的分别,色、香、味、触是实有, 四大、五根、声十法是假有,假有与实有之论,共有十四色法。

  次说识阴。强调心法与心所法原是一样,而受、想、行等皆是心差别名。“故知但心无别心数。”(《成实论》第60)这也是觉天“心所即心”的说法。

  《成实论》在识阴中,曾对五大论题进行论辩,(1)有心数还是无心数,(2)有相应还是无相应, (3)一心还是多心, (4)心识是暂住,还是刹那不住, (5)心识可以俱生,还是不能俱生。在这些论辩中,《成实论》的观点是:离心没有别的心所,心是不会与心所同时相应的。多心、心识是刹那不住的,心识是不会同时俱生的。

  至於想阴,《成实论》则认为,一切有为诸法皆依识所缘,林林总总,千差万别,都是虚幻不实,唯识所变的,没有实在永恒的法体。但是,这种变幻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统以各种假名安立,取假法相,故称为想。

  对于受阴,因为取各种假相,做种种思维,领纳违、顺,非违非顺、 即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毗昙》认为,只有乐受是实有,而《成实沦》则说三受皆苦,只不过在苦受上随时间变化有所差别,根本无乐受可言,更谈不上不苦不乐,无汜受之存在。

  最后是讲行阴。由於所领纳的各种假法,而生起贪、嗔、痴等烦恼。 对此,《毗昙》说,心法有四十六种,除受想二法以外,其余都是属於行阴所摄。《成买沦》则主张心行有无量差别,除了受、想之外,其余一切均属行阴所摄。

  《集聚谛》第三,是从第九十五品到第一百四十品,包括《业沦》二十六品,《烦恼论》二十品,共四十六品。对此,《成实论》的重要点是强调有情轮回六道、流转生死的根本所在是业与烦恼。由於芸芸众生愚味无知;执着有我,因而产生了贪、嗔、痴等恶业。贪欲驱使人们到处寻找欲乐、权力和一切享受,因此导致了一系列倒的思想和行为(业)。由不同性质的业招致不同的果报,所以有情不断的在茫茫苦海中沉沦。业是正集,烦恼生业是缘集,而业又对於众生在流转时有损益作用。在这里,它分为思及思已两种,思业就是意业,思已业是从意所生业。有身与口业的区别,又以此分为意及身、口三种业。但是,有俱善、不善、无记之分。意业被认为是受身的亲因缘,故在三业当中意业是关键。烦恼则指的是贪、嗔、痴等十使,为心所的差别。由于积聚这些垢心,乃至当垢心生起的时候,皆名为使。在众生的生死过程中,恒常随逐,系缘相续,睡眠、掉、悔等二十一法以烦恼生起,称为随烦恼。不信、懈怠、忘忆,散心等十法为烦恼大地法。至于这些烦恼产生的原因,《成实论》认为,一切烦恼的根本是无明。正因为有无明,众生妄计执著,生贪等烦恼,从烦恼生业,随业有身,身便成为众苦之本。所以在十二因缘中以无明为始。有情的转染成净的过程,就是破除无明的过程。顺观十二因缘无明是生死根本,逆观十二因缘又以断除无明而告终。《成实论》对此的结论是:“无明无量过,若无无明,则诸业不集不成。”这是《成实论》在《集聚》里对流转生死的原因所进行的论述,是《集聚》的核心部份。

  此外,《成实论》还谈到断除烦恼的方法,认为既然由于众生被无明所驱使,造种种业,那么只有彻底的认识无明、破除烦恼的困惑才能解脱。这便需要有“真智”才能体认四谛。而获得真智则要经历一个阶段,这便是断惑的过程。对此,《成实论》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它对《毗县》的主张作诸多方面的批驳。

  其一,《毗昙》说,意但有作业,无无作业。《成实论》则主张意具有作,无作业。《毗昙}说作业以心数中思想为体,本论则不认心外有思体(见《业相品》第九十五)。

  其二, 《毗昙》认为,众生的内根是以业而有,是业所系,而山河大地的器世界则不从业生,非业所系,《成实论》主张一切内外根皆是业果,并是所系。器世界虽然不在众生数,但却是众生业所感的果体,从业而起(见《系业品》第一百·零三)。

  其三, 《毗昙》强调说五戒之法具受乃得。《成实论》则说“随受多少皆得律仪”(见《五戒品》第一百零九)。

  其四,《毗昙》主张七不善律仪唯於现在众生边得。《成实论》则说通於三世诸佛边得、三世皆得起恶心(见《不善律仪品》第一百一十一)。

  其五,《毗昙》说不善律仪虽发涤善心,作永断意,如不受戒,仍不得舍。《成实论》则说发涤善心,安期不作,得舍不善律(见《七律乙善义品》第一百一十三品)。

  其六, 《毗昙》说修成,于第四分中修习观察四谛十六圣行,有十六心断除见惑,十八心断除修惑,可具三十四心。《成实论》对此则认为,第四分中所修圣道总观谛空,通断三界见修二惑,不主别观,又主多心断结,不属于三十四心(见《杂问品》第一百三十八)。

  上述《成实论》不同于《毗昙》的一些主张,是《成实论》立说的特色,可以说对佛学经论的贡献。

  《灭谛聚》第四,是从第一百四十一品到一百五十四品, 有《立假名》,《假名相》,《破一》、《破异》以至《灭法心》、《灭尽心》等共十四品,重点在于论述以空观、法空观,灭尽定,来灭假名心、法心、空心,灭此心即是灭谛。对此,《成实沦》认为,(1)以法有灭假名心。在闻思慧中,开始是初重二谛观,如《成实论》卷十一说;“真谛,谓色等法及泥洹、俗谛、谓但假名,无有实体,如色等因缘成瓶,五阴因缘成人。”世谛是假名而有的(不是没有),真谛是真实有的,如果能够见实有法,即能破灭假名心。(见《世谛品》第一百五十二)(2)在修慧(四加行)中。以空智观察泥洹空寂。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以空心灭法心,就是第二重二谛观。如从《成实论》卷十二中说;“五阴实有,以世谛实有。……择灭,是第一义谛有,非诸阴也。”这就是说,色等是假有真空的,而只有泥洹才是第一义谛有。(3)“若缘泥洹,是名空心”,有空心还是不究竟的。所以,在灭尽定时,入无余涅槃,灭去空心,才是究竟的证入灭谛。如《成实论》卷十三中说:“阴灭无余,故称泥洹,是中何所有也

  ……非无泥洹,但无实法。”这样假名心、法心,空心,三心俱灭,即具足无我,进入寓言绝相的真空,所有的业及烦恼都无依处,永不复起,即得涅槃。其次,《成实论》还将证得涅槃境界的阶位,划分为随信,随法乃至阿罗汉等二十七贤圣位次。并且在《辩二宝品》中说,具足四行、四得,戒定慧等功德清净为僧,而佛不在僧数,而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具足五品、十力,四无量,十号等。所有言说如法如义,为众生的最上福田。

  《道谛聚》第五,是从第一百五十到最末第二百零二品,包括《定论》二十六品、《定是论》八品、《智论》十四品,共四十八品。八正道是《道谛聚》的中心内容,认为以其能通至灭谛故称为道,远离邪外故称为正。对八正道进行了一一解释。正见是从听闻正法引生智慧,信解五阴、无常、无我等。正思维即是正确的思想;正精进是依正思维断除垢法,修习净法,勇猛精进。由此依法受戒,获得正语、正业、正命之圣道分。由这三种圣道分,成就念处及禅定,以正忆念生智慧,观察身,受、心、法等,称为正念。心住处称为正定,这是获得如实智慧的正因。 《成实论》列举了证得正定的条件,如持戒、得善知识,乃至无障,不着等十一门。由正念、正定获得如实智, 即空智,如是一心勤习诸定,灭三心,入无余涅槃。因此,在说八正道中,正智为上,正智的结果就是涅槃。下面对《成实论》定智论与毗昙观进行一些比较。 第一,《毗昙》认为,八禅定是以定数为体,其它的心、心法与定相应,是定眷属、通名为定,而本论则说唯心为体,不说心外别有定数;第二,《毗昙》说四无量以无贪、无嗔、无痴等为体,而本论则以慧为体(见《成实论》第159品;第三,《毗昙》说灭尽定以非色心法为体,本论则以心识尽处数灭无为为体(见《论》第171品);第四,《毗昙》说修定有断及生二种得,而本论则但有断得,别无生得;第五,《m比昙》以苦忍等灭去十五心,名为见道,本论主张总相观谛,但说无相位中名见道(见《昙谛品》第一百九十)。

  五 《成实论》的核心思想(一)论灭三心根据《成实论》的观点, “灭苦”的根本措施在於“灭业”。因此,第一百二十品中说:“欲灭此身,当断其业,以因灭故果亦灭”,“业从烦恼生”。在众多的烦恼中又以“无明”为根本,所以“灭业”在於灭除“无明”…

《《成实论》概观(亦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