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论》概观
亦如
闽南佛学
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成实论》以其思想深邃,逻辑严谨,而成为南北朝时期最流行的论著之一,对当时的佛教义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梁代佛教著名的三大家僧曼、法云,智藏都以弘扬此论著称於世,韭由此形成为“成实师”。《成实论》对名相、四谛的阐发十分精微细密。它强调五阴受苦,主张我法二空,使得此论带有大乘思想;对三心破除、泥洹证得的论述更是具有独特之处。到了唐代,相继成立的诸宗派各成体系,而兴盛一时的成实师学派,却遭受到冷落。此后讲述《成实论》的人甚少,大量的注疏失传。近代有人曾撰写过《成实论》的文章,想引起学者们对此论的重视,而研究成果仍然很小。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成实论》进行综合性的论述,祈诸学者指正。一、作者的行履及其撰述《成实论》
诃梨跋摩是《成实论》的作者,於佛灭度后900年出生於中天竺婆罗门家庭。据《出三藏记集》卷1.
1记载:“幼则神期秀拔,长则思周变通,至若世典《吠陀》阴阳奇木,皆经耳究其幽,遇心而意其妙。”诃梨跋摩幼年天资聪颖, 敏而好学,博览群书
后来诃梨跋摩出家,成为著名论师鸠摩罗陀的弟子。鸩摩罗陀对他十分赏识,以迦旃延所造的《大阿毗昙》授之曰:“此论是众经之统、三藏之要目也。如能专精寻究,则悟道不远。”(同上书)。诃梨跋摩曾一度研习《大阿毗昙》。由於《大阿毗昙》拘泥名相,繁琐支离,其结果却令他很失望。
于是,诃梨跋摩研究三藏,寻找佛法的本源。还经常与同部论师辩论,遭到了长者们对他的排斥,保守派对他的压制。不过,华氏城的僧祗部众对他的这种处境非常同情。 《出三藏记集》又说: “时有僧祗部僧,住巴连弗邑,韭遵奉大乘,久闻跋摩才超群彦,为众师所忌, 相与慨然,要以同止。遂得研心方等, 锐意九部。”(巴连弗邑就是笈多五朝的首都华氏城)。诃梨跋摩不满说二切有部的法相,来到这里与大众部的僧众共住,进一步研究方等,泛览九经,评量五部,旁研异说,考核诸论,斥偏取长,弃末求本,因此有《成实论》的问世。
《成实论》的撰写目的, 《出三藏记集》也有明确的说明: “志在会宗,光隆遗轨,庶废乖竞,共遵同济。” 《成实论》撰成之后,旬日之间,倾动摩揭陀。而其人又在朝廷上论屈了胜论学者,被尊为国师。
由上可知诃梨跋摩的修学历程原出於一切有部,但不被有部及经部学说所拘泥,进而探究方等,贯通大乘。因此《成实论》的撰写在——定程度是大乘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二、《成实论》的判摄关於《成实论》的判摄问题,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有谓通於大乘,有谓属於小乘,有的主张是经部所摄。对於这些异说纷纷的问题,嘉祥吉藏在《三藏玄义》曾有所论述。
第一,《成实论》之宗,正依何义
答,“有人言:“择善而从,有能必录,弃众师之短,取诸部之长。”有人言:“虽复斥排异,正用昙无德部。” 有人言:,偏斥《毗昙》,专用譬喻。”真谛三藏云:用经部义也,捡《俱舍论》,经部之义,多同《成实》。”
这是说《成实论》所属部派的问题。认为只要是好的, 《成实论》都要汲取,只要是有用的,一定要预以笔录,弃诸论师之短,取各部派之长,而其主要部分是正依法藏部。《成实论》贬斥《毗昙》与譬喻师相同。《成实论》是用经部的意义。据比较,《俱舍论》中所含的经量部意义,很多与《成实论》相同。认为《成实论》不属於任何部派,出入部派的观点是极有见地的。说《成实论》“正因昙无德部,”是由於见灭得道,不是昙无德的独特之处,况且昙无德部的其它论义也没有为《成实论》所采用。这一说法令人难以信服。吉藏赞同真谛所说的“用经部义”,这一点却是很精辟的。
第二, 《成实论》是小乘之论
抑是大乘
或为含大小乘
答; “有人言是大乘,有人言是小乘,有人言采大乘意以释小乘,具含大小。二则所讨论的是《成实论》属於大乘还是小乘
”认为是大乘的有著名的梁代三大家。说它是小乘的有天台智者、净影慧远、嘉祥吉藏等。
《成实论》是否与小乘有关,这应以《成实论》的内容去观察。吉藏在《三论玄义》中评为“二百二品。探四阿含,十六卷文,竟无方等。”这是过於强调《成实论》属小乘所摄,而忽视了其所引用的大乘经论。这有内容以证实:
(1)“马鸣菩萨语谒(见《成实论》卷16,大正藏32卷P.372上),
(2)提婆菩萨四观(论同上书卷8,《大正藏》32卷P、298),
(3)菩萨藏等五藏, (见同上书卷10卷“,”《大正藏》32卷r.352);
(4).菩萨藏中说超越相, (见同上书卷12, 《大正藏》32卷P.388)等。
此外,论中还有许多与大乘义相应的语句,例如: “如知诸法无自体性,则能入空。”(同上书《大正藏》32卷P.316)。“以见法本来不生,无所有故——如见无性,当知一切诸法皆空。”(见同上书卷12《大正藏》卷32P.333下)
“诸佛世尊有如是不可思议智,虽知诸法毕竟空,而能行人悲,深入凡夫,但不得定众生相。”(同上书P.369下)
“檀等六波罗密具足,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上书)
由此可贝,《成实论》是广引大乘经论的,是通寸:大乘的。
再者,《成实论》在小乘部派中,是否属於何派所摄呢
《成实论》在很多地方采用经部教义,但不能说就是经部,因为经部主要成立业种感果说,而此论是现在有派,韭没有种子或功能的“相续转变差别”生果说,依然应用过去曾有,未来当有的现在有派的一般论议。
《成实论》有许多独特的主张,如论修证次第而类同我空、法空、空空。这种大乘空观的主张远远超过了经部教义。《成实论》近於经部,而不能说是经部。因此,判摄《成实论》的部派问题应以《诃梨跋摩传》看此论的所属。
“穷三藏之旨,考九流之源,方知五部创流盟之基,迦旃启偏竞之始。一一采访微言,搜简幽旨,于是博引百家众流之谈,以检经奥通塞之辩,证汰五部,商略异端,考核迦旃延,斥人偏谬, 除繁去末,慕存归本,造述明论,厥号成实。”("右录》卷11《本传》)这就是说,诃梨跋摩从阿毗达摩而入经部,更穷究五部,不仅取诸师之长,而直探“三藏中实义。”我们只能说《成实论》通於大乘,近似经部,在整个思想体系自成一派。三、《成实论}的翻译及内容结构
此论是罗什因受姚兴之请而翻译的,在《出三藏记集》卷11《成实论记》,中有如下的记载:“大秦弘始十三年,岁次豕末(辛亥),九月八日,尚书令姚显请出此论,至末年九月十五日讫。外国法师,摩罗鸠耆婆手执胡本,口自传译, 昙晷笔受。”《成实论》是罗什晚年翻译的作品。罗什一生致力于般若的传译和弘扬,之所以译出此论,近代学者汤用彤说:“一则此论名相分析,条理井然,可为初研佛学者之一助。二则什公向斥《毗昙》,此论常破《毗昙》,其持义复受《般若}的影响,可与研《般若》者作一对比,以此二因,故为译出,实则什公未尝持重此书也。”(见《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51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在这里,汤用彤的分析是确当的。
在表达的方式上,《成实论》与《毗县》相同,都是通过给概念下定义的形式阐明自己的主张,因此它所使用的术语说理清楚,语言洗炼,便於人们理解和记忆。
《成实论》的“实”,即指四谛的“谛”,在思想组织上它以四谛为大纲,保持了佛陀初转*轮,演说四谛的传统。在学说特点上,它主要反对有部。长达二百零二品的《成实沦》以五聚概括其全部思想。其组织结构略表如次:
礼赞三宝功德(一品——十二品)
发聚《阐明造论意趣(十三品——十八品)
I
L辩决当时异论(十九品·一三十五品)厂 色阴(三十六一一五十九品)ii 厂识阴(六十—一七十六品)i 1i 1想阴(七十八品)1 苦谛聚《1 1受阴(七十八—一八十三品)i 11 l行阴(八十四——九十四品)《i 厂业论(九十五一一一百二十品)l 集谛聚《I l烦恼论(一百二十·一一百四十品)Ii 灭谛聚(一百四十一——一百五十四品)II 厂定论(一百五十五——一一百八十八品)l道谛聚《
l智论(一百八十九一.—二百零二品)四,五聚内容提要
《成实论》共二百零二品。在汉译过程中,由昙影担任正写。论中对一些问题的解释往往重复再三。昙影得到译主罗什的允许,对全论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概括,区分为现行本的五聚。这种体裁结构在整体上脉胳清晰,一目了然。其五聚的内容现略述於下:
《发聚》第一,是全论的序说,共三十五品。在这里,详细地论述了佛、法、僧三宝。论门的种类、四谛的大义和对教内十种异说的批判,是在论述僧宝过程中。它立十八学人、九无学人、二十七贤圣(以上见《成实论》卷1),对当时佛教界各种异论,提出十项论题。如《成实论》卷2说:“于三藏中,多诸异论,但人多喜起争论者,所谓二世有,三世无,一切有,一切无,中阴有,中阴无,四谛次第得,一时得,罗汉有退无退,使与心相应、心不相应;心性本净,性本不净;己受报业或有,或无;佛在僧数,不在僧数,有人,无人。”这是部派佛教时期所争论的主要内容。对此记载较详细的就是《成实论》。《成实论》的立场是: (1)二世无——过去,未来是非有的, (2)一切有与一切无是方便说,第…
《《成实论》概观(亦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