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概觀
亦如
閩南佛學
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上,《成實論》以其思想深邃,邏輯嚴謹,而成爲南北朝時期最流行的論著之一,對當時的佛教義學産生了廣泛的影響。梁代佛教著名的叁大家僧曼、法雲,智藏都以弘揚此論著稱於世,韭由此形成爲“成實師”。《成實論》對名相、四谛的闡發十分精微細密。它強調五陰受苦,主張我法二空,使得此論帶有大乘思想;對叁心破除、泥洹證得的論述更是具有獨特之處。到了唐代,相繼成立的諸宗派各成體系,而興盛一時的成實師學派,卻遭受到冷落。此後講述《成實論》的人甚少,大量的注疏失傳。近代有人曾撰寫過《成實論》的文章,想引起學者們對此論的重視,而研究成果仍然很小。筆者不揣淺陋,試對《成實論》進行綜合性的論述,祈諸學者指正。一、作者的行履及其撰述《成實論》
诃梨跋摩是《成實論》的作者,於佛滅度後900年出生於中天竺婆羅門家庭。據《出叁藏記集》卷1.
1記載:“幼則神期秀拔,長則思周變通,至若世典《吠陀》陰陽奇木,皆經耳究其幽,遇心而意其妙。”诃梨跋摩幼年天資聰穎, 敏而好學,博覽群書
後來诃梨跋摩出家,成爲著名論師鸠摩羅陀的弟子。鸩摩羅陀對他十分賞識,以迦旃延所造的《大阿毗昙》授之曰:“此論是衆經之統、叁藏之要目也。如能專精尋究,則悟道不遠。”(同上書)。诃梨跋摩曾一度研習《大阿毗昙》。由於《大阿毗昙》拘泥名相,繁瑣支離,其結果卻令他很失望。
于是,诃梨跋摩研究叁藏,尋找佛法的本源。還經常與同部論師辯論,遭到了長者們對他的排斥,保守派對他的壓製。不過,華氏城的僧祗部衆對他的這種處境非常同情。 《出叁藏記集》又說: “時有僧祗部僧,住巴連弗邑,韭遵奉大乘,久聞跋摩才超群彥,爲衆師所忌, 相與慨然,要以同止。遂得研心方等, 銳意九部。”(巴連弗邑就是笈多五朝的首都華氏城)。诃梨跋摩不滿說二切有部的法相,來到這裏與大衆部的僧衆共住,進一步研究方等,泛覽九經,評量五部,旁研異說,考核諸論,斥偏取長,棄末求本,因此有《成實論》的問世。
《成實論》的撰寫目的, 《出叁藏記集》也有明確的說明: “志在會宗,光隆遺軌,庶廢乖競,共遵同濟。” 《成實論》撰成之後,旬日之間,傾動摩揭陀。而其人又在朝廷上論屈了勝論學者,被尊爲國師。
由上可知诃梨跋摩的修學曆程原出於一切有部,但不被有部及經部學說所拘泥,進而探究方等,貫通大乘。因此《成實論》的撰寫在——定程度是大乘思想影響下的産物。
二、《成實論》的判攝關於《成實論》的判攝問題,在學術界頗有爭議。有謂通於大乘,有謂屬於小乘,有的主張是經部所攝。對於這些異說紛紛的問題,嘉祥吉藏在《叁藏玄義》曾有所論述。
第一,《成實論》之宗,正依何義
答,“有人言:“擇善而從,有能必錄,棄衆師之短,取諸部之長。”有人言:“雖複斥排異,正用昙無德部。” 有人言:,偏斥《毗昙》,專用譬喻。”真谛叁藏雲:用經部義也,撿《俱舍論》,經部之義,多同《成實》。”
這是說《成實論》所屬部派的問題。認爲只要是好的, 《成實論》都要汲取,只要是有用的,一定要預以筆錄,棄諸論師之短,取各部派之長,而其主要部分是正依法藏部。《成實論》貶斥《毗昙》與譬喻師相同。《成實論》是用經部的意義。據比較,《俱舍論》中所含的經量部意義,很多與《成實論》相同。認爲《成實論》不屬於任何部派,出入部派的觀點是極有見地的。說《成實論》“正因昙無德部,”是由於見滅得道,不是昙無德的獨特之處,況且昙無德部的其它論義也沒有爲《成實論》所采用。這一說法令人難以信服。吉藏贊同真谛所說的“用經部義”,這一點卻是很精辟的。
第二, 《成實論》是小乘之論
抑是大乘
或爲含大小乘
答; “有人言是大乘,有人言是小乘,有人言采大乘意以釋小乘,具含大小。二則所討論的是《成實論》屬於大乘還是小乘
”認爲是大乘的有著名的梁代叁大家。說它是小乘的有天臺智者、淨影慧遠、嘉祥吉藏等。
《成實論》是否與小乘有關,這應以《成實論》的內容去觀察。吉藏在《叁論玄義》中評爲“二百二品。探四阿含,十六卷文,竟無方等。”這是過於強調《成實論》屬小乘所攝,而忽視了其所引用的大乘經論。這有內容以證實:
(1)“馬鳴菩薩語谒(見《成實論》卷16,大正藏32卷P.372上),
(2)提婆菩薩四觀(論同上書卷8,《大正藏》32卷P、298),
(3)菩薩藏等五藏, (見同上書卷10卷“,”《大正藏》32卷r.352);
(4).菩薩藏中說超越相, (見同上書卷12, 《大正藏》32卷P.388)等。
此外,論中還有許多與大乘義相應的語句,例如: “如知諸法無自體性,則能入空。”(同上書《大正藏》32卷P.316)。“以見法本來不生,無所有故——如見無性,當知一切諸法皆空。”(見同上書卷12《大正藏》卷32P.333下)
“諸佛世尊有如是不可思議智,雖知諸法畢竟空,而能行人悲,深入凡夫,但不得定衆生相。”(同上書P.369下)
“檀等六波羅密具足,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同上書)
由此可貝,《成實論》是廣引大乘經論的,是通寸:大乘的。
再者,《成實論》在小乘部派中,是否屬於何派所攝呢
《成實論》在很多地方采用經部教義,但不能說就是經部,因爲經部主要成立業種感果說,而此論是現在有派,韭沒有種子或功能的“相續轉變差別”生果說,依然應用過去曾有,未來當有的現在有派的一般論議。
《成實論》有許多獨特的主張,如論修證次第而類同我空、法空、空空。這種大乘空觀的主張遠遠超過了經部教義。《成實論》近於經部,而不能說是經部。因此,判攝《成實論》的部派問題應以《诃梨跋摩傳》看此論的所屬。
“窮叁藏之旨,考九流之源,方知五部創流盟之基,迦旃啓偏競之始。一一采訪微言,搜簡幽旨,于是博引百家衆流之談,以檢經奧通塞之辯,證汰五部,商略異端,考核迦旃延,斥人偏謬, 除繁去末,慕存歸本,造述明論,厥號成實。”("右錄》卷11《本傳》)這就是說,诃梨跋摩從阿毗達摩而入經部,更窮究五部,不僅取諸師之長,而直探“叁藏中實義。”我們只能說《成實論》通於大乘,近似經部,在整個思想體系自成一派。叁、《成實論}的翻譯及內容結構
此論是羅什因受姚興之請而翻譯的,在《出叁藏記集》卷11《成實論記》,中有如下的記載:“大秦弘始十叁年,歲次豕末(辛亥),九月八日,尚書令姚顯請出此論,至末年九月十五日訖。外國法師,摩羅鸠耆婆手執胡本,口自傳譯, 昙晷筆受。”《成實論》是羅什晚年翻譯的作品。羅什一生致力于般若的傳譯和弘揚,之所以譯出此論,近代學者湯用彤說:“一則此論名相分析,條理井然,可爲初研佛學者之一助。二則什公向斥《毗昙》,此論常破《毗昙》,其持義複受《般若}的影響,可與研《般若》者作一對比,以此二因,故爲譯出,實則什公未嘗持重此書也。”(見《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516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 )在這裏,湯用彤的分析是確當的。
在表達的方式上,《成實論》與《毗縣》相同,都是通過給概念下定義的形式闡明自己的主張,因此它所使用的術語說理清楚,語言洗煉,便於人們理解和記憶。
《成實論》的“實”,即指四谛的“谛”,在思想組織上它以四谛爲大綱,保持了佛陀初轉*輪,演說四谛的傳統。在學說特點上,它主要反對有部。長達二百零二品的《成實淪》以五聚概括其全部思想。其組織結構略表如次:
禮贊叁寶功德(一品——十二品)
發聚《闡明造論意趣(十叁品——十八品)
I
L辯決當時異論(十九品·一叁十五品)廠 色陰(叁十六一一五十九品)ii 廠識陰(六十—一七十六品)i 1i 1想陰(七十八品)1 苦谛聚《1 1受陰(七十八—一八十叁品)i 11 l行陰(八十四——九十四品)《i 廠業論(九十五一一一百二十品)l 集谛聚《I l煩惱論(一百二十·一一百四十品)Ii 滅谛聚(一百四十一——一百五十四品)II 廠定論(一百五十五——一一百八十八品)l道谛聚《
l智論(一百八十九一.—二百零二品)四,五聚內容提要
《成實論》共二百零二品。在漢譯過程中,由昙影擔任正寫。論中對一些問題的解釋往往重複再叁。昙影得到譯主羅什的允許,對全論的內容進行了分類概括,區分爲現行本的五聚。這種體裁結構在整體上脈胳清晰,一目了然。其五聚的內容現略述於下:
《發聚》第一,是全論的序說,共叁十五品。在這裏,詳細地論述了佛、法、僧叁寶。論門的種類、四谛的大義和對教內十種異說的批判,是在論述僧寶過程中。它立十八學人、九無學人、二十七賢聖(以上見《成實論》卷1),對當時佛教界各種異論,提出十項論題。如《成實論》卷2說:“于叁藏中,多諸異論,但人多喜起爭論者,所謂二世有,叁世無,一切有,一切無,中陰有,中陰無,四谛次第得,一時得,羅漢有退無退,使與心相應、心不相應;心性本淨,性本不淨;己受報業或有,或無;佛在僧數,不在僧數,有人,無人。”這是部派佛教時期所爭論的主要內容。對此記載較詳細的就是《成實論》。《成實論》的立場是: (1)二世無——過去,未來是非有的, (2)一切有與一切無是方便說,第…
《《成實論》概觀(亦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