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義谛是非有非無的,(3)沒有中陰,(4)一時見谛(頓見), (5)阿羅漢不退, (6)心性不是本來清淨的,(7)使(隨眠)與心相應,(8)因過去是無,不用討論已受報業的是有是無,(9)佛不在僧中,(10)無我。從《成實論》對這些論題的立場來看,雖然似乎“偏破《毗昙》”,而實仍深受說一切有部或經部的影響,不屬於大衆及分別論者。這也是《成實論》的思想特點所在。
《苦聚》第二,是從第叁十六品到第九十四品,其中包括《名論》二十四品、《識論》十七品、《想論》一品、《受論》六品、《行論》十一品,共五十九品,以五陰次第爲中心。
首先說色陰。在《成實論》第叁十六品中說:“色陰者,謂四大,及四大所因成法,亦因四大所成法、……因色、香、味、觸成四大,因此四大成眼等五根,此等相觸故有聲。”這種主張非常特殊。一般佛法認爲,四大爲能造,五根、五塵等爲所造,而《成實論》的主張,則與諸論派的觀點相似。諸論說:從五塵生五大,從五大生五根等。《成實論》僅似四塵生四大代之而已。四塵成四大,四大是和合假名。有的五根與聲從四大生,當然也是假有的。這樣,約初門二谛而作假實的分別,色、香、味、觸是實有, 四大、五根、聲十法是假有,假有與實有之論,共有十四色法。
次說識陰。強調心法與心所法原是一樣,而受、想、行等皆是心差別名。“故知但心無別心數。”(《成實論》第60)這也是覺天“心所即心”的說法。
《成實論》在識陰中,曾對五大論題進行論辯,(1)有心數還是無心數,(2)有相應還是無相應, (3)一心還是多心, (4)心識是暫住,還是刹那不住, (5)心識可以俱生,還是不能俱生。在這些論辯中,《成實論》的觀點是:離心沒有別的心所,心是不會與心所同時相應的。多心、心識是刹那不住的,心識是不會同時俱生的。
至於想陰,《成實論》則認爲,一切有爲諸法皆依識所緣,林林總總,千差萬別,都是虛幻不實,唯識所變的,沒有實在永恒的法體。但是,這種變幻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統以各種假名安立,取假法相,故稱爲想。
對于受陰,因爲取各種假相,做種種思維,領納違、順,非違非順、 即苦、樂、不苦不樂叁種感受。《毗昙》認爲,只有樂受是實有,而《成實淪》則說叁受皆苦,只不過在苦受上隨時間變化有所差別,根本無樂受可言,更談不上不苦不樂,無汜受之存在。
最後是講行陰。由於所領納的各種假法,而生起貪、嗔、癡等煩惱。 對此,《毗昙》說,心法有四十六種,除受想二法以外,其余都是屬於行陰所攝。《成買淪》則主張心行有無量差別,除了受、想之外,其余一切均屬行陰所攝。
《集聚谛》第叁,是從第九十五品到第一百四十品,包括《業淪》二十六品,《煩惱論》二十品,共四十六品。對此,《成實論》的重要點是強調有情輪回六道、流轉生死的根本所在是業與煩惱。由於芸芸衆生愚味無知;執著有我,因而産生了貪、嗔、癡等惡業。貪欲驅使人們到處尋找欲樂、權力和一切享受,因此導致了一系列倒的思想和行爲(業)。由不同性質的業招致不同的果報,所以有情不斷的在茫茫苦海中沈淪。業是正集,煩惱生業是緣集,而業又對於衆生在流轉時有損益作用。在這裏,它分爲思及思已兩種,思業就是意業,思已業是從意所生業。有身與口業的區別,又以此分爲意及身、口叁種業。但是,有俱善、不善、無記之分。意業被認爲是受身的親因緣,故在叁業當中意業是關鍵。煩惱則指的是貪、嗔、癡等十使,爲心所的差別。由于積聚這些垢心,乃至當垢心生起的時候,皆名爲使。在衆生的生死過程中,恒常隨逐,系緣相續,睡眠、掉、悔等二十一法以煩惱生起,稱爲隨煩惱。不信、懈怠、忘憶,散心等十法爲煩惱大地法。至于這些煩惱産生的原因,《成實論》認爲,一切煩惱的根本是無明。正因爲有無明,衆生妄計執著,生貪等煩惱,從煩惱生業,隨業有身,身便成爲衆苦之本。所以在十二因緣中以無明爲始。有情的轉染成淨的過程,就是破除無明的過程。順觀十二因緣無明是生死根本,逆觀十二因緣又以斷除無明而告終。《成實論》對此的結論是:“無明無量過,若無無明,則諸業不集不成。”這是《成實論》在《集聚》裏對流轉生死的原因所進行的論述,是《集聚》的核心部份。
此外,《成實論》還談到斷除煩惱的方法,認爲既然由于衆生被無明所驅使,造種種業,那麼只有徹底的認識無明、破除煩惱的困惑才能解脫。這便需要有“真智”才能體認四谛。而獲得真智則要經曆一個階段,這便是斷惑的過程。對此,《成實論》提出了很多獨特的觀點。它對《毗縣》的主張作諸多方面的批駁。
其一,《毗昙》說,意但有作業,無無作業。《成實論》則主張意具有作,無作業。《毗昙}說作業以心數中思想爲體,本論則不認心外有思體(見《業相品》第九十五)。
其二, 《毗昙》認爲,衆生的內根是以業而有,是業所系,而山河大地的器世界則不從業生,非業所系,《成實論》主張一切內外根皆是業果,並是所系。器世界雖然不在衆生數,但卻是衆生業所感的果體,從業而起(見《系業品》第一百·零叁)。
其叁, 《毗昙》強調說五戒之法具受乃得。《成實論》則說“隨受多少皆得律儀”(見《五戒品》第一百零九)。
其四,《毗昙》主張七不善律儀唯於現在衆生邊得。《成實論》則說通於叁世諸佛邊得、叁世皆得起惡心(見《不善律儀品》第一百一十一)。
其五,《毗昙》說不善律儀雖發滌善心,作永斷意,如不受戒,仍不得舍。《成實論》則說發滌善心,安期不作,得舍不善律(見《七律乙善義品》第一百一十叁品)。
其六, 《毗昙》說修成,于第四分中修習觀察四谛十六聖行,有十六心斷除見惑,十八心斷除修惑,可具叁十四心。《成實論》對此則認爲,第四分中所修聖道總觀谛空,通斷叁界見修二惑,不主別觀,又主多心斷結,不屬于叁十四心(見《雜問品》第一百叁十八)。
上述《成實論》不同于《毗昙》的一些主張,是《成實論》立說的特色,可以說對佛學經論的貢獻。
《滅谛聚》第四,是從第一百四十一品到一百五十四品, 有《立假名》,《假名相》,《破一》、《破異》以至《滅法心》、《滅盡心》等共十四品,重點在于論述以空觀、法空觀,滅盡定,來滅假名心、法心、空心,滅此心即是滅谛。對此,《成實淪》認爲,(1)以法有滅假名心。在聞思慧中,開始是初重二谛觀,如《成實論》卷十一說;“真谛,謂色等法及泥洹、俗谛、謂但假名,無有實體,如色等因緣成瓶,五陰因緣成人。”世谛是假名而有的(不是沒有),真谛是真實有的,如果能夠見實有法,即能破滅假名心。(見《世谛品》第一百五十二)(2)在修慧(四加行)中。以空智觀察泥洹空寂。色空無所有,乃至識空無所有,以空心滅法心,就是第二重二谛觀。如從《成實論》卷十二中說;“五陰實有,以世谛實有。……擇滅,是第一義谛有,非諸陰也。”這就是說,色等是假有真空的,而只有泥洹才是第一義谛有。(3)“若緣泥洹,是名空心”,有空心還是不究竟的。所以,在滅盡定時,入無余涅槃,滅去空心,才是究竟的證入滅谛。如《成實論》卷十叁中說:“陰滅無余,故稱泥洹,是中何所有也
……非無泥洹,但無實法。”這樣假名心、法心,空心,叁心俱滅,即具足無我,進入寓言絕相的真空,所有的業及煩惱都無依處,永不複起,即得涅槃。其次,《成實論》還將證得涅槃境界的階位,劃分爲隨信,隨法乃至阿羅漢等二十七賢聖位次。並且在《辯二寶品》中說,具足四行、四得,戒定慧等功德清淨爲僧,而佛不在僧數,而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具足五品、十力,四無量,十號等。所有言說如法如義,爲衆生的最上福田。
《道谛聚》第五,是從第一百五十到最末第二百零二品,包括《定論》二十六品、《定是論》八品、《智論》十四品,共四十八品。八正道是《道谛聚》的中心內容,認爲以其能通至滅谛故稱爲道,遠離邪外故稱爲正。對八正道進行了一一解釋。正見是從聽聞正法引生智慧,信解五陰、無常、無我等。正思維即是正確的思想;正精進是依正思維斷除垢法,修習淨法,勇猛精進。由此依法受戒,獲得正語、正業、正命之聖道分。由這叁種聖道分,成就念處及禅定,以正憶念生智慧,觀察身,受、心、法等,稱爲正念。心住處稱爲正定,這是獲得如實智慧的正因。 《成實論》列舉了證得正定的條件,如持戒、得善知識,乃至無障,不著等十一門。由正念、正定獲得如實智, 即空智,如是一心勤習諸定,滅叁心,入無余涅槃。因此,在說八正道中,正智爲上,正智的結果就是涅槃。下面對《成實論》定智論與毗昙觀進行一些比較。 第一,《毗昙》認爲,八禅定是以定數爲體,其它的心、心法與定相應,是定眷屬、通名爲定,而本論則說唯心爲體,不說心外別有定數;第二,《毗昙》說四無量以無貪、無嗔、無癡等爲體,而本論則以慧爲體(見《成實論》第159品;第叁,《毗昙》說滅盡定以非色心法爲體,本論則以心識盡處數滅無爲爲體(見《論》第171品);第四,《毗昙》說修定有斷及生二種得,而本論則但有斷得,別無生得;第五,《m比昙》以苦忍等滅去十五心,名爲見道,本論主張總相觀谛,但說無相位中名見道(見《昙谛品》第一百九十)。
五 《成實論》的核心思想(一)論滅叁心根據《成實論》的觀點, “滅苦”的根本措施在於“滅業”。因此,第一百二十品中說:“欲滅此身,當斷其業,以因滅故果亦滅”,“業從煩惱生”。在衆多的煩惱中又以“無明”爲根本,所以“滅業”在於滅除“無明”…
《《成實論》概觀(亦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