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龙树性空学探究轮回主体(普进)

  从龙树性空学探究轮回主体

  普进

  闽南佛学

  前言

  佛教的根本论题是业果轮回与还灭涅槃。业是形成人生宇宙的基因,是人生宇宙展开的动力。如无业力,世界则将静止停滞,有了业力,有情又沉浮生死。佛陀对业进行解剖,旨在说明生死的关键是什么

  解脱生死应如何著手

  如何从黑业转为白业,从烦恼转菩提。在整个佛教思想发展中对此一问题的争论,是非难辨,胜负难分。笔者现就龙树性空学的角度对业果轮回作一番探究。

  一、佛教业果功能及存在问题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三世因果,这是印度各宗派都是共许的。尤其是佛教中都承认经上所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的业果道理。业能够推动创造和摧毁整个生命现象界,支配著整个有情世间流转与还灭。每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不论其动机是善是恶,都必将伴随一股剩余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另一行为的产生。在这连接不断的业果相续中,于是便构成了整个生命的循环现象,我们称之为“轮回。

  本来,业果轮回的观念,业非佛教本身所独有,早在“奥义书”时代这种思想已经在印度广泛流行。印度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仍不免流于神我与断灭的两种进极端。而佛教本身为了避免陷入此种独断主义的流弊,于是便从事物之缘起现象中悟觉出流动之业力存在观,藉以透彻剖析有关生命存在之根本问题。可是,对于业力本身到底以何种形式存在,以及其存在之体性方面等问题,各派展开激烈争论。在部派佛教中,业是存在

  抑非存在

  若存在是如何存在

  非存在又如何感果

  从造业到感果的过程中是怎样保存着

  是怎样和后来的果报联系使之成为不断

  这就成了佛教思想理论上的一个大问题。若说这个业从造成后,一直保存到感果一成不变。那么,业就成了恒常不变的实有之体,它也就没有感果的作用了,这是佛教中任何宗派都不承认的。在佛教中都说“业”是有为法,是刹那生灭的。那么,巳谢灭的业又用什么力量来感果呢

  已灭,即不能感果,业不是亡失了吗

  现在造业的身心,与未来受果报的身心有什么联系

  造的业早巳灭去,受果的身心尚在未来,那“自作自受”的理论又怎么能够成立

  轮回与解脱间的联系,也同样不易说明了。

  业是不是无常

  无常即生即灭,那又怎能说业力经百劫,千劫都不失呢

  倘使业依旧存在,那怎么说渚行无常

  假若存在;是在未来,在现在,在过去

  从这三世的相续,业力的任持,作进一步考察时,这流动的轮回生命观,自然就会感到它的深奥难知。佛教学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便从种种的途径,企图给予圆满的解答,因而匣产生了各种不同思想体系的业力感果说。不论是外道,还是部派佛教中的各学派,都独创其说,于是展开了轮回“主体”的争论。二、各学派所主张的轮回“主体”

  上面简单探讨了业力的功能与存在问题。但是在佛教中既然承认有生死轮回,便不能否定有自我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一个帼续不断的常我(轮回主体),那么,活跃于三世六道之中的到底是甚么

  既然确定有一主宰生死轮回的常我主体,那么,无常无我的道理又从何而成立

  佛法淡轮回又说无我,的确是容易使人产生疑难的问题。于是便在外道中及佛教内部引起广泛的争论,对轮回主体提出各自主张:

  1、印度正统婆罗门教的轮回主体说

  婆罗门教主张梵冲为创造主,不但创造了人间天堂,而且也创造了其他五道,有情的灵魂是梵所赋予。所以梵是“大我”,人的灵魂是“小我”,小我的灵魂居于有情肉体的心脏。故主张以净洁的自我灵魂,以苦行克服肉体上所发生的物质欲,将来的小我灵魂便得与梵的大我同住。

  2、宿作因论的轮回主体说

  宿作因论是极端的机械宿命论。他们不仅主张今生灵魂上肉体上所受的苦乐是过去业所规定,即今生的所有行动都是过去业所规定。宿作因论者认为人就应该听天由命,待过去宿业消灭,自我灵魂也就自然会得到解脱。

  3,瑜伽行者的轮回主体

  佛陀时代已出现反婆罗门教的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数论派,它已否定了自我灵魂从梵神转变而来,而主张每个人的自我灵魂是独立,而不是附于神。自我的灵魂原是纯精神界的东西,叫神我。这个神我是甚微细的,一刹那中可周转整个肉体,纵欲冲我则堕恶道。静修瑜伽行,制止神我上所起之物欲,使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神我便超脱了物欲拘囚,死后主体归之灵的世界。

  4、顺世外道死后无轮回主体论

  顺世外道否定一切,否定了神与灵魂、轮回,甚至还否定世间善恶的道德标准。他们认为人的身体是四大所组成,于是便产生感觉思想,到了死时,身体还归四大“身如油尽灯灭”,精神也随之死灭,既无灵魂,也谈不上轮回主体的转生,经中称之为顺世外道。 :

  对轮回主体之净,经沦中揭示出当时印度思想的状况是:六十二见,九十六种外道并出。各自称为“唯我道尊”。以上所举四种类型,可以代表当时印度外道思想对轮回主体的主张。除顺世派否定一切外,其他三派类型对灵魂轮回都认为是实有不断的。佛教对顺世派称之为断见外道,对后三类称之为常见外道。

  以上是外道对轮回主体的主张,在佛教内部则各寻途径,自唱一调,独树一帜。主要有下面几个学派:

  1,犊子系的轮回主体

  诸法无我是佛教的常谈。小乘学派,虽有有我论的倾向,但明白提出有我论的,要推上座部的犊子系。犊子系和它的支派,法上、贤胄、密林山,都建立不可说的补特伽罗。 “补特伽罗”意泽“数取趣”即是不断招受轮回生死的主体,本住是我的异名。今加以不可说的简别,当然非外道的神我可比。 《俱舍论·破我品》谈到犊子系所认为非有补特伽罗作轮回主体不可的理由: 等一切

  若定无有补特伽罗,为说阿谁流转生死

  ……若一切类我体都无,刹那灭心于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识知

  ……若实无我,业已灭坏,云何复能生未来果

  《成唯识论》说:其犊子部本宗同义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转。

  犊子系的不可说我,是为避免外道神我论的问难,而采取了双非的论法,建立非假.非实、非有为、非无为、非常、非无常、非即蕴、非离蕴,只可以说是不可说我。从补特伽罗的作用上去考察,就充分说明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业果轮回主体。

  2、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

  经量部主张有蕴能从前世转到后世。所以又称说转部。说转部初从有部流出,是有部与犊子系的折中者,此部建立胜义补特伽罗。 《异部宗轮论》说: “其经部同义……执有胜义补特伽罗”。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有关于胜义补特伽罗的解说:

  “有实法我,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但是微细难可施设,即实我也。不同正量等非即蕴离蕴,蕴外调然有别体也……。”照这样说,胜义补特伽罗,就是诸法真实自体的实法我,其建立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解决轮回主体的问题。

  3、有部的轮回主体

  一切有部的三世,是单就法体作用的起灭而建立的。当诸法正生未灭,是现在的存在。从现实的存在,推论到未生未灭,巳生已灭的存在,建立过去未来的实有主体。所以有部常说,过去未来同样具有色

  4、正量部的轮回主体说不失法

  正量部主张不失法,是三世实有者。这派认为,法入过去,业还是存在的。他们讨论的业入过去以后,怎样与有情身心相续发生联系。是因了系属有情的要求,建立了心不相应行的“得”。正量部在“得”以外,又建立一个不失法。它用债券作比喻。像《显识论》说:“正量部名为无失,譬如券约,诸业不失,无数劫中,至聚集时,众与生报。”正量部提出的不失法,主张业体非刹那灭,要到感果以后才消失。《随相论》说:“业体生即谢灭,不失法不灭,摄业果令不失,无失法非念念灭,不失法不灭,是待时灭法,其有暂住义,待果生时,其体方谢。,《中论·观业品》说:“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正量部的业联系者(主体)就是不失法。他根据“业力不失”建立不相应行的不失法,作为轮回的主体。

  5、分别说系化地部与经部譬喻师的主体

  分别论者,是上座部三大系之一。它流出饮光,法藏、红衣三部。本系在探究系缚解脱的连锁和三世轮回的主体时,巳发现了深秘细心的存在。

  印度北方的化地部,转化为穷生死蕴与经部合流。经部譬喻师,不满于有部的业力说,提出心相续的业力主体说。以为心心相续的业力,不断不常,才可以轮回受生。经部譬喻师的业力说,以世间的植物由种生果的现象,悟出转生的道理,成立他的不断不常的轮回主体。

  通过以上对印度婆罗门教的神我、梵天、宿作因论、瑜伽行者、顺世外道、犊子系的不可说我,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有部的三世实有主体,正量部的不失法、分别说系的细心说、化地部的穷生死蕴、经部譬喻师心心相续的种种说法,一言敝之,它们共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承受业力轮回主体。除此诸如:萨婆多部的无表色、经部的思种子,成实论的无作业、大众分别说系的成就与曾有,乃至一味蕴、本计等。这众多学派,百家争鸣,无不兰菊竟美。他们的苦心,无非是在寻觅一个如何承受业力,从前生转后生的轮回主体。诘难a--律背反”式轮回主体矛盾的

  以上分析说明了各种学派对轮回主体的主张。现在,再回到初所探究的论题上来。在上述诸派轮回主体中,无论是不失法、不可说我、神我,一味蕴,成就、得、乃至顺世外道的无轮回主体的主张。这一切的一切,我们便可质问,这种轮回主体到底是常

  还是无常

  他们本来是为了避免这两个极端才另寻途径,但终点又回到起点,最后还是陷入无底深渊之中。如何从这困境中摆脱出来呢

  先让我们找出困境之谜的病根,然后在龙树性空学的正见之下,摆脱此“谜网”。而得到…

《从龙树性空学探究轮回主体(普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