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龍樹性空學探究輪回主體(普進)

  從龍樹性空學探究輪回主體

  普進

  閩南佛學

  前言

  佛教的根本論題是業果輪回與還滅涅槃。業是形成人生宇宙的基因,是人生宇宙展開的動力。如無業力,世界則將靜止停滯,有了業力,有情又沈浮生死。佛陀對業進行解剖,旨在說明生死的關鍵是什麼

  解脫生死應如何著手

  如何從黑業轉爲白業,從煩惱轉菩提。在整個佛教思想發展中對此一問題的爭論,是非難辨,勝負難分。筆者現就龍樹性空學的角度對業果輪回作一番探究。

  一、佛教業果功能及存在問題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叁世因果,這是印度各宗派都是共許的。尤其是佛教中都承認經上所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的業果道理。業能夠推動創造和摧毀整個生命現象界,支配著整個有情世間流轉與還滅。每一個生命體的存在,不論其動機是善是惡,都必將伴隨一股剩余力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另一行爲的産生。在這連接不斷的業果相續中,于是便構成了整個生命的循環現象,我們稱之爲“輪回。

  本來,業果輪回的觀念,業非佛教本身所獨有,早在“奧義書”時代這種思想已經在印度廣泛流行。印度的學者,對這一問題的探究,仍不免流于神我與斷滅的兩種進極端。而佛教本身爲了避免陷入此種獨斷主義的流弊,于是便從事物之緣起現象中悟覺出流動之業力存在觀,藉以透徹剖析有關生命存在之根本問題。可是,對于業力本身到底以何種形式存在,以及其存在之體性方面等問題,各派展開激烈爭論。在部派佛教中,業是存在

  抑非存在

  若存在是如何存在

  非存在又如何感果

  從造業到感果的過程中是怎樣保存著

  是怎樣和後來的果報聯系使之成爲不斷

  這就成了佛教思想理論上的一個大問題。若說這個業從造成後,一直保存到感果一成不變。那麼,業就成了恒常不變的實有之體,它也就沒有感果的作用了,這是佛教中任何宗派都不承認的。在佛教中都說“業”是有爲法,是刹那生滅的。那麼,巳謝滅的業又用什麼力量來感果呢

  已滅,即不能感果,業不是亡失了嗎

  現在造業的身心,與未來受果報的身心有什麼聯系

  造的業早巳滅去,受果的身心尚在未來,那“自作自受”的理論又怎麼能夠成立

  輪回與解脫間的聯系,也同樣不易說明了。

  業是不是無常

  無常即生即滅,那又怎能說業力經百劫,千劫都不失呢

  倘使業依舊存在,那怎麼說渚行無常

  假若存在;是在未來,在現在,在過去

  從這叁世的相續,業力的任持,作進一步考察時,這流動的輪回生命觀,自然就會感到它的深奧難知。佛教學者,爲了解決以上問題,便從種種的途徑,企圖給予圓滿的解答,因而匣産生了各種不同思想體系的業力感果說。不論是外道,還是部派佛教中的各學派,都獨創其說,于是展開了輪回“主體”的爭論。二、各學派所主張的輪回“主體”

  上面簡單探討了業力的功能與存在問題。但是在佛教中既然承認有生死輪回,便不能否定有自我存在的價值,如果沒有一個帼續不斷的常我(輪回主體),那麼,活躍于叁世六道之中的到底是甚麼

  既然確定有一主宰生死輪回的常我主體,那麼,無常無我的道理又從何而成立

  佛法淡輪回又說無我,的確是容易使人産生疑難的問題。于是便在外道中及佛教內部引起廣泛的爭論,對輪回主體提出各自主張:

  1、印度正統婆羅門教的輪回主體說

  婆羅門教主張梵沖爲創造主,不但創造了人間天堂,而且也創造了其他五道,有情的靈魂是梵所賦予。所以梵是“大我”,人的靈魂是“小我”,小我的靈魂居于有情肉體的心髒。故主張以淨潔的自我靈魂,以苦行克服肉體上所發生的物質欲,將來的小我靈魂便得與梵的大我同住。

  2、宿作因論的輪回主體說

  宿作因論是極端的機械宿命論。他們不僅主張今生靈魂上肉體上所受的苦樂是過去業所規定,即今生的所有行動都是過去業所規定。宿作因論者認爲人就應該聽天由命,待過去宿業消滅,自我靈魂也就自然會得到解脫。

  3,瑜伽行者的輪回主體

  佛陀時代已出現反婆羅門教的學派。其中最著名的是數論派,它已否定了自我靈魂從梵神轉變而來,而主張每個人的自我靈魂是獨立,而不是附于神。自我的靈魂原是純精神界的東西,叫神我。這個神我是甚微細的,一刹那中可周轉整個肉體,縱欲沖我則墮惡道。靜修瑜伽行,製止神我上所起之物欲,使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神我便超脫了物欲拘囚,死後主體歸之靈的世界。

  4、順世外道死後無輪回主體論

  順世外道否定一切,否定了神與靈魂、輪回,甚至還否定世間善惡的道德標准。他們認爲人的身體是四大所組成,于是便産生感覺思想,到了死時,身體還歸四大“身如油盡燈滅”,精神也隨之死滅,既無靈魂,也談不上輪回主體的轉生,經中稱之爲順世外道。 :

  對輪回主體之淨,經淪中揭示出當時印度思想的狀況是:六十二見,九十六種外道並出。各自稱爲“唯我道尊”。以上所舉四種類型,可以代表當時印度外道思想對輪回主體的主張。除順世派否定一切外,其他叁派類型對靈魂輪回都認爲是實有不斷的。佛教對順世派稱之爲斷見外道,對後叁類稱之爲常見外道。

  以上是外道對輪回主體的主張,在佛教內部則各尋途徑,自唱一調,獨樹一幟。主要有下面幾個學派:

  1,犢子系的輪回主體

  諸法無我是佛教的常談。小乘學派,雖有有我論的傾向,但明白提出有我論的,要推上座部的犢子系。犢子系和它的支派,法上、賢胄、密林山,都建立不可說的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意澤“數取趣”即是不斷招受輪回生死的主體,本住是我的異名。今加以不可說的簡別,當然非外道的神我可比。 《俱舍論·破我品》談到犢子系所認爲非有補特伽羅作輪回主體不可的理由: 等一切

  若定無有補特伽羅,爲說阿誰流轉生死

  ……若一切類我體都無,刹那滅心于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識知

  ……若實無我,業已滅壞,雲何複能生未來果

  《成唯識論》說:其犢子部本宗同義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轉。

  犢子系的不可說我,是爲避免外道神我論的問難,而采取了雙非的論法,建立非假.非實、非有爲、非無爲、非常、非無常、非即蘊、非離蘊,只可以說是不可說我。從補特伽羅的作用上去考察,就充分說明其建立的目的,是爲,了解決業果輪回主體。

  2、說轉部的勝義補特伽羅

  經量部主張有蘊能從前世轉到後世。所以又稱說轉部。說轉部初從有部流出,是有部與犢子系的折中者,此部建立勝義補特伽羅。 《異部宗輪論》說: “其經部同義……執有勝義補特伽羅”。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有關于勝義補特伽羅的解說:

  “有實法我,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是微細難可施設,即實我也。不同正量等非即蘊離蘊,蘊外調然有別體也……。”照這樣說,勝義補特伽羅,就是諸法真實自體的實法我,其建立的目的無疑是爲了解決輪回主體的問題。

  3、有部的輪回主體

  一切有部的叁世,是單就法體作用的起滅而建立的。當諸法正生未滅,是現在的存在。從現實的存在,推論到未生未滅,巳生已滅的存在,建立過去未來的實有主體。所以有部常說,過去未來同樣具有色

  4、正量部的輪回主體說不失法

  正量部主張不失法,是叁世實有者。這派認爲,法入過去,業還是存在的。他們討論的業入過去以後,怎樣與有情身心相續發生聯系。是因了系屬有情的要求,建立了心不相應行的“得”。正量部在“得”以外,又建立一個不失法。它用債券作比喻。像《顯識論》說:“正量部名爲無失,譬如券約,諸業不失,無數劫中,至聚集時,衆與生報。”正量部提出的不失法,主張業體非刹那滅,要到感果以後才消失。《隨相論》說:“業體生即謝滅,不失法不滅,攝業果令不失,無失法非念念滅,不失法不滅,是待時滅法,其有暫住義,待果生時,其體方謝。,《中論·觀業品》說:“不失法如券,業如負財物。”正量部的業聯系者(主體)就是不失法。他根據“業力不失”建立不相應行的不失法,作爲輪回的主體。

  5、分別說系化地部與經部譬喻師的主體

  分別論者,是上座部叁大系之一。它流出飲光,法藏、紅衣叁部。本系在探究系縛解脫的連鎖和叁世輪回的主體時,巳發現了深秘細心的存在。

  印度北方的化地部,轉化爲窮生死蘊與經部合流。經部譬喻師,不滿于有部的業力說,提出心相續的業力主體說。以爲心心相續的業力,不斷不常,才可以輪回受生。經部譬喻師的業力說,以世間的植物由種生果的現象,悟出轉生的道理,成立他的不斷不常的輪回主體。

  通過以上對印度婆羅門教的神我、梵天、宿作因論、瑜伽行者、順世外道、犢子系的不可說我,說轉部的勝義補特伽羅、有部的叁世實有主體,正量部的不失法、分別說系的細心說、化地部的窮生死蘊、經部譬喻師心心相續的種種說法,一言敝之,它們共同的目的,是爲了解決承受業力輪回主體。除此諸如:薩婆多部的無表色、經部的思種子,成實論的無作業、大衆分別說系的成就與曾有,乃至一味蘊、本計等。這衆多學派,百家爭鳴,無不蘭菊竟美。他們的苦心,無非是在尋覓一個如何承受業力,從前生轉後生的輪回主體。诘難a--律背反”式輪回主體矛盾的

  以上分析說明了各種學派對輪回主體的主張。現在,再回到初所探究的論題上來。在上述諸派輪回主體中,無論是不失法、不可說我、神我,一味蘊,成就、得、乃至順世外道的無輪回主體的主張。這一切的一切,我們便可質問,這種輪回主體到底是常

  還是無常

  他們本來是爲了避免這兩個極端才另尋途徑,但終點又回到起點,最後還是陷入無底深淵之中。如何從這困境中擺脫出來呢

  先讓我們找出困境之謎的病根,然後在龍樹性空學的正見之下,擺脫此“謎網”。而得到…

《從龍樹性空學探究輪回主體(普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