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龍樹性空學探究輪回主體(普進)▪P2

  ..續本文上一頁最究竟圓滿的解決。

  龍樹在《中論·觀業品》對上述傳統的業果問題提出其辯難謂“業住至受報,是業即爲常,雲何生果報,若滅即無常,雲何生果報。”業住,是指業力的存在不滅之主體。換言之,所謂業能受報,到底是業住受報,還是業滅受報呢

  若業主體是恒常的話,這恒常業體便不應有任何變化可言。那麼,—切改變之努力即將成爲不可能的事。且受報更應恒常受報,定業不可轉故,萬劫不可改。這便與諸行無常,隨業流轉之教義相矛盾。若業主體是刹那生滅,無常變遷的話。那麼,則業滅時果尚未生,滅了以後即無所有,那麼誰來受報呢

  龍樹以業主體是實有存在,與抑是業主體非存在,直責傳統印度的各種輪回主體論題。于是我們可將龍樹的辯難,以康德a---律背反”之形式加以表示,進一步探究主體之無常與常,則産生下列的诘難;

  A、業力主體恒常問題

  正論題:依照理性思維之法則,作爲推理本身之業力的承受輪回之基本需求。業力主體恒常不滅的假設是對的。

  證明,在理性思維之要求上,必須首先肯定有一個恒常不變的實有輪回主體存在。不然的話,則一切業力作用輪回,亦將無法成立。故基于此一推理之要求,業力主體本身應該是恒常不變的存在。

  反論題:沒有所謂恒常不變的業力主體存在,輪回恒常不變主體的建立是不可能成立的。

  證明:若業力主體本身是恒常不變的話,這恒常不變便不應有任何流轉生死可言。那麼,受報即應恒常受報,且無任何改變之可能。這便與教義中“諸行無常,隨業流轉”之理産生矛盾。故此主體不可 物從日能是恒常不變的存在。

  B、主體無常的問題

  正論題:主體應該是刹那生滅,變遷的,這樣才能成立輪回。無常

  證明:站在“諸行無常,隨業流轉”的輪回事實而言,輪回主體應該是刹那生滅,無常變遷。若主體是恒常不變的話,那麼受報時便應恒常受報,不能更改。這又與輪回相矛盾。所以,唯有透過主體之刹那生滅,流轉變遷的關系,主體受報的條件才能建立。

  反論題:若主體本身非刹那生滅,無常變遷,則主體受報便不可能成立。

  證明:若輪回主體是刹那生滅,無常變遷。則主體滅時(輪回再生)後的生命尚未生起,滅了以後則無所有。那麼,何來受報呢

  這亦與輪回事實相矛盾。所以主體本身不可能是刹那生滅,無常變遷。

  以上這兩個“二律背反”式輪回主體常與無常的問題,在邏輯結構上,都是可以相互成立,但本質上又是極端矛盾對立的,這也正是龍樹性空學批判精神之所在。從以上問題來看,不難發覺,印度傳統哲學及部派各種思想所建立的輪回主體,都必須審察反思以下兩個問題:

  l、對于輪回主體問題導致“二律背反”之原因何在

  2、理性思維如何可能突破此一矛盾之對立。

  對于第一個問題,導致此“二律背反”之主要原因,乃人類“自性見”所産生之必然結果。換言之,這就是人類理性思維與存在事物之間所産生必然矛盾的結果。當人類嘗試以理性作用去推理存在事物,而成爲抽象的概念時,人類之理性作用往往會透過統一化的絕對過程,而把事四、龍樹性空學的流動輪回觀

  通過上節以二律背反式,探究考察了輪回主體。其結果很明顯,無常之主體不能構成輪回之事實,恒常之主體亦同樣不能建立輪回流轉之理。那麼,應如何突破此一困境,無非龍樹性空學之莫能爲。此中先剖析不能成立之理由,然後揭示緣起流轉之性空輪回。

  諸學派皆成立一個永恒的輪回主體。以下我們就此一“主體”之建立進行考察。

  假定說:輪回決定是有“實有主體”存在。這不但本來存在而:不成造作,也應該永遠存在而不再滅失。那就應該這生“受”了果報,此主體仍不失,來生更受新的生命。若這樣,就失去輪回主體之意義。人類則永遠無法以新作的善業,改善自己了。因爲一切都受輪回主體的支配,由此,主體必定是實有、獨存、常恒不變,具備此叁義方稱“主體”。若主體是實有的永恒不變,那麼,就意味著前後生命沒有變化。如果是不變的主體,生命還能相續嗎

  當然是不可能的,若是不變的主體,他是非緣生,是獨立自存,常恒不變的。

  從時間上考察:實有輪回主體的實有論,認爲主體是實有的。那麼,前生的造業,是如何相續到後生

  今生造業又如何相續到來生

  從時間考察:主體恒常立足于中心,不向前遷動,亦不向後延伸,生命線的據點、滯固于時空的一點上。有情刹那生滅,那麼流轉又應如何說明呢

  從運動看:有情的生命無始以來生滅不止,生命經過一期一期的運動而得以相續延伸。若輪回的主體是實有,那麼,又如何使有情在諸趣中相續展轉不斷呢

  再從主體自身之體性考察:若主體實有、實無則根本不能成立主體,乃至非有非無,亦非有亦非無的四種,亦不能成立流轉的主體。我們可以從主體的因果去剖析,這主體是否需要由因才能感招後來的果。回答只有二種選擇:其—,是主體需要因。那麼,因與果有什麼區別(前期生命與後期生命)當然應當是有區別,才能合于因果之規律。其二,若有主體,其如何能感果

  假設因中已有果,當然不待因而立。豈不成多因

  前生與後生亦根本沒有區別。若因中無有主體之果存在,那這後來的生命主體又依憑什麼而輪回受生呢

  任憑從哪個角度考察,實有的“主體”或實無“主體”都不能成立輪回這樁事實。

  剖析了主體不能建立,我們再轉入龍樹性空學緣起的流轉觀。龍樹《中論·觀十二因緣晶》以十二緣起揭示了有情緣起之輪回。

  在此我們依緣起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角蟲、受、愛、取、有、生、老死,來探究生命流轉之來龍去脈。探索生命之流轉,第一支便是無明。“無明”是生命的始因,生命由此開端。應知,愚癡就是無明,一切衆生爲愚癡所覆蔽,對諸法真理,不能正確顯了,真智不能生起,這是生死的根源之所在。因無明不了因果,叁寶、谛理,因此産生種種錯誤認識。最主要的是,不了緣起性空,不了無自性空,就不了知善惡因果宰相。因此實爲生死之根本。因無明的蒙昧,不能解脫愛結。反而執常、樂、我、淨,引發種種愛欲。爲後有生命起愛取業行,造作一切行業。感于無盡之生命苦報,這便是生“動力”的根本所在。

  由此可見,外道及各派實有生命輪回“主體”諸學說,在正見的十二緣起窺探中即可發現“主體”其根本是實有執。當然以無明爲始因,仍然是無明的奴隸。若不以十二緣起正見觀察有情流轉根源,一切探討皆是徒勞無益的。印度的外道說人生的一“切生命現象,都是梵天、大自在天所造。龍樹主張,認爲有情相續流轉是性空的,唯是惑業苦的因緣鈎鎖。此十二支中,無明是根本,從識到有,詳細的敘述現實生命的一切發展。以及造作未來生命“因”的業力,從過去至現在是以無明爲本。從現在看未來,是以觸、受、愛、取爲引力。那麼,怎樣解脫生死

  扼要的說不從過去的無明下手,唯有從現在的境界上生起正確的認識,不起我愛法愛,不造新業,這才能杜塞未來生死的源流。十二緣起的流轉觀,是無限生命發展的動力,是以無明及愛爲根本。若解決這一問題,一切生死痛苦也就解決。

  緣起流轉的生死律是大小乘共有的。不過,小乘人“視生死如冤家”、 “叁界如牢獄”,急于切斷流轉,證得還滅的一面,從無我入空寂,大乘學者,知生死是涅槃,一切法性木自空寂。無明也是空寂,了知如幻如化不執實有。本來如此,還複他本來面目,故生死大事不了而了。實有主體論者,不能觀緣起性空。以爲緣起是緣起的一面,空寂是涅槃,所以就起種種法執,執著有主體在輪回。其實,構成流轉的十二緣起本性空寂。故就體現流轉是本寂,還滅也是本寂,因爲本寂的緣起才能輪回與還滅。然而,實有主體論者,爲了揭示“輪回流轉之謎”,費盡心血去臆造一個恒常不變的“主體”,將輪回受生的相續問題,都依賴主體而建立。他們在緣起法外去另尋覓,一個恒常之輪回主體。

  以上從十二緣起揭示生命輪回之相續。實有主體論者,在緣起的正見下,無疑是不能立足的。

  緣起有流轉觀,有還滅觀。前者是說苦的集,後者是諸苦的滅,也就是生死與涅梁的兩向。佛說的生死與涅槃都是建立在緣起法上。因果的存在,是此有故彼有,因果相生,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如是純大苦聚集,這是緣起的流轉律。反之,無無明就無行,無行就無識,乃至無老死,如是純大苦聚滅,這是緣起的還滅律。所以,依緣起的輪回生死,自性本無。依緣起建立輪回,也就依緣起成立一切本空的諸法。說明有情由惑造業感招輪回之過程,依緣起流轉還滅,揭示了輪回生死之真相。因此,就不須建立一個實有的輪回“主體”了。

  然實有主體論者,對業能否感果,存在還是非存在

  假使存在,相續後有,卻有了常住的過失,不存在卻又有無常斷滅的過失,這是兩個極端的難題。各種學派都遭此困擾,于生命相續的主體,陷于深淵之中。近代還有些學者在討論輪回主體的問題時主張; “佛法的最高至理是在無我的一邊。至于輪回之說,那不過是佛適宜時機的權巧方便而已,實則輪回思想與佛法根本教義(無我),是互相違背的。”②不消說,佛法是無我論,但又主張叁世輪回的轉生。現在,讓我們來討論既不違根本教義的無我論又不礙輪回流轉之理:

  輪回是有情、在時間、空間的緣起關系上,而形成的刹那變動的世間相,組成輪回世間之原素,不外是五蘊,十二緣起,十八界。如果沒有蘊處界的組織,即不可能構成輪回的世間動相,如沒有十二緣起的關系,蘊處界即無法結合。所以我們探究輪回主體,從橫的角度上看,是蘊處界的結合,自縱的角度上看,是十二緣起支的流動,縱橫交錯融合,即是輪回的圓滿答案。

  龍樹性空學的流動輪回是如何啓示

  是否輪回一定要與常我主體互相結合

  不,絕不不但是不與常我結合,而且徹底地勘破常我主體頑見,絕對地成立無常無我的谛理。佛法的無我真理就在這輪回的現象上充分觀出來。龍樹性空正義揭示:業是緣起幻化的。因緣和合時,似有業的現象生起,但究其實沒有實在性。即不從何處來,也不從無中生,更不從自然而起實在性主體。一切諸業本就不生,一切諸法本來不滅。他之所以不滅,是因爲本來不生,一切諸業相續生滅,是因果觀象的起滅。不是有一實在性的主體在流轉生滅,沒有實在的生滅。唯是如幻化的緣起業相續輪回。依因緣和合離散而幻起幻滅,如幻生滅,不可以追求他的自性。他不是實有的常在,也非斷滅,是因緣關系的幻生。幻用是無用的,此如幻的業用,在沒有感果之前不失,感果以後,如幻的業用滅,但不司“說某一實法消滅,故說“滅無所至,諸業不生,無定性空,”雖空無性但緣起的業力不失,所以相續不斷。緣起故非常,有情輪回無須建立輪回主體。無我之教義與流轉生死並不矛盾,有情之相續,業的不生滅,可以建立于如幻緣起的業果關系上。五,探究後的結論

  通過對輪回主體的剖析,我們在此必須深刻反省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輪回主體,能否爲人類理性思維所認識,所體驗

  有關這一點,也正是實有輪回主體諸派所诤淪的核心。傳統的佛教對業力保持承受。如有部、成實淪師、經量部和大衆部,正量部對于處理業力感果過程的存在問題,最後總是將其歸之于“法處所攝”或“心不相應行"裏去。然而,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實未免過于混淆不清,對問題的疑慮,仍然存在。印順法師的《唯識學探源》一書中,亦指出這一問題的矛盾性。謂:

  “釋尊:于心不相應行,很少說到。它在佛學中,是相當暗昧的術語。部派佛教開展以來,凡是有力法中心,心所、色所不能合攝的,一起把它歸納到不相應行裏。大衆的隨眠成就,正量的不失法,有部的得和命根。

  成實論的無作業。這些都集中到不相應行中來。”由此可知,部派佛教在處理業力存在問題時。最後卻往往以另一個更籠統的答案來加以取代,認爲這樣即可根本解決主體問題。這種情形,實在已充分暴露出實有主體論者在處理業力輪回問題上,導致知識幻相,已經漸有理性能力之不足感存在。由于這種力不從心所導致的知識幻相,更構成了語言文字之濫用,而成爲部派佛教形而上學之最大致命傷。無怪乎聖龍樹在《中論》開門見山即雲:“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其實,佛陀之緣起論,尤樹之中道觀,其用意正是要教人如何破除“自性見”的根本執著。從根本上,遠離斷常等邊見,不執一法,進而便能契入法性之流,親證無上菩提。其用心良苦,意即于此。可是,人類思想的本身,其自性見及邊見之執著已成爲理性思維之根本缺陷。但它同時又是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所必須具備之條件。換句話說,人類運用理性思維嘗試去認識所處理之對象時,其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最後不變之本體觀念。在人類理性中,幾乎已經成爲不可缺少之先天形式。其成見無始以來根深蒂固,已非偶然形式。因此,當人類在處理認識對象時,不得不建基于這些矛盾對立的假設關系上。否則,一切的認識推理亦將無法進行。由此構成了認識作用之根本顛倒。而造成理性思維與存在事物之間的脫節。

  因此,實有輪回主體問題,其實正是人類形而上沖動所産生的必然結果。倘若我們不能體認到這一點,而欲設法把這個問題作爲形而上之研究對象,其幻相知識必會導致思想上之大混亂。所以,對于輪回主體的建立問題,唯一解決的最佳途徑,便是從根本上勘破無明。體認到思想本身之虛幻性。從聞,思、修、親證無智,達到對事物本身之如如實智,契入法生法忍,大徹大悟。從而遠離種種顛倒性之流,則有情流轉相續輪回生死的問夢想,究竟涅梁。徹底圓滿成就薩婆若海 題,便可迎刃而解了。注釋:

  ①《俱舍論.破我品》

  ②《原始佛教思想論》

  ⑧《唯識學探源》

  

  

《從龍樹性空學探究輪回主體(普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