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对心理现象的分析(乘刚)▪P2

  ..续本文上一页不断的生存着。而维持生命生存的是食料。于是求食是一种本能动作。这从小孩生下来懂得食奶,饿时知道啼哭可以证知。

  心理学家除了经验与本能的两大派外,现在似乎又有一折衷派出现。如有的心理学者说;“饮食男女,我们不承认是本能,因为这种种的活动,一部分是学习的。同时我们也不承认是习惯,因为这种活动,一部分是非学习的。每种活动,皆有一种非学习的核心,但须由学习发展。”这种思想,与后期唯识家的本有新熏是很相似的。因为二派的解说,各有它的一份理由,所以就有人出来合二说,主张本有与新熏的相待而成。即本有种若不经现在的学习新熏,就不可能生起它的认识作用,而新熏如没有本有种做它的根本,似乎也就无法熏习成种,二者是分不开的。所以护法论师论到这个问题时,特别强调二者的相关性。

  不过,“依佛法,有情为身心相依的共体,心理活动,是无始以来,即由外而内—一从识到心,又由内到外——从意识识,不断的交流。有情无始以来,即有此心此意识,不悟时间的幻惑性,推论为本有或者始有,实在可以无须。”(《佛法概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值得究识用来源者的重视!

  第三识用的俱不俱起;各个心识作用的产生,虽说前五识各有其根所依,但主要的是依于意,所谓“依意生识”。意谓了别境界的诸识都是依于意根而生起的,其经过是这样的:无色根与五尘境相接触时,就会引发五识生起认识。设若根境不接触,意根就只生起意识的作用。诸识既都依意而得生起,而诸认识作用发生时,是同时还是异时,这还是个问题

  在佛教的学者中,大概有两派不同的说法;

  l、是主张异时生起:心心所生起,如狭隘的险路,不可二人共行,后面的人要过去,必须要等前一个过后方可。如一时有多心生起,则过去,现在,未来的心也同时而起。假定这样,那就变成心理生活的死亡,所谓一时多识并起,如所见的毕竟是心之作用极迅速的呈现,如旋火轮相状而己。《成实论》说;“汝言诸识一时俱生,是事不然,所以者何

  识待念生……以待念故,不一时生……又识能速取缘如旋火轮,以转疾故不见其际,诸识亦尔,住时促故,不可分别。”因为是这样的关系,所以诸识的生起是次第而非俱的。

  2、是主张俱时起的:谓认识的发生,不但二识可以同时,就是三识、四识,五识,以及六识都可以同时俱起,没有问题。因为各个认识的条件俱备,其认识自然就会发生,无须等待这个认识过去,另外一个认识再来。{成实论》举其理由说: “识一时生,所以者何

  有人一时能取诸尘,如人见瓶,亦闻乐声,鼻嗅花香,口含香味,扇触身,思惟音曲,故知一时能取诸尘。””据此,岂不是很明白的显示诸识作用的同时生起

  南传论事中,把这说为“一时作意一切”。不过仍须了知的:第六意识生起时,不一定有前五识与之俱起,而前五识生起时,不论是唯一眼识生,或眼耳二识生,乃至五识俱生必须都有第六识与之俱起。《解深密经》说: “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于是知道,心理的活动,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常相续的,前五识、第六识的作用,是有相续的间断不同。但在生命活动中,每个都是不可缺少的心理作用,所以不论世间的心理学者,或佛教的各派学者,讲到心理状态时,虽不免说有精细繁简的不同,但谁都不离此六识,可见六识为生命体上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三、心识情态的活动

  人类的心识活动不论被视为一,或被视为多,总之,我人无数的心作用是不可怀疑的事实。诸如情绪、概念、意志、信仰,食欲,嗔·恚,寻伺等此诸不同的心理作用,佛法名为心所有法,即系属于心而为心所有的东西。故心所的分类活动形态不同,但也有其共同的,即将种种心理活动,从种种的角度,使之结合起来,·这样,先就所有心理活动的基础使其作用成为兰类。然而,佛教心理论的目”的不光是要把心理的作用如此研究,是要由此说明去恶从善转迷成悟的道理。就一般的遍行,烦恼等心所从普通的理论说,首先为善心基础一类之心作用的是善法。其次结合恶心或为迷妄基础之心作用的是不善心及烦恼心所,即一是要在积极方面增进,一是要在消极方面求征服。所以关于佛教及伦理方面的心理学部分,应特别注意,尤其是烦恼的分类,:可为基础,在根本烦恼外,更举随烦恼,这在佛教立场上是非常重要的,故特别说明被征服的心识作用。最后又举不定,这主要指寻,伺与睡眠,在我人的精神作用中,这类心理作用.是很多的。如图,

  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六根本烦恼:贪、嗔、无明、慢、疑、不正见

  二十随烦恼:诳、谄、憍、嫉、悭、忿、恨恼、覆、害、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四不定:睡眠、恶作、寻、伺

  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分为六类,对复杂的心理内容作如此不同的分类,由于遍行是属于心理的一般作用而建立的,其余的诸心所。则就伦理的观点而建立的, 一般心所与诸心识的关系说,第六意识具有全部的心所,前五识与三十四个心所相应,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认出识,或观察现象世界是,是以第六意识为主的。

  作为心理学的问题,可否承认无意识态呢?这是近代心理学的问题。佛教虽不与心理学的问题结合,但在某种立场上,作为心理作用的基础,是承认意识的状态的。

  现就普遍而必然 每一心识生起的一般心理作用,即所谓作意、触、受、想、思的五遍行,略谈一下。此五心所,不论是外在的五识感性认识,或内在的意识理性认识生起时,都与之俱起发生活动作用,所以名为遍行。

  一、作意:这在普通心理学上叫做注意,即根境和合而发生认识的了别作用时,对所接触的一事一物,首先予以强有力的住意,获得印象。也可说,”心能对境获得认识,实由作意心所的作用,因在根取境相时,心中的观念与境而合!由根境识发生反应而起念与境吻合,成为认识。作意对认识有感觉——触,关系很大。因为感觉明不明了,是凭注意力而定,如听一种声音,假使注意倾听,即使很微细,也能听清,反之则如古书所言;“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即是注意力没有集中的广种说明,,所以说心的作意,在认识的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情态。

  二、触:这在普通心理学上叫感觉。即感觉是任何物体表现于感官之前,而心意觉得有那物体精神作用,为构成知觉的原素。所以触是认识的开始,然后方有其它的心理作用。因为根境相接以后,最初反应的一种心理作用。经中说; “根境生识,识与根境二者相接成触,所以触是根境识三事和合而有的。”经部所谓识即是触,或说成三和即触,即是指此。《成实论》说:“识在缘中,是名为触。”谓识缘对象时,当下就名为触,无有触的独立自体可得。但一切有部从一切实有的见地看,说触是由三合所生,有其实自体独立,平常说:某人的感觉灵敏,某人的感觉迟钝,,若问原因何在,即是由识触的强弱不同。不过感觉有接触的对象,如见光、闻声,尝味等,这是不可争的事实,故说三和合触接触到任何一种外境,都能引生心理反映。如思想变化,情绪波动,概念复杂等都是觉触不同而产生的。《成唯识论”》云:“令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正是如此。

  三、受:在心理学上叫情感与情绪,.即领纳意,即将认识的境界,领纳于心,生起种种不同情绪来。如一个佛子,当他每次打开经典阅读时,他的内心自然生起一种快乐的情绪来。经中称这种感觉为乐受,反之为苦受,其它的悲哀、忧愁+欢喜等种种心情,都是从认识不同而引发的,因为有情的见闻觉知都可以引发不同的情绪。即先由外界的刺激发生,再由内心的回想反应,然后才有情绪表现出来。仔细分析,情感与情绪有所不同,据一般心理学者说: “情感的本质,只有快”不快,其余的喜、怒、哀、乐、好、恶、欲、都依快不快产生后表现出来。”虽有不同,佛法则总称为受。

  四、想:这在心理学上叫概念,每认识的发生,必然有摄取境相而成为表象作用。因为无论在什么客观的境界所反映到认识时,主观的心理上,自然要先给它一个安排。在安排的过程中,予以概念,安立名言。如这是桌子,那是椅子,以代.表所推想,构画的概念。一是再生起的,如以往经过的现象,现在想起,但模糊不清,所以不能把过去的经验再记忆出来。一是创造的想象,这是以往的经验方根据,加个人的推理,而构成一种新观念。如心理学家说:“世界上各种美术、各种发明:各种政策、各种计划、都是靠想象,才能推陈出新,争奇斗胜,各种创造的真假,悉恃其能否应用而定。”由此可见想象的重要。如果说想象是虚诳的应除掉,则世间许多有价值的事,都可以说是谬误了……。没有想象,后来的计划无法成立,《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今天通过科学巳经成为现实。故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发展。

  五、思:在心理学上叫做意志.即行两面,有着极深的关系,因为意志有动作,可以决定成败。故佛教排斥宿命论和精神意论,而主观上努可以决定成 力,以求生生向上,乃至获得究竟解脱。主苎苎*竺

  四、总说

  佛法的心理说明,实在很广,许多论师对这个问题阐述极详,我们今日当然难以尽论。今就所学略略分析是要我们了解心理活动后,以作为身心修养的借鉴,进而导至智慧的现前而达到真正的解脱!正因佛说心理的作用在此,所以对于一般心理的活动简单谈谈。以便起心动念时,就可以知道如何处理。一切的行为活动,都听命于心的指挥,只要我们能够维持正常而善良的心理,那么我们的德行一定会增进。如佛所说: “精进能策励德行不堕。”佛说的信心能够促从德行的纯洁,佛说的惭愧能够助成德行的自觉,佛说三善根,更是一切功德的根源。如果能从这种心理出发,精进努力,以完成圆满的人格,即身心的究竟解脱,佛说“自净其意”,就要从佛的开示中增其善,灭其恶。

  

  

《佛教对心理现象的分析(乘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