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對心理現象的分析(乘剛)▪P2

  ..續本文上一頁不斷的生存著。而維持生命生存的是食料。于是求食是一種本能動作。這從小孩生下來懂得食奶,餓時知道啼哭可以證知。

  心理學家除了經驗與本能的兩大派外,現在似乎又有一折衷派出現。如有的心理學者說;“飲食男女,我們不承認是本能,因爲這種種的活動,一部分是學習的。同時我們也不承認是習慣,因爲這種活動,一部分是非學習的。每種活動,皆有一種非學習的核心,但須由學習發展。”這種思想,與後期唯識家的本有新熏是很相似的。因爲二派的解說,各有它的一份理由,所以就有人出來合二說,主張本有與新熏的相待而成。即本有種若不經現在的學習新熏,就不可能生起它的認識作用,而新熏如沒有本有種做它的根本,似乎也就無法熏習成種,二者是分不開的。所以護法論師論到這個問題時,特別強調二者的相關性。

  不過,“依佛法,有情爲身心相依的共體,心理活動,是無始以來,即由外而內—一從識到心,又由內到外——從意識識,不斷的交流。有情無始以來,即有此心此意識,不悟時間的幻惑性,推論爲本有或者始有,實在可以無須。”(《佛法概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啓示,值得究識用來源者的重視!

  第叁識用的俱不俱起;各個心識作用的産生,雖說前五識各有其根所依,但主要的是依于意,所謂“依意生識”。意謂了別境界的諸識都是依于意根而生起的,其經過是這樣的:無色根與五塵境相接觸時,就會引發五識生起認識。設若根境不接觸,意根就只生起意識的作用。諸識既都依意而得生起,而諸認識作用發生時,是同時還是異時,這還是個問題

  在佛教的學者中,大概有兩派不同的說法;

  l、是主張異時生起:心心所生起,如狹隘的險路,不可二人共行,後面的人要過去,必須要等前一個過後方可。如一時有多心生起,則過去,現在,未來的心也同時而起。假定這樣,那就變成心理生活的死亡,所謂一時多識並起,如所見的畢竟是心之作用極迅速的呈現,如旋火輪相狀而己。《成實論》說;“汝言諸識一時俱生,是事不然,所以者何

  識待念生……以待念故,不一時生……又識能速取緣如旋火輪,以轉疾故不見其際,諸識亦爾,住時促故,不可分別。”因爲是這樣的關系,所以諸識的生起是次第而非俱的。

  2、是主張俱時起的:謂認識的發生,不但二識可以同時,就是叁識、四識,五識,以及六識都可以同時俱起,沒有問題。因爲各個認識的條件俱備,其認識自然就會發生,無須等待這個認識過去,另外一個認識再來。{成實論》舉其理由說: “識一時生,所以者何

  有人一時能取諸塵,如人見瓶,亦聞樂聲,鼻嗅花香,口含香味,扇觸身,思惟音曲,故知一時能取諸塵。””據此,豈不是很明白的顯示諸識作用的同時生起

  南傳論事中,把這說爲“一時作意一切”。不過仍須了知的:第六意識生起時,不一定有前五識與之俱起,而前五識生起時,不論是唯一眼識生,或眼耳二識生,乃至五識俱生必須都有第六識與之俱起。《解深密經》說: “若于爾時一眼識轉,即于此時唯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若于爾時二,叁,四,五諸識身轉。”于是知道,心理的活動,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常相續的,前五識、第六識的作用,是有相續的間斷不同。但在生命活動中,每個都是不可缺少的心理作用,所以不論世間的心理學者,或佛教的各派學者,講到心理狀態時,雖不免說有精細繁簡的不同,但誰都不離此六識,可見六識爲生命體上最基本的心理活動。

  叁、心識情態的活動

  人類的心識活動不論被視爲一,或被視爲多,總之,我人無數的心作用是不可懷疑的事實。諸如情緒、概念、意志、信仰,食欲,嗔·恚,尋伺等此諸不同的心理作用,佛法名爲心所有法,即系屬于心而爲心所有的東西。故心所的分類活動形態不同,但也有其共同的,即將種種心理活動,從種種的角度,使之結合起來,·這樣,先就所有心理活動的基礎使其作用成爲蘭類。然而,佛教心理論的目”的不光是要把心理的作用如此研究,是要由此說明去惡從善轉迷成悟的道理。就一般的遍行,煩惱等心所從普通的理論說,首先爲善心基礎一類之心作用的是善法。其次結合惡心或爲迷妄基礎之心作用的是不善心及煩惱心所,即一是要在積極方面增進,一是要在消極方面求征服。所以關于佛教及倫理方面的心理學部分,應特別注意,尤其是煩惱的分類,:可爲基礎,在根本煩惱外,更舉隨煩惱,這在佛教立場上是非常重要的,故特別說明被征服的心識作用。最後又舉不定,這主要指尋,伺與睡眠,在我人的精神作用中,這類心理作用.是很多的。如圖,

  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

  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

  善十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六根本煩惱:貪、嗔、無明、慢、疑、不正見

  二十隨煩惱:诳、谄、憍、嫉、悭、忿、恨惱、覆、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四不定:睡眠、惡作、尋、伺

  這五十一個心所法。分爲六類,對複雜的心理內容作如此不同的分類,由于遍行是屬于心理的一般作用而建立的,其余的諸心所。則就倫理的觀點而建立的, 一般心所與諸心識的關系說,第六意識具有全部的心所,前五識與叁十四個心所相應,其原因在于我們的認出識,或觀察現象世界是,是以第六意識爲主的。

  作爲心理學的問題,可否承認無意識態呢?這是近代心理學的問題。佛教雖不與心理學的問題結合,但在某種立場上,作爲心理作用的基礎,是承認意識的狀態的。

  現就普遍而必然 每一心識生起的一般心理作用,即所謂作意、觸、受、想、思的五遍行,略談一下。此五心所,不論是外在的五識感性認識,或內在的意識理性認識生起時,都與之俱起發生活動作用,所以名爲遍行。

  一、作意:這在普通心理學上叫做注意,即根境和合而發生認識的了別作用時,對所接觸的一事一物,首先予以強有力的住意,獲得印象。也可說,”心能對境獲得認識,實由作意心所的作用,因在根取境相時,心中的觀念與境而合!由根境識發生反應而起念與境吻合,成爲認識。作意對認識有感覺——觸,關系很大。因爲感覺明不明了,是憑注意力而定,如聽一種聲音,假使注意傾聽,即使很微細,也能聽清,反之則如古書所言;“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即是注意力沒有集中的廣種說明,,所以說心的作意,在認識的過程中,是一種重要的心理情態。

  二、觸:這在普通心理學上叫感覺。即感覺是任何物體表現于感官之前,而心意覺得有那物體精神作用,爲構成知覺的原素。所以觸是認識的開始,然後方有其它的心理作用。因爲根境相接以後,最初反應的一種心理作用。經中說; “根境生識,識與根境二者相接成觸,所以觸是根境識叁事和合而有的。”經部所謂識即是觸,或說成叁和即觸,即是指此。《成實論》說:“識在緣中,是名爲觸。”謂識緣對象時,當下就名爲觸,無有觸的獨立自體可得。但一切有部從一切實有的見地看,說觸是由叁合所生,有其實自體獨立,平常說:某人的感覺靈敏,某人的感覺遲鈍,,若問原因何在,即是由識觸的強弱不同。不過感覺有接觸的對象,如見光、聞聲,嘗味等,這是不可爭的事實,故說叁和合觸接觸到任何一種外境,都能引生心理反映。如思想變化,情緒波動,概念複雜等都是覺觸不同而産生的。《成唯識論”》雲:“令心所觸境爲性,受想思等所依爲業。”正是如此。

  叁、受:在心理學上叫情感與情緒,.即領納意,即將認識的境界,領納于心,生起種種不同情緒來。如一個佛子,當他每次打開經典閱讀時,他的內心自然生起一種快樂的情緒來。經中稱這種感覺爲樂受,反之爲苦受,其它的悲哀、憂愁+歡喜等種種心情,都是從認識不同而引發的,因爲有情的見聞覺知都可以引發不同的情緒。即先由外界的刺激發生,再由內心的回想反應,然後才有情緒表現出來。仔細分析,情感與情緒有所不同,據一般心理學者說: “情感的本質,只有快”不快,其余的喜、怒、哀、樂、好、惡、欲、都依快不快産生後表現出來。”雖有不同,佛法則總稱爲受。

  四、想:這在心理學上叫概念,每認識的發生,必然有攝取境相而成爲表象作用。因爲無論在什麼客觀的境界所反映到認識時,主觀的心理上,自然要先給它一個安排。在安排的過程中,予以概念,安立名言。如這是桌子,那是椅子,以代.表所推想,構畫的概念。一是再生起的,如以往經過的現象,現在想起,但模糊不清,所以不能把過去的經驗再記憶出來。一是創造的想象,這是以往的經驗方根據,加個人的推理,而構成一種新觀念。如心理學家說:“世界上各種美術、各種發明:各種政策、各種計劃、都是靠想象,才能推陳出新,爭奇鬥勝,各種創造的真假,悉恃其能否應用而定。”由此可見想象的重要。如果說想象是虛诳的應除掉,則世間許多有價值的事,都可以說是謬誤了……。沒有想象,後來的計劃無法成立,《龍宮探寶》,《封神演義》上的許多幻想,今天通過科學巳經成爲現實。故說沒有想象就沒有發展。

  五、思:在心理學上叫做意志.即行兩面,有著極深的關系,因爲意志有動作,可以決定成敗。故佛教排斥宿命論和精神意論,而主觀上努可以決定成 力,以求生生向上,乃至獲得究竟解脫。主苎苎*竺

  四、總說

  佛法的心理說明,實在很廣,許多論師對這個問題闡述極詳,我們今日當然難以盡論。今就所學略略分析是要我們了解心理活動後,以作爲身心修養的借鑒,進而導至智慧的現前而達到真正的解脫!正因佛說心理的作用在此,所以對于一般心理的活動簡單談談。以便起心動念時,就可以知道如何處理。一切的行爲活動,都聽命于心的指揮,只要我們能夠維持正常而善良的心理,那麼我們的德行一定會增進。如佛所說: “精進能策勵德行不墮。”佛說的信心能夠促從德行的純潔,佛說的慚愧能夠助成德行的自覺,佛說叁善根,更是一切功德的根源。如果能從這種心理出發,精進努力,以完成圓滿的人格,即身心的究竟解脫,佛說“自淨其意”,就要從佛的開示中增其善,滅其惡。

  

  

《佛教對心理現象的分析(乘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