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宗语录》)大师认为一切众生都有真佛内里坐,所以修是无修之修,证是无证之证。欲想离心之外,别求什么佛,恰似骑驴觅驴,求即不得,得亦非真。对此,临济义玄大师说得十分透彻。“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
病在不自信处。你如自信刁二及,即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如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佛祖不别。你欲得识祖、佛么
只你面前听法底是”(《临济录、示众》)。禅师们以佛眼看一切人,人人都是佛、只是这尊佛埋在五蕴山内,没于见闻觉知分别心中,迷不自觉。如果能根生脱离,狂心即歇,这尊古佛
如大日轮升于虚主,照天鉴天,十方世界,更无障碍。因之临济说,你如自信得及,息得念念驰求心,便与袒,佛不别。所谓“信得及”,就是要人们绝对相信自己是一尊佛(黄蘖称为本源清净佛),且具有如来一切智慧德相。如果我们对此能“信得及”,能“直下承当”,不会以佛更求于佛。即舍却自佛别求他佛;或舍却本佛别求新佛。据此,圆瑛大师引证《金刚经》说: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以色见声求,皆为邪道。众所周知,三十二相属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八十种好属于色,如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与众生,本无差别。为什么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会产生出对立呢
皆是众生虚妄分别的结果。才作佛见,便被佛障,作众生见,被众生障。总之,人们的头脑中,有作凡作圣,作净作染等见。尽成其障,障住了我入之本源清净佛。又凡有所作,都是有为生灭法。以生灭法求不生不灭的佛道,何异蒸沙成饭
因此欲想成佛,直须无学。无凡无圣,无垢无净,无大无小,无漏无力,不起诸见,无一法可得,不被法障,始得名出世佛。圆瑛大师于天童开悟时说:“始知到家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道破禅宗之证,是无证之证,他在天童解七时说:“诸上座,克期取证,四七功因,且道证个什么
若道有证,未离我相。《圆觉经》云:云何我相
一切众生,心所证者”。如说无证,一番法事,岂同虚设
如向这里检点得出,不防依旧生涯,随缘度日”(《住持禅宗语录》)。所谓无证之证,除了依旧生涯,随缘度日外,最最重要的是“无一法可得”。现在提出两个问题,作为本节的结束语。
l、问:如说有佛可成,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自具足,还成个什么
加说无佛可成,云何释迦牟尼佛于菩提下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圆瑛大师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成与不成二俱错 十界凡圣同一觉
2、问:染污的垢念不可有,不染污的净念为什么也不应有
答:如人眼睛内,一物不可有。金屑虽为贵,在眼亦为病。
五、日用平常本现成
禅既不属修证,一切本自现成,禅者何以自处
答案:禅在日用中。圆瑛大师于天童禅七上堂说:古德云:尽大地是个禅堂,则汝二六时中,穿衣吃饭,掉臂举手,扬眉瞬目,无一不是本地风光,禅中生活。何以昏昏昧昧,不觉不知,当面错过!卓杖云:日用平常本现成,饥来吃饭困来眠。于除夕升座又说: “昼吃三餐,夜眠七尺,作个无力闲道人,悟彻本来真面目”(《住持禅宗语录》)。从凡入圣,圣人所作的事,也就是平常人所作的事。圣人的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百丈怀海禅师说:“未悟未解时名贪,悟了唤作佛慧。故云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古尊宿语录》卷一)。对这个道理的阐明,庞蕴居士偈说:“神通并妙用,担水及砍柴”。同样的担水及砍柴,平常人做之,只是担水,砍柴;圣人做之,即是神通妙用。为什么几天与圣人同做一件事,其结果却这么悬殊呢
因为壬人虽做平常人所做之事,但心如虚空,不滞留一物,亦无虚空之相。故魏府华严长老说:佛法事在日用处,在你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言语相间处。所作所力,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会么
若会得即今是无碍自在人,如也未会,则是个担枷带锁重罪之人。这里清楚说明凡夫的毛病是出在举心动念处。如能无念,便与佛同。无心,又称无念。念念不住,即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念念时中,于一切法无住。一念如住,念念即住,名为系缚。于一切处,念念即住,名无系缚。所以惠能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惠能的无住,并非百物不思,而是于诸境上心不染,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所谓“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不同于声闻人修空住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圆瑛大师在天童起七时说:“锻凡炼圣无他术,但歇心头一点狂”(《住持禅宗语录》
。可讹抓住无念的实质。“一点狂”三个字、将分别妄念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对这“一点狂”既要漠视它,又要重视它。漠视它,因妄念无体,妄念无处,喻如阳烟。当下了不可得,何须愁它虑它。重视它,因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一点犴”能伙众生沉没六道,无有出期。如何歇却“一点狂”
现拈出二位禅师的生活经验,供读者参去。
1、黄蘖希运禅师说:“但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路,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古尊宿语录》卷三)
2、三门匡真说:“终门说事,未曾挂着唇齿,未曾道着一字;终日穿衣吃饭,未曾触着一粒米,挂着—缕丝(÷古尊市语录》卷十五)。
六、六根门头佛放光
佛在那里
在西天,灵山吗,统统不是。圆瑛大师于天童八月上堂时说:“昔日有僧问善知识如何是佛
答曰;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悟之者为佛性,迷者唤作精魂。迷悟虽有二名,这个何尝差异。今者迷悟都不问,且道如何是佛性
以杖打圆相云:看!在汝眼根门头,现在放光动地,只要直下承当,切忌思量拟议”(《住持禅宗语录》)。这一著名禅语,出自《临济语录》。临济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位无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
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
乾屎橛。禅师认为我们心中有大光明藏,其光从六根门头放出。于六尘境界,不憎不爱,平等普照,无所分别,六尘本来不恶,六根法尔清净。都以六识攀缘,妄生分别,自相浑浊,妄生执著,自相缠缚。致使人虽终日处大光明藏,不异昏衢长夜。若能不落拟议思量,则终日见色,无非佛色,终日闻声,无非佛声。诸根门头,所有光明,相互交映,不杂不乱。其光交罗,如宝珠网。
临济这一禅语,源出于《楞严经》,昔日释尊在楞严会上,告阿难说: “汝今欲知,生死轮回,惟汝六根,更非他物。汝复欲知,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难不解其义,佛告之曰: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根据这一圣言量,古来宗门祖师,多从六根门头接引学人。掣拳竖指,令向眼根处荐取。振威一喝,今向耳根处荐取。木樨香否
令向鼻根能嗅处荐取。这个滋味如何
令向舌根能尝处荐取。当头一棒,令向身根痛觉处荐取。不思善,不思恶,令向意根正这:么处荐取。由此可知,我们的见闻觉知,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七、大道分明在目前
圆瑛大师于天童春季说法云: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头头是道,法法皆真。迷者则心随境转,触途成滞;悟者则妙能转物,左右逢源。耳得之以为声,目得之而成色。不假安排,当处显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昔有一尼不明西来祖意,发心参究,一日忽睹春景,豁然悟道。乃说偈日:
终日觅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问梅花月 春在枝头已十分
如此看来,道不远人,贵在自己荐得。就佛法言之,真谛不离俗谛,实相不离万象,出世不离世间。古人有见桃花而悟道,有闻莺声而明经。《法华经》说:“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西来祖意何须觅,百草头边尽是禅”(《住持禅宗语录》)。可惜禅者大都不会此中奥秘。大师无限慨叹地说:“世人只识春光好,不知春光便是道”。所以南阡北陌,任意遨游,忙忙碌碌,一生空费草鞋钱。对此错过者,不独世人如此,即是宗门之下,因之悟道,对境明心,不错过者,实属无几。如何才能荐得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已求,莫从他觅。八万法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只须二六时中,念佛观心。善识此心原是佛,圣凡男女悉皆如。所谓“大道非别物,真如只自心,何须旁边觅,但向已躬得”。大师认为一心法门是世出世间无量诸法的总持法门。昔日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示这一法。菩提达摩航海西来,传佛心印,传这一法,此一法本来无名,亦无形相,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亡。故释尊不落言诠,祖师不立文字。对此一心,言前荐取,犹落数量,句后承当,白云万里。须向顶门上,豁开一只眼,方可窥天监地。
八、楞严大定通消息
圆瑛大师一生学《楞严》、讲《楞严》、注《楞严》,办楞严学院,自称楞严座主,人誉为《楞严》独步,因此他的禅学思想受到《楞严经》的影响很深,如其《住持禅宗语录》一书里,引文《楞严》的有十余处。在其代表著《楞严经讲义》中,时用禅宗公案解释经文。大师主席天童禅寺时,每夏都开讲《楞严经》。如他在1933年夏开讲《楞严经》时说:“今日宏开大法筵。无非一段大因缘。欲知佛顶楞严定,性具天真自然。不藉徒劳修证,岂关强制工夫。纵任万境纷然,究竟一真不动。即使此身去来运转,其体亦不曾动着纤毫,悟此者始知楞严大定,人人木具,生灭身中,自有不生灭性”(《住持禅宗语录》)。楞严大定人特征有二:一、用根不用识:用识则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
《试论圆瑛大师的禅学思想(方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