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圆瑛大师的禅学思想(方兴)▪P3

  ..续本文上一页求得不生不灭的佛果,无有是处。用根则依不生灭,圆湛性成,果地修证。经云:若弃生灭,守于真寂,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二、称性不著相,著相之修为事相染修,著相之证为心外取法。称性之修乃如幻熏修,入三摩地。但向一门深入,而得六根解脱,是为修即无修。称性之证,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乃发明本有之家珍,是为证即无证。此之定体,不但独取自心不动,乃统万法悉皆如如不动。如经云: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故将楞严大定,意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定。以修此定,即于现前所有一切事相,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依正二报,染净诸法,以始觉妙智照察,深知事依理起,全事入理;相从性生,全相即性。所有一切差别事相诸法,当下即是平等理性。此性即是真如本心,实相妙理。坚固常住,本不生灭,亦不动摇。故此定与常途之定不同,常途之定,有入、住、出三个阶段。入之则有,出之则无。住定之时,必以静而碍动;出定须臾,必以动而碍静。此之大定,动静一如,宛如日月经天而不周,江河竟注而不流。即是《楞严经》说的飞光亲验,双离动静的道理。

  古往今来,诸修行者,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甚至成了外道,皆由不知楞严大定,用攀缘心,缘所缘境,厌妄趋真错乱修习。妄认四大和合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之身心,如空中花,生无来处,刹那即灭;灭无去处,如幻如化。依攀缘心起修,产生的恶果有:凡夫起于贪著,攀缘于三界六尘之缘,或生天道,或成魔王魔属,则为分段生死根本。二乘起于厌恶,攀缘真谛涅槃,灰身泯智,堕无为坑。菩萨双舍二边,攀缘但中理性、则为变易生死根本,这三种人,都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则得到的果位,自然是三种生死根本。佛的圆满菩提果位,是不生不灭的。欲想得成无上菩提,必须依此不生不灭,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楞严大定为本修因,才能因賅果海,果彻因源,圆成佛的果位。

  九、岂知无念亦为多

  

  大师于《劝修念佛法门》中说:“余曾梦见极乐世界,弥陀慈尊,并闻说法。劝我当自行化他,修持净业。故从三十六岁(1913年)后,禅净双修。每当传授三皈依,或讲经法会,力劝大家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告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应以持名念佛为正行,广修众善为助行”。大师在这里向人们说了一席梦话,告诉大家他由禅转净,乃是宴坐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如谓不然,请看他于1947年写 的《—七十口占》

  行年七十老头陀 满眼风光会也么

  万法皆空忘物我 对丝不挂泯机梭

  穿衣吃饭西来意 瞬目扬眉一笑过

  任运随缘消岁月 了然无佛亦无魔

  再看他于1952年5月写的《七十五岁回顾学修历程》一诗:

  禅净双修四十年 了知净土即深禅

  有人问我其中意 云在青山月在天

  这两首诗清楚告诉人们,大师习禅老而弥勤,什么“一吼”、“三求”,那都是接引顿根人的方便说法。故《法华经》说:“唯有…“乘道,余二则非真”。实际上净土法门是禅师们修禅时系心于佛的一“种方法。如道信(580—651)禅师的一行三昧,即是于空闻处,舍诸乱意,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一念中,能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圆瑛大师继承了禅宗这一传统,提倡系念于佛的净土法门。如他在1940年于上海圆明讲堂举行的弥陀法会圆满上堂时说;“诸上座: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当知我人心性,本自竖穷横遍。即极乐之依正庄严,亦非心外别有。故修净业者,以即佛之心,念即心之佛。不住有念,不落无念,有无双遣,会归中道。虽属持名之行,可达实相之理。如云:忽然起念念弥陀、平地无风自起波,念念归消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如向这里见得亲切,自可不离娑婆,诞登极乐,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矣”(《住持禅宗语录》)。依此中道理性念佛,终日念佛,终日无佛可念,终日无念,终日念念念佛。如信其有,则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离相绝名,如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如是念佛,空有不立,有无相泯,心佛一如。初学入门,不防以一句有念之佛号,摈除一切妄念散心,即心契除契,以毒攻毒之理也,待到一念不起(一心不乱),即十八界空,不待往生,即身便是菩提佛果,即心便是灵智,如有所住,即身为死尸,亦云守死尸魂。如云,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得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

  

  十、自性无染清净戒

  

  圆瑛大师先后住持宁波接待寺、永宁寺、七塔寺、天童寺、泉州开元寺,福州大雪峰崇圣寺、法海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阳寺,槟城极乐寺。在任期间,每年传授戒法一次,先后共传戒达数十次之多,戒子遍天下,堪称一代律师。戒为修行之根本,亦为成佛之初基。由戒方能生定慧,定慧具足证菩提。过去一切诸佛,无不依定起修而成正觉。涅槃会上,阿那律尊者,要阿难问佛,如来灭后,我等依谁为师

  佛答: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戒能引导众生出离生死。戒爲大宝炬,能破众生诸痴暗;戒为大慈航,能度众生出离生死。

  圆瑛大师传授的戒法是自性戒,又名金刚宝戒。1931年冬他在天童传戒上堂时说:“诸上座: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佛性者,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任从男女老幼,娟飞蠕动,莫不皆然。良由最初一念妄动,迷真起妄,将佛性埋没在五蕴山中,不得显现。必须心中真如内熏之因,宣扬戒法,外熏之缘。因缘具足,发启信心,厌生死苦,求涅槃乐,持戒修行,功德满足,佛性方得出缠。故经云,佛子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卓杖云:

  一、念不生自性戒,清净无染无挂碍。

  旷大劫来恒如是,戒光普照尘沙界(《住持禅宗语录》)。

  圆瑛大师的自性戒有以下的特征:

  1、戒是唯心之戒,心是即戒之心,心戒虽有二名,其体是一。自性清净,绝言绝虑,如能如是会得,即得无上光明金刚宝戒,此之金刚宝戒,不可以心求,不可以身求。即无所求,亦无所得。至于那些开遮持犯的有相戒,正如《楞严经》说的那样,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2、一念不生,善恶都没思量,心空境寂,自性戒光,普照恒沙世界。故说一念如不生,禅戒两具足。一念未动之前,本来寸丝不挂,觅心尚不可得。一念既动、染净收分。世出世法,从兹建立。当知圣凡,只;只在一转念间,前念迷则为凡,后念觉则无圣。凡圣虽有二名,究竟本无二致,犹如覆掌翻掌,原是一掌。故云:戒是成佛本,心为众戒基,若明自性戒,何犯复何持。

  3、禅与戒同以一心为基础,因此二者的关系是非一非二。戒即无上禅,禅为根本戒。若道是二,未免两歧,如道是一、未免{尼侗。圆瑛大师于鼓山涌泉寺戒期上堂说: “清净妙戒体,不出于一心。一心不动转,众戒自圆成”(《住持禅宗语录》)。

  4、此之自性戒,是——切戒法中,上品净戒,它是无持无犯,无修无证。圆瑛大师说:“一心湛寂自性戒,不垢不染本真常,三聚五篇皆具足,只于直下要承当”。又说:世出世间法:不出于一心。这段无生曲,:千古唱至今”(《住持禅宗语录》)。

  如上所述,圆瑛大师是以禅宗的观点解释戒学,并把其纳入禅宗的轨道上来。于此出发,他不仅主张无持无犯,甚至认为也用不着受戒。如他在南洋槟城极乐寺戒期上堂说;临济说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今者其余都不问,且道无位真人还受戒吗

  卓杖云:无位真人真面目,本然清净非他物,无形无相无垢染,即是自性天真佛。表面看来是取消戒法,实际上这是无相的上品净戒,不生不灭的光明金刚宝戒。唯有这一戒法,才能把人们接通佛道。因为金刚宝戒,为一切众生的佛性种子。人人本有,从来不失,又何用再求呢

  圆瑛大师戒学思想,在古今的禅师中,无有能望其项背者。他是中国佛教史上将戒学推上禅学高峰的第一人,使戒学进一步中国化,极大的丰富了戒学思想,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出,圆瑛大师一生讲教、传戒、弘扬净土,其目的是藉此三片瓦子敲开禅宗的大门。所谓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其用心可谓良苦。但对他的面目,到底是一位禅师,还是法师、律师,或净土大师,使人难以辨认,笔者在本文中就十个方面论证他是一位杰出的禅师。因其一“生说法,不论是横说竖说,或是尘说刹说,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大讲心地法门。甚至在其晚年,还沉痛地自责供职丛林,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主持佛教会务,以致延误禅功。在其弥留之际,嘱咐明畅法师,立即降其送回天童禅寺,以验证其开悟时的禅语:“始知到家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这些实事,都足以说明大师之道是一以贯之。

  作者简介

  方兴,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佛学院副院长,闽南佛学院教授,研究生部导师《圓瑛大师年谱}编辑。

  

  

《试论圆瑛大师的禅学思想(方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