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圓瑛大師的禅學思想(方興)▪P3

  ..續本文上一頁求得不生不滅的佛果,無有是處。用根則依不生滅,圓湛性成,果地修證。經雲:若棄生滅,守于真寂,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二、稱性不著相,著相之修爲事相染修,著相之證爲心外取法。稱性之修乃如幻熏修,入叁摩地。但向一門深入,而得六根解脫,是爲修即無修。稱性之證,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乃發明本有之家珍,是爲證即無證。此之定體,不但獨取自心不動,乃統萬法悉皆如如不動。如經雲:常住妙明,不動周圓。故將楞嚴大定,意譯爲“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定。以修此定,即于現前所有一切事相,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依正二報,染淨諸法,以始覺妙智照察,深知事依理起,全事入理;相從性生,全相即性。所有一切差別事相諸法,當下即是平等理性。此性即是真如本心,實相妙理。堅固常住,本不生滅,亦不動搖。故此定與常途之定不同,常途之定,有入、住、出叁個階段。入之則有,出之則無。住定之時,必以靜而礙動;出定須臾,必以動而礙靜。此之大定,動靜一如,宛如日月經天而不周,江河竟注而不流。即是《楞嚴經》說的飛光親驗,雙離動靜的道理。

  古往今來,諸修行者,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甚至成了外道,皆由不知楞嚴大定,用攀緣心,緣所緣境,厭妄趨真錯亂修習。妄認四大和合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此之身心,如空中花,生無來處,刹那即滅;滅無去處,如幻如化。依攀緣心起修,産生的惡果有:凡夫起于貪著,攀緣于叁界六塵之緣,或生天道,或成魔王魔屬,則爲分段生死根本。二乘起于厭惡,攀緣真谛涅槃,灰身泯智,墮無爲坑。菩薩雙舍二邊,攀緣但中理性、則爲變易生死根本,這叁種人,都以生滅心爲本修因,則得到的果位,自然是叁種生死根本。佛的圓滿菩提果位,是不生不滅的。欲想得成無上菩提,必須依此不生不滅,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楞嚴大定爲本修因,才能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圓成佛的果位。

  九、豈知無念亦爲多

  

  大師于《勸修念佛法門》中說:“余曾夢見極樂世界,彌陀慈尊,並聞說法。勸我當自行化他,修持淨業。故從叁十六歲(1913年)後,禅淨雙修。每當傳授叁皈依,或講經法會,力勸大家發心念佛,求生淨土。告曰:修行以念佛爲穩當。應以持名念佛爲正行,廣修衆善爲助行”。大師在這裏向人們說了一席夢話,告訴大家他由禅轉淨,乃是宴坐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如謂不然,請看他于1947年寫 的《—七十口占》

  行年七十老頭陀 滿眼風光會也麼

  萬法皆空忘物我 對絲不挂泯機梭

  穿衣吃飯西來意 瞬目揚眉一笑過

  任運隨緣消歲月 了然無佛亦無魔

  再看他于1952年5月寫的《七十五歲回顧學修曆程》一詩:

  禅淨雙修四十年 了知淨土即深禅

  有人問我其中意 雲在青山月在天

  這兩首詩清楚告訴人們,大師習禅老而彌勤,什麼“一吼”、“叁求”,那都是接引頓根人的方便說法。故《法華經》說:“唯有…“乘道,余二則非真”。實際上淨土法門是禅師們修禅時系心于佛的一“種方法。如道信(580—651)禅師的一行叁昧,即是于空聞處,舍諸亂意,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一念中,能具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圓瑛大師繼承了禅宗這一傳統,提倡系念于佛的淨土法門。如他在1940年于上海圓明講堂舉行的彌陀法會圓滿上堂時說;“諸上座: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當知我人心性,本自豎窮橫遍。即極樂之依正莊嚴,亦非心外別有。故修淨業者,以即佛之心,念即心之佛。不住有念,不落無念,有無雙遣,會歸中道。雖屬持名之行,可達實相之理。如雲:忽然起念念彌陀、平地無風自起波,念念歸消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爲多。如向這裏見得親切,自可不離娑婆,誕登極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矣”(《住持禅宗語錄》)。依此中道理性念佛,終日念佛,終日無佛可念,終日無念,終日念念念佛。如信其有,則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離相絕名,如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如是念佛,空有不立,有無相泯,心佛一如。初學入門,不防以一句有念之佛號,擯除一切妄念散心,即心契除契,以毒攻毒之理也,待到一念不起(一心不亂),即十八界空,不待往生,即身便是菩提佛果,即心便是靈智,如有所住,即身爲死屍,亦雲守死屍魂。如雲,一句彌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討青天,而今得個真消息,夜半鍾聲到客船。

  

  十、自性無染清淨戒

  

  圓瑛大師先後住持甯波接待寺、永甯寺、七塔寺、天童寺、泉州開元寺,福州大雪峰崇聖寺、法海寺、鼓山湧泉寺、瑞峰林陽寺,槟城極樂寺。在任期間,每年傳授戒法一次,先後共傳戒達數十次之多,戒子遍天下,堪稱一代律師。戒爲修行之根本,亦爲成佛之初基。由戒方能生定慧,定慧具足證菩提。過去一切諸佛,無不依定起修而成正覺。涅槃會上,阿那律尊者,要阿難問佛,如來滅後,我等依誰爲師

  佛答: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戒能引導衆生出離生死。戒爲大寶炬,能破衆生諸癡暗;戒爲大慈航,能度衆生出離生死。

  圓瑛大師傳授的戒法是自性戒,又名金剛寶戒。1931年冬他在天童傳戒上堂時說:“諸上座: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其理自彰。佛性者,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任從男女老幼,娟飛蠕動,莫不皆然。良由最初一念妄動,迷真起妄,將佛性埋沒在五蘊山中,不得顯現。必須心中真如內熏之因,宣揚戒法,外熏之緣。因緣具足,發啓信心,厭生死苦,求涅槃樂,持戒修行,功德滿足,佛性方得出纏。故經雲,佛子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卓杖雲:

  一、念不生自性戒,清淨無染無挂礙。

  曠大劫來恒如是,戒光普照塵沙界(《住持禅宗語錄》)。

  圓瑛大師的自性戒有以下的特征:

  1、戒是唯心之戒,心是即戒之心,心戒雖有二名,其體是一。自性清淨,絕言絕慮,如能如是會得,即得無上光明金剛寶戒,此之金剛寶戒,不可以心求,不可以身求。即無所求,亦無所得。至于那些開遮持犯的有相戒,正如《楞嚴經》說的那樣,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如以手掌,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雲何隨汝執捉

  

  2、一念不生,善惡都沒思量,心空境寂,自性戒光,普照恒沙世界。故說一念如不生,禅戒兩具足。一念未動之前,本來寸絲不挂,覓心尚不可得。一念既動、染淨收分。世出世法,從茲建立。當知聖凡,只;只在一轉念間,前念迷則爲凡,後念覺則無聖。凡聖雖有二名,究竟本無二致,猶如覆掌翻掌,原是一掌。故雲:戒是成佛本,心爲衆戒基,若明自性戒,何犯複何持。

  3、禅與戒同以一心爲基礎,因此二者的關系是非一非二。戒即無上禅,禅爲根本戒。若道是二,未免兩歧,如道是一、未免{尼侗。圓瑛大師于鼓山湧泉寺戒期上堂說: “清淨妙戒體,不出于一心。一心不動轉,衆戒自圓成”(《住持禅宗語錄》)。

  4、此之自性戒,是——切戒法中,上品淨戒,它是無持無犯,無修無證。圓瑛大師說:“一心湛寂自性戒,不垢不染本真常,叁聚五篇皆具足,只于直下要承當”。又說:世出世間法:不出于一心。這段無生曲,:千古唱至今”(《住持禅宗語錄》)。

  如上所述,圓瑛大師是以禅宗的觀點解釋戒學,並把其納入禅宗的軌道上來。于此出發,他不僅主張無持無犯,甚至認爲也用不著受戒。如他在南洋槟城極樂寺戒期上堂說;臨濟說有一無位真人,在汝諸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今者其余都不問,且道無位真人還受戒嗎

  卓杖雲:無位真人真面目,本然清淨非他物,無形無相無垢染,即是自性天真佛。表面看來是取消戒法,實際上這是無相的上品淨戒,不生不滅的光明金剛寶戒。唯有這一戒法,才能把人們接通佛道。因爲金剛寶戒,爲一切衆生的佛性種子。人人本有,從來不失,又何用再求呢

  圓瑛大師戒學思想,在古今的禅師中,無有能望其項背者。他是中國佛教史上將戒學推上禅學高峰的第一人,使戒學進一步中國化,極大的豐富了戒學思想,曆史意義十分重大。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出,圓瑛大師一生講教、傳戒、弘揚淨土,其目的是藉此叁片瓦子敲開禅宗的大門。所謂無二亦無叁,唯有一佛乘,其用心可謂良苦。但對他的面目,到底是一位禅師,還是法師、律師,或淨土大師,使人難以辨認,筆者在本文中就十個方面論證他是一位傑出的禅師。因其一“生說法,不論是橫說豎說,或是塵說刹說,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大講心地法門。甚至在其晚年,還沈痛地自責供職叢林,重興道場,辦理慈善,主持佛教會務,以致延誤禅功。在其彌留之際,囑咐明暢法師,立即降其送回天童禅寺,以驗證其開悟時的禅語:“始知到家無一事,涅槃生死絕安排”。這些實事,都足以說明大師之道是一以貫之。

  作者簡介

  方興,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上海佛學院副院長,閩南佛學院教授,研究生部導師《圓瑛大師年譜}編輯。

  

  

《試論圓瑛大師的禅學思想(方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