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对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探索(戒斌)

  对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探索

  戒斌

  闽南佛学

  一、引言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悟道禅诗,警策之意无非是:大道分明在眼前,迷时却不知不识,心随物转,触途成滞。迷时得来全不费功夫。说明道不远人。贵在自己荐得。

  修学者的目标,志在成佛。然而古往今来。许多修行者,任由痛下工夫无数,依然徘徊于佛道门外,芒鞋踏破无数双,不知归来在何处,尽管靠近树林,四处梅花仍见不到春,这是什么缘故呢?

  《楞严经》第一卷中圆满的答案是这样的①: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此二根本,一是生死,二是菩提(即成佛)。众生如何从生死到达成佛,其过程,《胜鬘经》说:“生死者,依如来藏即佛法身,于众生中隐覆不显……有如来藏,说有生死。”②这里,如来藏道出了与生死密不可分的关系。《菩提等藏经》③亦说:“一切众生,虽在恶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德相具足,与佛无异……信乐此法,专心修学,等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如来藏,即佛的智慧德相,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成正觉时,豁然大悟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佛的“自觉”简别于人天,“觉他”简别于二乘人,“觉行圆满”简别于菩萨,此最上果与“如来藏”、“智慧德相”等同。如来已成就有为无为等无量清净功果法,智慧广遍无穷际,非是二乘、菩萨所能及得,故称觉行圆满。确切地说,佛的觉行圆满功果法,就是佛不共通于余乘的智慧功德——佛陀十八不共法。

  学佛,就是佩如来之心印,开自家之宝藏,直入佛境,当下即佛。然而大多修行者都这样认为:佛最上果德高不可攀,一个薄福无智的生死凡夫,想从凡位直接修达至高无上的佛果,太不容易啊,可谓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之就不敢正视和挖掘它。努力研学探究。于是,佛十八不共法便门庭冷落,少人顾及。殊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④只不过,人迷而不觉罢了。若人能依之起行,则当下即佛也。

  这就是我探究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意图。

  二、各经对佛不共法论述

  欲修习佛陀十八不共法,首先要对其轮廓有初步的了解。

  如来功德,为何不共呢?据《地持经》卷八说:它能超胜一切,不与下同。所谓“下”,一是针对凡夫二乘人等有无的不同;二是对菩萨满不满异而说。由此二因,故称不共。诸佛具有无量无边清净功德法。从广义上论:一切功德通名不共;从狭义上讲,即佛不共法唯十八种。由于佛德无量,隐显互举。因此除了十八不共法之外,尚有百四十八不共法暂置一旁,略列与其有瓜葛的别门说。

  佛十八不共法别门之说

  1、据《地持经》卷八,谓诸佛法,随德广论,不共无量,今据一门说:百四十法是指如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112 四一切种净合116、十力、四无畏130、大悲、不忘法,三念处,三不护、断诸习、一切种智,140共百四十不共法。

  2、《十住毗婆娑论》卷十中载:菩萨如是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念佛生身已,继而念诸功德法,所谓:“又应以四十,不共法念佛,诸佛是法身,非但肉身故…….汝不应但以色身念佛,当以法观四十不共……。”(此四十法略去不举)。

  不管是“百四十种不共法”,抑或是四十不共法“,虽然名数各有不同,但都离不开十八不共法的范畴,能相互共相收摄。以“百四十不共”为例:十八不共法中“三业无失,三业随慧行”,由三十不护所摄;十八不共中无异想,三念处收;无不定心,百四十中定力收;无不知已舍,不忘法摄;慧无减、知见无减、慧了达三世,百四十中一切种智收;解脱无减,断诸习收;十八不共中欲、念、精进三无减,百四十中略而不论,百四十中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净、十力、无畏、大悲于十八不共法中隐而不彰。十八不共法,言简意赅,独到好处,便于探研。

  佛十八不共法独门之说

  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称十八不共佛法,出自于《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现依据一门来论十八。此十八不法即:一、佛身无失。二、佛口无失。三、佛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身、口、念三无失是指佛无量劫来以戒定慧、慈善修心养身,证得无量智慧辨才及第一義安稳,身、口、意三业离过纯净,没有误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是说佛定心不乱,以无分别智平等普渡众生,自行和他化功德已达炉火纯青;欲、精进无减是赞叹佛陀虽然善法福德无一不俱,却为欲度众生恒行精进,没有退转;念无减是讲佛的智慧相应圆满,没有缺减;解脱、解脱知见无减是说佛无边烦恼已断,得大解脱,知见明了,没有暗障;一切三业随智慧行是针对佛身口意三业,阐明佛先以智慧观察得失,然后再造作三业,不令有过犯;智慧知三世无碍是说佛的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世所有一切事,或有情法,无情法,都能通达无碍。

  三、不共与共的差别

  佛十八不共法真伪之辨:

  佛十八不共法,有三种说法,一是如前所说的十八种不共法;二是迦旃延尼子所说;三是有余论师所说。到底哪种为真不共法呢?佛独特妙法是建立在何种特性上?否定非真十八不共法的理由在何处?根据龙树学,龙树立破善巧的采用方法,即应成破法,就是破斥敌方的过失来成立自己的观点。他在三种说法中所判的两种“非法不共”是:

  迦旃延尼子说的十八不共法非真,这十八种法,即如来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

  否定此说非真理的理由,是因为此十八法并不是释子的说法,而是迦旃延尼子的说。释子决不会有这种说法,既然不是释子的说法,就断然不会是真不共法。唯释子三说才算不共法。况且,佛德如海,无边无垠,为什么不说别的法是不共法,况且,佛德如海,无边无垠,为什么不说别的法是不共法,却偏偏拣择如来十力、四无畏等十八法,以充作佛十八不共法呢?如果非要说十力等功德为不共法的话,那么,罗汉、辟支佛及诸菩萨亦能知是处非是处(十力中初力)了,果真这样,十八不共法反倒成为共通法,决无是事,由此可知此说非真。

  2、有余论师所说的十八不共法非真。这十八法即:一如来具一切智、所知宽广。二具无量功德。三具大悲心。四智慧自在,所知无碍。五、禅定自在。六、变化自在。七、能授又无量记别。八、所记不虚。九、言无失。十、慧无减,所知不退。十一、常持行舍心。十二、知时非时。十三、念无失。十四、无烦恼习。十五、无能如法出其过失。十六、无能见其顶者。十七、足下柔濡,众生遇者即得受乐。十八、得神通力,转众生心令易化度。

  否定此说非真的理由:是因为这十八种法并非出自三藏经典,而是声闻和诸论师等,为了要集中抄录经中赞佛功德的言语,才做成这十八种法,又深恐自己的论证不够正确,便从大乘不共法中偏面取用言无失、念无失、智慧无减,常行舍心四种凑合而成。况且,这十八种法中的“无见顶相”“足下柔濡”是佛的相好,如果把它也说为不共法,不共何其多,何止十八法?

  看来,第一种说才是真十八不共法,余处皆非。真不共之法的特征在于:但说智慧功德,不说自然果报,真假区别即在此处。

  (二)二乘和菩萨的共分十八不共法

  有了衡量十八不共的真伪标准,判别共与非共就易如反掌了。除了前两种非不共法外,尚有一种十八法,是如何显示共分?很值得一提。《大品般若波罗密经。初品》中说:“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遍知佛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当习般若波罗密。”佛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既然已成其说,被定为二乘菩萨的共分十八法,就当略析:

  所谓十力:一、即如来是处非是处。二、自业智力。三、定力。四、诸根利利钝智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智力。九、天眼智力。十、漏尽智力。

  所谓四无畏:是指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能说尽苦道无畏。

  所谓四无碍智、指义、法、辞、乐说四种无碍智。

  此十八种法,非在龙树否定的两说之列,却与十八不共法并驾齐躯,共为诸佛无上功德法,然够不上不共的资格,它是二乘与菩萨的共分十八法,主要原因是,在二乘与菩萨中,能了了通达此十八法,不乏其人。

  1、于佛十力有分者:声闻中舍利弗能够分别诸法,畅演一句,通达无碍。佛曾表示衷心赞叹。说他善通法性;阿泥卢豆在诸阿罗汉中天眼第一;并且二乘菩萨皆能知是处(初力总摄余九力),如是等等不一一举例,知二乘菩萨于佛十力有分。

  2、于佛四无畏有分者:不惟佛在大众中能做狮子吼。在佛的诸多弟子中,亦能于众中智心不怯,比如宾徒罗叵罗埵逝长老被佛僧团诸比丘一举推为能狮子吼第一:舍利弗也对自发誓云:我七日七夜,能演畅大法一义,令无穷尽,所以并非二乘人等,于佛四无所畏无分。

  3、于佛四无碍智分别通达者:佛弟子中诸阿罗汉,诸如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阿难、迦旃延等,都能够在四分别慧之中,通达无碍,知是义,是名字,是语言,是乐说。说明了于四无碍智能分别通达者非佛一人。

  可见,佛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这十八种法,三乘通用,是为共分十八法。

  四、惟佛独具不共法十八法

  佛陀十八不共…

《对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探索(戒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