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处处显示出其殊胜无比,巍巍特有之德不为声闻、辟支佛等所具备。
持戒
佛无量阿僧祇劫持戒清净,离诸烦恼染习,而二乘人等习戒不久,顶多不过六十劫,虽然已断恶源,但烦恼习气并未全弃,这差别表现在三业之中:
1、身无失不共。佛作为三界典范,持戒功德具足,身业得无所失。而二乘人,在造作身时有明显的过失。如桥梵波提吐食后,又用舌头往地面舔食;摩头盘比丘跳上他人的住宅屋顶及树上嘻戏。
2、口无失不共:佛所说教法随众机宜,辨才无碍,口业无失。而二乘人于口业有失。如舍利弗率大众回归住所时高声谈话。如此能知佛与声闻等有别。
3、念无失不共:佛因持戒功德,能意念清净,无有散乱。而二乘人有此过失。如难陀有贪习而欢喜接近女众,是为意失。
定慧
1、无异想不共:佛与声闻等于无异想有差别。佛从旷远世以来,视一切众生平等一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无怨亲想,普渡群迷;声闻等断佛法身慧命,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利,不利他人,一视同仁,普利大众更谈不上了。
2、无定心不共:佛与声闻等,对此之别是:佛于行住坐卧中,常不离甚深禅定,摄心一切善法中。若从定起,能一心不乱深入欲界定;而声闻等从定起,或入无记心,善心或退入后心,散乱无章无有定律。佛在定中能说法时,化主、化人同时在说。声闻法化人、化主不能兼说于一时;佛一切智满,心力均匀,无烦恼法,对一切法坚定不疑。声闻等对一切法处处怀有疑问,烦恼习气生起时,退法心散。
3、无不知已舍不共:佛对一切法能照知方舍,没有不了知而放弃,自行门说每一念都能悉知其粗细深浅,知后便舍;声闻等无有是力,有时错摄心,掉心时亦不会行舍心想,未平等就舍弃。从利生论,佛终究不舍有情事;而声闻等沉空滞寂,中止化城。
五分法身
1、欲、精进无减不共:佛的福德虽满,世世欲度众生,恒行精进。不知厌倦;声闻等悲智不足,少有善法,知难而退,没有恒常精进之力。如舍利弗过去世曾发大心行布施波罗密,天有欲知其道心(坚固的程度)浅深,化作婆罗门前来试探,向他讨取双目,舍利弗欲满足布施成就,忍痛挖出恭敬献上。不期乞者将目摔置地上,嫌臭踩踢、佛袖而去。舍利弗由此感慨:“大心难发啊!”就此退灭初发之心,不求增进。又如,释迦菩萨以勇猛精进之力。超越九劫,疾速成佛。弥勒菩萨却略逊一筹。所以在欲无减与精进无减中,二乘菩萨与佛有差别。
2、念无减不共:佛与声闻等。于此之间的差别在于:佛持念具足,念念中都能分别三相,无有一法徒然错过不念;声闻等因修四念处,念力虽牢却减少,念宿命最多也不过八万劫,并且于见谛道,不能念念分别。况且,佛于宿命智力随念知有力;声闻等却于此无力。由此看出,念无减不共。
3、慧无减不共:诸佛如来是具一切智智,于一切法智慧圆融无碍,声闻等虽然亦具足能达普遍法性的总相智,但缺少菩萨的道种种智,更无如来的最微妙智。
4、解脱无减不共:佛远离一切执着,智慧最上乘,无有烦恼染习,得六通及解脱,已尽诸漏而解脱无减;声闻等智慧不如佛,烦恼习气未尽解脱有减。故佛与声闻等于解脱无减不共。
5、解脱知见无减不共:佛上下根智慧成就,了知诸法念念别相生灭,解脱知见无减;声闻等不得一切智慧,上上根智慧不成就,诸法念念生灭,不知别相分别,故于解脱知见有减,因而有别。
(四)智慧
一切身、口、意业随慧行不共。此差别在于:佛每时每刻无不在利益众生。在行身口意三业时,以智慧观照,随智而转。诸天及厌恶众生,只要是一闻到佛的气息香味,便能舍弃五欲,发心修善,信力清净;声闻等无有此智为先导,作善时,三业便善。意业有时无记等,如大迦叶闻歌起舞,为身业不随慧行。阿那律师随口骂人,为口业不随慧行。舍利弗闻佛言其不净食而不复受请赴食,为意业不随慧行。
(五)三世无碍
智慧知三世无碍不共:佛与声闻等差别在于:佛是一切智人,以甚深智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中悉知无碍。除佛之外,其他人于三世中智慧皆是有碍,甚至观世音、弥勒、舍利弗等大菩萨、大贤圣,亦于三世中智慧不能尽情舒展,通达无碍,故为不共。
五、佛陀十八不共法的实践意义
(一)辨析佛智慧行的重要性
佛十八不共法中,身业无失,身业随慧行即身业;口业无失,口业随慧行即口业;余不共法统归意业范畴。龙树菩萨判定大乘说十八不共,一切皆以智慧为义,智慧为主。十八不共体唯智慧,因此,佛所有的智慧功德法,以依三业起行,以般若为导首告成。它具有指示众生种种不同解脱道的功用。为了更好加强对佛智慧行的般若概念有个整体认识,此处针对有人疑佛三业似不随慧行七个问难中,示举三例,以达到从中体会佛智慧行的必要。
1、佛入外道众中说法无人信受:佛因四缘入外道众中说法,并非人信受。一即明知外道顽愚不化,入其众中为令外道种后世因缘;二为止外道误以为佛有傲慢心而入外道众中;三为止外道疑佛无悲愍平等心而入;四为令外道弟子信乐坚固。故此并非佛身业有失,而是随慧而行。
2、佛骂弟子狂愚人,骂提婆达多狂人、死人、嗽唾人:佛骂弟子并非恶心,因有众生为恶覆而不受佛语,不懂佛之深心,为教令其分别善不善法,拔众生苦难之处,故而骂弟子愚人。是为苦切语、为方便对治,才有骂言,而非口业有失。佛骂调达狂人,是因为调过罪重当入地狱;骂其是死人,是提婆达多道貌岸然似人却不能集善法;骂其为死人,是因其贪图利养,妄图夺取教团权位。为了教化之便,佛运用种种“方便智”现苦切语,是故非是口失,而是佛口业随智慧行。
3、佛不知阿兰迦兰等先前命终,欲前往为之说法:佛先前曾依阿兰迦兰等出家,为断人疑佛妙法从其处所得,为让人知其未闻妙法而衰亡。又佛只念其是否已死。故佛非不知他人命终,而是悲智之心在起指导作用。非意业不随慧行。
从上番答辨,能够看出,佛之智慧行,其实是一种以众生为出发点的善行方便之法,是以菩萨大悲相应平等大悲,远非俗慧可比。佛之般若好比金子,方便如炼熟的金子,可做种种饰物。正象《大智度论》所言:“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这句话说是说;般若与方便。不一不异。般若侧重于法空的体证,方便侧重于救济众生的大行,以权宜之法利济群生。此智从二乘身口意三业尚且寻觅不到,何况凡夫?所以唯有佛之身口意三业能处处随智慧而行。经曰:“五度如盲,般若为眼。”若没有般若,一切修行皆成为盲目性,不是落于凡外,便堕于小乘,但也不是以为有般若,其余五度就可以不要了。必须依靠布施、持戒等众行的配合,使修行不致发生错误,才称名随智慧行。
般若也有层次之分。《大智度论》说:“般若甚深,智不足称。”佛所觉证的十八不共法真般若,不但不是凡夫外道所能智解,也不是有所得小乘和大乘学者的相似慧,对于宇宙人生真理的正确觉悟,声闻也可证得,但不能普遍证得。二乘行者得无我我所慧,解脱生死,虽称为般若,但不是真般若;菩萨虽了知无分别法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时般若还没究竟圆满,得有诸佛护持,及发心度脱一切众生的本领,于是不入涅槃,趣入佛果菩提。因此。菩萨虽能普遍证得,但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还没有圆满,不是无上,唯佛所证的智慧,如十五月夜,皎洁圆满。因此,我们不贪求凡夫的俗智俗慧,外道的邪智邪慧,二乘的遍智遍慧,唯依大乘般若进趣佛果。
般若与菩提,本非二事。鸠摩罗什说:“菩提是老般若。”诸佛菩提,非仅是智慧,是以慧为中心,融摄佛果一切功德。在修行时,觉未圆满,名为般若,到证得究竟圆满,即名无上菩提。故经常有三乘的层次差别。《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证智浅深而说有差别。有此三名,实即一般若。如年幼为孩童,读书名学生,长大成教授的道理一样。可见,佛正觉现澄的般若智慧,本来无二无别,是故“般若本无二,随机说成异。”
《心经》里有这样的一句话:“菩提萨垂,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共声闻的涅槃德、不共二乘的菩提德,都是依此无与伦比的圣智,才能圆满诸功德。所以佛智慧行相当重要,是佛甚深宝藏。如学佛不进修此门,不正是如入宝山而空回吗?如此则不难体会从佛陀身口意三业之中流出大乘般若的深刻含义了。
(二)十八不共法的实践意义
六祖慧能大师曾在《坛经》中开示说:“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身心……吾示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
凡夫与圣者,本来同样具足“有让之身”。只因凡夫愚痴,以无明为业,系缚在生死之中不得自在。而圣人因修持而得净智,解脱了生死系缚。凡圣之别,就在一心。佛的知见正是为使生死凡愚悟入佛的境界,因此,要开发佛的智慧,首先应对佛法树立根深蒂固的信念。佛法的真实意义就在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得如来果。只要对所进修甚深宝藏——佛十八不共法坚信不疑,就能达问最高佛趣。龙树菩萨说:“佛法大海,信唯能入,智唯能度。”如以凡夫之见衡量一切,认为自已没有净智,无有神通,不是圣者,如是无信,就不能如法起修更得不到般若智火的熏炼,就堵绝成道之路了。
光有信念还不够,须立大愿,经云:“如来大智尊,显说功德证。忍慧福业力,誓顾力最胜。”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音大士的十二愿。若无坚定不移的愿力,是无法成就目标的。所以要了生死、得解脱、度众生、成佛道,无一不凭籍愿力。有了真切愿望的支持、向着佛道迈进时,就不会懈怠而退,百折不挠,到达终点。
有了信愿,还要观行。大乘般若修学法则以正见为发端,推广到六度,都以般若作为导首和目的。佛十八不共法在实践过程中,即因即果,从无漏八正道的观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先由正见的生起引发正思惟,因闻慧、思慧,而修得解脱知见无减,解脱无减和慧无减,慧知三世无碍;经过正思惟后起行正语、正业和正命。因净戒精严,修得身口意三业无失,身口意三业无失,身口意三业随慧行;尔后发大勇猛正精进心,因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得欲、精进两种无减;依精进力,由净妙戒行生正定和正念。因定心无所散乱,修得无[定心、无异想、无不知已舍。不过,佛十八不共法不管是从因上修,还定果上得,皆以大乘般若般若指引,才是佛十八不共法的实践意义所在。
佛十八不共法仅是无漏八正道的真实写照,同时还总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全部内容,因此是大乘佛法修学核心。十八不共法中,佛陀设立身口意三业无失,三业随智慧行诸净戒,是为了对治烦恼,烦恼静则得清凉,防犯三业的过失。待聚足资粮,以不可动摇的决定胜解作为方便(加行),随趋而入无定心、无异想,无不知已舍三种定中,排除一切散乱、掉举等,调练悲愍心的功能,以达随心所欲地使用。有了实相的整个体认和通达,依定发慧,重修解脱知见、解脱、智慧三无减、慧知三世无碍这六道地(修道位),圆满大智大慧;观行的结果,无所得一切种智,无上(究竟),由此推之,佛十八不共法又是五位次第修学法门,可见,三乘教法之所以有异名之分,是因为观行有深和浅的差别。
(三)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意蕴
佛十八不共法,只是一种导悟媒体,目的在于适应众生对甚深义理不能信受,为了随顺众生的心境,使其接受佛法,次第引导,令得佛法功德而方便说。
黄糵祖师说:“为有贪瞋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蔫用菩提。“
诸修行人本来希望得道成果,却在中途停滞在化城,就是因为迷真执似。对于义理,厌有着空,不达法空,患见魔障,便全障了佛的知见,故此,正由于有众生种种生死妄执之相,才安立十八不共法以显真。
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尊宿语录》卷三)
一般人听到如来藏或佛的智慧功德,只记得成就佛果,而忽略了生死轮回妄本这一面。因此,不能听到佛十八不共法这一名词,就执著有这一真实的无上法。慎之,慎之!
佛之第一义谛绝不能用言说文字形容。能说出来的,都是变了质的佛法。第一义的契入在于悟。悟是一种非概念、非逻辑、超感觉、超智识的纯碎经验,是一种直觉。迷与悟之间只在一念,所谓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禅师用“如人饮水、冷暧必须自己喝上一口,才能用直觉感受到它是冷是暧,你的感觉与水的冷暧合一,不分能感与所感。也就是说,第一认不许思量与拟议。所以佛对闻道者的期望是善于义。无奈凡夫对佛所说法产生种种遍计执着,不知蓦然回首,由言悟义。不少修行者总是围绕着什么是佛法大意等问题纠缠不清,而屡遭禅师们的棒喝。
黄糵大师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常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即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边无际,不可测度。”(《古尊宿语录》卷三)
这说明人人都是佛,只因十八不共功德智慧深埋在五蕴山内,误入见闻觉知分别心见,迷不自觉。如果根尘脱离,狂心即歇、深具十八不共法之藏,即如日升于虚空,照天鉴天,十方世界更无障碍。
《菩萨戒经》云“我本已自性清净。”这表明了人的生理活动和生活活动,都是它德相妙用的体现。所以六祖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而即佛是凡夫,后念悟而即凡夫是佛。前念取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既然人的体性是佛,那么,我们穿衣吃饭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真如体性般若妙用的显露,一切视听言动,无一而非殊胜的佛行。只要深深通达这一真相,则一切如来十八不共法的功德,无不现成,不假修学,即得受用。所谓“色声浩浩地,佛法祇如是,拟议及思量,白云千万里。”
《对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探索(戒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