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處處顯示出其殊勝無比,巍巍特有之德不爲聲聞、辟支佛等所具備。
持戒
佛無量阿僧祇劫持戒清淨,離諸煩惱染習,而二乘人等習戒不久,頂多不過六十劫,雖然已斷惡源,但煩惱習氣並未全棄,這差別表現在叁業之中:
1、身無失不共。佛作爲叁界典範,持戒功德具足,身業得無所失。而二乘人,在造作身時有明顯的過失。如橋梵波提吐食後,又用舌頭往地面舔食;摩頭盤比丘跳上他人的住宅屋頂及樹上嘻戲。
2、口無失不共:佛所說教法隨衆機宜,辨才無礙,口業無失。而二乘人于口業有失。如舍利弗率大衆回歸住所時高聲談話。如此能知佛與聲聞等有別。
3、念無失不共:佛因持戒功德,能意念清淨,無有散亂。而二乘人有此過失。如難陀有貪習而歡喜接近女衆,是爲意失。
定慧
1、無異想不共:佛與聲聞等于無異想有差別。佛從曠遠世以來,視一切衆生平等一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無怨親想,普渡群迷;聲聞等斷佛法身慧命,視叁界如牢獄,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利,不利他人,一視同仁,普利大衆更談不上了。
2、無定心不共:佛與聲聞等,對此之別是:佛于行住坐臥中,常不離甚深禅定,攝心一切善法中。若從定起,能一心不亂深入欲界定;而聲聞等從定起,或入無記心,善心或退入後心,散亂無章無有定律。佛在定中能說法時,化主、化人同時在說。聲聞法化人、化主不能兼說于一時;佛一切智滿,心力均勻,無煩惱法,對一切法堅定不疑。聲聞等對一切法處處懷有疑問,煩惱習氣生起時,退法心散。
3、無不知已舍不共:佛對一切法能照知方舍,沒有不了知而放棄,自行門說每一念都能悉知其粗細深淺,知後便舍;聲聞等無有是力,有時錯攝心,掉心時亦不會行舍心想,未平等就舍棄。從利生論,佛終究不舍有情事;而聲聞等沈空滯寂,中止化城。
五分法身
1、欲、精進無減不共:佛的福德雖滿,世世欲度衆生,恒行精進。不知厭倦;聲聞等悲智不足,少有善法,知難而退,沒有恒常精進之力。如舍利弗過去世曾發大心行布施波羅密,天有欲知其道心(堅固的程度)淺深,化作婆羅門前來試探,向他討取雙目,舍利弗欲滿足布施成就,忍痛挖出恭敬獻上。不期乞者將目摔置地上,嫌臭踩踢、佛袖而去。舍利弗由此感慨:“大心難發啊!”就此退滅初發之心,不求增進。又如,釋迦菩薩以勇猛精進之力。超越九劫,疾速成佛。彌勒菩薩卻略遜一籌。所以在欲無減與精進無減中,二乘菩薩與佛有差別。
2、念無減不共:佛與聲聞等。于此之間的差別在于:佛持念具足,念念中都能分別叁相,無有一法徒然錯過不念;聲聞等因修四念處,念力雖牢卻減少,念宿命最多也不過八萬劫,並且于見谛道,不能念念分別。況且,佛于宿命智力隨念知有力;聲聞等卻于此無力。由此看出,念無減不共。
3、慧無減不共:諸佛如來是具一切智智,于一切法智慧圓融無礙,聲聞等雖然亦具足能達普遍法性的總相智,但缺少菩薩的道種種智,更無如來的最微妙智。
4、解脫無減不共:佛遠離一切執著,智慧最上乘,無有煩惱染習,得六通及解脫,已盡諸漏而解脫無減;聲聞等智慧不如佛,煩惱習氣未盡解脫有減。故佛與聲聞等于解脫無減不共。
5、解脫知見無減不共:佛上下根智慧成就,了知諸法念念別相生滅,解脫知見無減;聲聞等不得一切智慧,上上根智慧不成就,諸法念念生滅,不知別相分別,故于解脫知見有減,因而有別。
(四)智慧
一切身、口、意業隨慧行不共。此差別在于:佛每時每刻無不在利益衆生。在行身口意叁業時,以智慧觀照,隨智而轉。諸天及厭惡衆生,只要是一聞到佛的氣息香味,便能舍棄五欲,發心修善,信力清淨;聲聞等無有此智爲先導,作善時,叁業便善。意業有時無記等,如大迦葉聞歌起舞,爲身業不隨慧行。阿那律師隨口罵人,爲口業不隨慧行。舍利弗聞佛言其不淨食而不複受請赴食,爲意業不隨慧行。
(五)叁世無礙
智慧知叁世無礙不共:佛與聲聞等差別在于:佛是一切智人,以甚深智慧于過去、未來、現在叁世中悉知無礙。除佛之外,其他人于叁世中智慧皆是有礙,甚至觀世音、彌勒、舍利弗等大菩薩、大賢聖,亦于叁世中智慧不能盡情舒展,通達無礙,故爲不共。
五、佛陀十八不共法的實踐意義
(一)辨析佛智慧行的重要性
佛十八不共法中,身業無失,身業隨慧行即身業;口業無失,口業隨慧行即口業;余不共法統歸意業範疇。龍樹菩薩判定大乘說十八不共,一切皆以智慧爲義,智慧爲主。十八不共體唯智慧,因此,佛所有的智慧功德法,以依叁業起行,以般若爲導首告成。它具有指示衆生種種不同解脫道的功用。爲了更好加強對佛智慧行的般若概念有個整體認識,此處針對有人疑佛叁業似不隨慧行七個問難中,示舉叁例,以達到從中體會佛智慧行的必要。
1、佛入外道衆中說法無人信受:佛因四緣入外道衆中說法,並非人信受。一即明知外道頑愚不化,入其衆中爲令外道種後世因緣;二爲止外道誤以爲佛有傲慢心而入外道衆中;叁爲止外道疑佛無悲愍平等心而入;四爲令外道弟子信樂堅固。故此並非佛身業有失,而是隨慧而行。
2、佛罵弟子狂愚人,罵提婆達多狂人、死人、嗽唾人:佛罵弟子並非惡心,因有衆生爲惡覆而不受佛語,不懂佛之深心,爲教令其分別善不善法,拔衆生苦難之處,故而罵弟子愚人。是爲苦切語、爲方便對治,才有罵言,而非口業有失。佛罵調達狂人,是因爲調過罪重當入地獄;罵其是死人,是提婆達多道貌岸然似人卻不能集善法;罵其爲死人,是因其貪圖利養,妄圖奪取教團權位。爲了教化之便,佛運用種種“方便智”現苦切語,是故非是口失,而是佛口業隨智慧行。
3、佛不知阿蘭迦蘭等先前命終,欲前往爲之說法:佛先前曾依阿蘭迦蘭等出家,爲斷人疑佛妙法從其處所得,爲讓人知其未聞妙法而衰亡。又佛只念其是否已死。故佛非不知他人命終,而是悲智之心在起指導作用。非意業不隨慧行。
從上番答辨,能夠看出,佛之智慧行,其實是一種以衆生爲出發點的善行方便之法,是以菩薩大悲相應平等大悲,遠非俗慧可比。佛之般若好比金子,方便如煉熟的金子,可做種種飾物。正象《大智度論》所言:“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這句話說是說;般若與方便。不一不異。般若側重于法空的體證,方便側重于救濟衆生的大行,以權宜之法利濟群生。此智從二乘身口意叁業尚且尋覓不到,何況凡夫?所以唯有佛之身口意叁業能處處隨智慧而行。經曰:“五度如盲,般若爲眼。”若沒有般若,一切修行皆成爲盲目性,不是落于凡外,便墮于小乘,但也不是以爲有般若,其余五度就可以不要了。必須依靠布施、持戒等衆行的配合,使修行不致發生錯誤,才稱名隨智慧行。
般若也有層次之分。《大智度論》說:“般若甚深,智不足稱。”佛所覺證的十八不共法真般若,不但不是凡夫外道所能智解,也不是有所得小乘和大乘學者的相似慧,對于宇宙人生真理的正確覺悟,聲聞也可證得,但不能普遍證得。二乘行者得無我我所慧,解脫生死,雖稱爲般若,但不是真般若;菩薩雖了知無分別法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時般若還沒究竟圓滿,得有諸佛護持,及發心度脫一切衆生的本領,于是不入涅槃,趣入佛果菩提。因此。菩薩雖能普遍證得,但如十叁、十四的月亮,還沒有圓滿,不是無上,唯佛所證的智慧,如十五月夜,皎潔圓滿。因此,我們不貪求凡夫的俗智俗慧,外道的邪智邪慧,二乘的遍智遍慧,唯依大乘般若進趣佛果。
般若與菩提,本非二事。鸠摩羅什說:“菩提是老般若。”諸佛菩提,非僅是智慧,是以慧爲中心,融攝佛果一切功德。在修行時,覺未圓滿,名爲般若,到證得究竟圓滿,即名無上菩提。故經常有叁乘的層次差別。《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證智淺深而說有差別。有此叁名,實即一般若。如年幼爲孩童,讀書名學生,長大成教授的道理一樣。可見,佛正覺現澄的般若智慧,本來無二無別,是故“般若本無二,隨機說成異。”
《心經》裏有這樣的一句話:“菩提薩垂,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無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共聲聞的涅槃德、不共二乘的菩提德,都是依此無與倫比的聖智,才能圓滿諸功德。所以佛智慧行相當重要,是佛甚深寶藏。如學佛不進修此門,不正是如入寶山而空回嗎?如此則不難體會從佛陀身口意叁業之中流出大乘般若的深刻含義了。
(二)十八不共法的實踐意義
六祖慧能大師曾在《壇經》中開示說:“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身心……吾示勸一切人,于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
凡夫與聖者,本來同樣具足“有讓之身”。只因凡夫愚癡,以無明爲業,系縛在生死之中不得自在。而聖人因修持而得淨智,解脫了生死系縛。凡聖之別,就在一心。佛的知見正是爲使生死凡愚悟入佛的境界,因此,要開發佛的智慧,首先應對佛法樹立根深蒂固的信念。佛法的真實意義就在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得如來果。只要對所進修甚深寶藏——佛十八不共法堅信不疑,就能達問最高佛趣。龍樹菩薩說:“佛法大海,信唯能入,智唯能度。”如以凡夫之見衡量一切,認爲自已沒有淨智,無有神通,不是聖者,如是無信,就不能如法起修更得不到般若智火的熏煉,就堵絕成道之路了。
光有信念還不夠,須立大願,經雲:“如來大智尊,顯說功德證。忍慧福業力,誓顧力最勝。”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的十二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觀音大士的十二願。若無堅定不移的願力,是無法成就目標的。所以要了生死、得解脫、度衆生、成佛道,無一不憑籍願力。有了真切願望的支持、向著佛道邁進時,就不會懈怠而退,百折不撓,到達終點。
有了信願,還要觀行。大乘般若修學法則以正見爲發端,推廣到六度,都以般若作爲導首和目的。佛十八不共法在實踐過程中,即因即果,從無漏八正道的觀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先由正見的生起引發正思惟,因聞慧、思慧,而修得解脫知見無減,解脫無減和慧無減,慧知叁世無礙;經過正思惟後起行正語、正業和正命。因淨戒精嚴,修得身口意叁業無失,身口意叁業無失,身口意叁業隨慧行;爾後發大勇猛正精進心,因勤修戒定慧叁無漏學,修得欲、精進兩種無減;依精進力,由淨妙戒行生正定和正念。因定心無所散亂,修得無[定心、無異想、無不知已舍。不過,佛十八不共法不管是從因上修,還定果上得,皆以大乘般若般若指引,才是佛十八不共法的實踐意義所在。
佛十八不共法僅是無漏八正道的真實寫照,同時還總括了戒定慧叁無漏學的全部內容,因此是大乘佛法修學核心。十八不共法中,佛陀設立身口意叁業無失,叁業隨智慧行諸淨戒,是爲了對治煩惱,煩惱靜則得清涼,防犯叁業的過失。待聚足資糧,以不可動搖的決定勝解作爲方便(加行),隨趨而入無定心、無異想,無不知已舍叁種定中,排除一切散亂、掉舉等,調練悲愍心的功能,以達隨心所欲地使用。有了實相的整個體認和通達,依定發慧,重修解脫知見、解脫、智慧叁無減、慧知叁世無礙這六道地(修道位),圓滿大智大慧;觀行的結果,無所得一切種智,無上(究竟),由此推之,佛十八不共法又是五位次第修學法門,可見,叁乘教法之所以有異名之分,是因爲觀行有深和淺的差別。
(叁)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意蘊
佛十八不共法,只是一種導悟媒體,目的在于適應衆生對甚深義理不能信受,爲了隨順衆生的心境,使其接受佛法,次第引導,令得佛法功德而方便說。
黃糵祖師說:“爲有貪瞋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蔫用菩提。“
諸修行人本來希望得道成果,卻在中途停滯在化城,就是因爲迷真執似。對于義理,厭有著空,不達法空,患見魔障,便全障了佛的知見,故此,正由于有衆生種種生死妄執之相,才安立十八不共法以顯真。
祖師雲:“佛說一切法,爲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尊宿語錄》卷叁)
一般人聽到如來藏或佛的智慧功德,只記得成就佛果,而忽略了生死輪回妄本這一面。因此,不能聽到佛十八不共法這一名詞,就執著有這一真實的無上法。慎之,慎之!
佛之第一義谛絕不能用言說文字形容。能說出來的,都是變了質的佛法。第一義的契入在于悟。悟是一種非概念、非邏輯、超感覺、超智識的純碎經驗,是一種直覺。迷與悟之間只在一念,所謂一念相應,便成正覺。禅師用“如人飲水、冷暧必須自己喝上一口,才能用直覺感受到它是冷是暧,你的感覺與水的冷暧合一,不分能感與所感。也就是說,第一認不許思量與擬議。所以佛對聞道者的期望是善于義。無奈凡夫對佛所說法産生種種遍計執著,不知蓦然回首,由言悟義。不少修行者總是圍繞著什麼是佛法大意等問題糾纏不清,而屢遭禅師們的棒喝。
黃糵大師說:“諸佛與一切衆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常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迹對待,當體即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邊無際,不可測度。”(《古尊宿語錄》卷叁)
這說明人人都是佛,只因十八不共功德智慧深埋在五蘊山內,誤入見聞覺知分別心見,迷不自覺。如果根塵脫離,狂心即歇、深具十八不共法之藏,即如日升于虛空,照天鑒天,十方世界更無障礙。
《菩薩戒經》雲“我本已自性清淨。”這表明了人的生理活動和生活活動,都是它德相妙用的體現。所以六祖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而即佛是凡夫,後念悟而即凡夫是佛。前念取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既然人的體性是佛,那麼,我們穿衣吃飯行住坐臥,無一不是真如體性般若妙用的顯露,一切視聽言動,無一而非殊勝的佛行。只要深深通達這一真相,則一切如來十八不共法的功德,無不現成,不假修學,即得受用。所謂“色聲浩浩地,佛法祇如是,擬議及思量,白雲千萬裏。”
《對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探索(戒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