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探索
戒斌
閩南佛學
一、引言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首悟道禅詩,警策之意無非是:大道分明在眼前,迷時卻不知不識,心隨物轉,觸途成滯。迷時得來全不費功夫。說明道不遠人。貴在自己薦得。
修學者的目標,志在成佛。然而古往今來。許多修行者,任由痛下工夫無數,依然徘徊于佛道門外,芒鞋踏破無數雙,不知歸來在何處,盡管靠近樹林,四處梅花仍見不到春,這是什麼緣故呢?
《楞嚴經》第一卷中圓滿的答案是這樣的①:
“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業。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此二根本,一是生死,二是菩提(即成佛)。衆生如何從生死到達成佛,其過程,《勝鬘經》說:“生死者,依如來藏即佛法身,于衆生中隱覆不顯……有如來藏,說有生死。”②這裏,如來藏道出了與生死密不可分的關系。《菩提等藏經》③亦說:“一切衆生,雖在惡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德相具足,與佛無異……信樂此法,專心修學,等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爲世間施作佛事。如來藏,即佛的智慧德相,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成正覺時,豁然大悟道:“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聖人。佛的“自覺”簡別于人天,“覺他”簡別于二乘人,“覺行圓滿”簡別于菩薩,此最上果與“如來藏”、“智慧德相”等同。如來已成就有爲無爲等無量清淨功果法,智慧廣遍無窮際,非是二乘、菩薩所能及得,故稱覺行圓滿。確切地說,佛的覺行圓滿功果法,就是佛不共通于余乘的智慧功德——佛陀十八不共法。
學佛,就是佩如來之心印,開自家之寶藏,直入佛境,當下即佛。然而大多修行者都這樣認爲:佛最上果德高不可攀,一個薄福無智的生死凡夫,想從凡位直接修達至高無上的佛果,太不容易啊,可謂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之就不敢正視和挖掘它。努力研學探究。于是,佛十八不共法便門庭冷落,少人顧及。殊不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④只不過,人迷而不覺罷了。若人能依之起行,則當下即佛也。
這就是我探究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意圖。
二、各經對佛不共法論述
欲修習佛陀十八不共法,首先要對其輪廓有初步的了解。
如來功德,爲何不共呢?據《地持經》卷八說:它能超勝一切,不與下同。所謂“下”,一是針對凡夫二乘人等有無的不同;二是對菩薩滿不滿異而說。由此二因,故稱不共。諸佛具有無量無邊清淨功德法。從廣義上論:一切功德通名不共;從狹義上講,即佛不共法唯十八種。由于佛德無量,隱顯互舉。因此除了十八不共法之外,尚有百四十八不共法暫置一旁,略列與其有瓜葛的別門說。
佛十八不共法別門之說
1、據《地持經》卷八,謂諸佛法,隨德廣論,不共無量,今據一門說:百四十法是指如來叁十二相,八十隨好、112 四一切種淨合116、十力、四無畏130、大悲、不忘法,叁念處,叁不護、斷諸習、一切種智,140共百四十不共法。
2、《十住毗婆娑論》卷十中載:菩薩如是以叁十二相,八十隨好念佛生身已,繼而念諸功德法,所謂:“又應以四十,不共法念佛,諸佛是法身,非但肉身故…….汝不應但以色身念佛,當以法觀四十不共……。”(此四十法略去不舉)。
不管是“百四十種不共法”,抑或是四十不共法“,雖然名數各有不同,但都離不開十八不共法的範疇,能相互共相收攝。以“百四十不共”爲例:十八不共法中“叁業無失,叁業隨慧行”,由叁十不護所攝;十八不共中無異想,叁念處收;無不定心,百四十中定力收;無不知已舍,不忘法攝;慧無減、知見無減、慧了達叁世,百四十中一切種智收;解脫無減,斷諸習收;十八不共中欲、念、精進叁無減,百四十中略而不論,百四十中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淨、十力、無畏、大悲于十八不共法中隱而不彰。十八不共法,言簡意赅,獨到好處,便于探研。
佛十八不共法獨門之說
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稱十八不共佛法,出自于《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現依據一門來論十八。此十八不法即:一、佛身無失。二、佛口無失。叁、佛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佛身、口、念叁無失是指佛無量劫來以戒定慧、慈善修心養身,證得無量智慧辨才及第一義安穩,身、口、意叁業離過純淨,沒有誤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舍是說佛定心不亂,以無分別智平等普渡衆生,自行和他化功德已達爐火純青;欲、精進無減是贊歎佛陀雖然善法福德無一不俱,卻爲欲度衆生恒行精進,沒有退轉;念無減是講佛的智慧相應圓滿,沒有缺減;解脫、解脫知見無減是說佛無邊煩惱已斷,得大解脫,知見明了,沒有暗障;一切叁業隨智慧行是針對佛身口意叁業,闡明佛先以智慧觀察得失,然後再造作叁業,不令有過犯;智慧知叁世無礙是說佛的智慧照知過去、未來、現在世所有一切事,或有情法,無情法,都能通達無礙。
叁、不共與共的差別
佛十八不共法真僞之辨:
佛十八不共法,有叁種說法,一是如前所說的十八種不共法;二是迦旃延尼子所說;叁是有余論師所說。到底哪種爲真不共法呢?佛獨特妙法是建立在何種特性上?否定非真十八不共法的理由在何處?根據龍樹學,龍樹立破善巧的采用方法,即應成破法,就是破斥敵方的過失來成立自己的觀點。他在叁種說法中所判的兩種“非法不共”是:
迦旃延尼子說的十八不共法非真,這十八種法,即如來十力、四無畏、大悲、叁念處。
否定此說非真理的理由,是因爲此十八法並不是釋子的說法,而是迦旃延尼子的說。釋子決不會有這種說法,既然不是釋子的說法,就斷然不會是真不共法。唯釋子叁說才算不共法。況且,佛德如海,無邊無垠,爲什麼不說別的法是不共法,況且,佛德如海,無邊無垠,爲什麼不說別的法是不共法,卻偏偏揀擇如來十力、四無畏等十八法,以充作佛十八不共法呢?如果非要說十力等功德爲不共法的話,那麼,羅漢、辟支佛及諸菩薩亦能知是處非是處(十力中初力)了,果真這樣,十八不共法反倒成爲共通法,決無是事,由此可知此說非真。
2、有余論師所說的十八不共法非真。這十八法即:一如來具一切智、所知寬廣。二具無量功德。叁具大悲心。四智慧自在,所知無礙。五、禅定自在。六、變化自在。七、能授又無量記別。八、所記不虛。九、言無失。十、慧無減,所知不退。十一、常持行舍心。十二、知時非時。十叁、念無失。十四、無煩惱習。十五、無能如法出其過失。十六、無能見其頂者。十七、足下柔濡,衆生遇者即得受樂。十八、得神通力,轉衆生心令易化度。
否定此說非真的理由:是因爲這十八種法並非出自叁藏經典,而是聲聞和諸論師等,爲了要集中抄錄經中贊佛功德的言語,才做成這十八種法,又深恐自己的論證不夠正確,便從大乘不共法中偏面取用言無失、念無失、智慧無減,常行舍心四種湊合而成。況且,這十八種法中的“無見頂相”“足下柔濡”是佛的相好,如果把它也說爲不共法,不共何其多,何止十八法?
看來,第一種說才是真十八不共法,余處皆非。真不共之法的特征在于:但說智慧功德,不說自然果報,真假區別即在此處。
(二)二乘和菩薩的共分十八不共法
有了衡量十八不共的真僞標准,判別共與非共就易如反掌了。除了前兩種非不共法外,尚有一種十八法,是如何顯示共分?很值得一提。《大品般若波羅密經。初品》中說:“舍利弗,菩薩摩诃薩,欲遍知佛十力、四無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當習般若波羅密。”佛十力、四無畏、四無礙智、既然已成其說,被定爲二乘菩薩的共分十八法,就當略析:
所謂十力:一、即如來是處非是處。二、自業智力。叁、定力。四、諸根利利鈍智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智力。九、天眼智力。十、漏盡智力。
所謂四無畏:是指一切智無畏、漏盡無畏、能說盡苦道無畏。
所謂四無礙智、指義、法、辭、樂說四種無礙智。
此十八種法,非在龍樹否定的兩說之列,卻與十八不共法並駕齊軀,共爲諸佛無上功德法,然夠不上不共的資格,它是二乘與菩薩的共分十八法,主要原因是,在二乘與菩薩中,能了了通達此十八法,不乏其人。
1、于佛十力有分者:聲聞中舍利弗能夠分別諸法,暢演一句,通達無礙。佛曾表示衷心贊歎。說他善通法性;阿泥盧豆在諸阿羅漢中天眼第一;並且二乘菩薩皆能知是處(初力總攝余九力),如是等等不一一舉例,知二乘菩薩于佛十力有分。
2、于佛四無畏有分者:不惟佛在大衆中能做獅子吼。在佛的諸多弟子中,亦能于衆中智心不怯,比如賓徒羅叵羅埵逝長老被佛僧團諸比丘一舉推爲能獅子吼第一:舍利弗也對自發誓雲:我七日七夜,能演暢大法一義,令無窮盡,所以並非二乘人等,于佛四無所畏無分。
3、于佛四無礙智分別通達者:佛弟子中諸阿羅漢,諸如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阿難、迦旃延等,都能夠在四分別慧之中,通達無礙,知是義,是名字,是語言,是樂說。說明了于四無礙智能分別通達者非佛一人。
可見,佛十力、四無畏、四無礙智,這十八種法,叁乘通用,是爲共分十八法。
四、惟佛獨具不共法十八法
佛陀十八不共…
《對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探索(戒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