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法的风格和语言技巧
高铭
闽南佛学
佛教,能够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团体,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等外部条件外,就佛教内部而言,一方面与佛教的教义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能够被人们广泛认同和接受有关,另一方面与佛陀在世时的传教方式和说法风格很有关系。过去,我们对佛陀所觉悟到的真理和教义研究得很多,而对佛陀说法的形式和技巧却比较忽视。最近,本人在研究《大智度论》等经典时,发现佛陀具有非常高超的演讲艺术,他所创立的学说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並形成一个庞大的僧团,与他的说法风格和语言技巧是密不可分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挂一漏万,恳请诸方长老和大善知识批评指正。
一、四悉檀原则
佛陀是宇宙人生的彻悟者。他所觉悟到的真理是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的诸法实相。据佛教的原始经典记载,佛陀是放弃了六年苦行之后在尼连禅河(Nairanjalllla)附近的毕钵罗树(pipp—ala)下宴坐49日后,夜睹明星升空而开悟的。他成道以后的四个七日内,独自享受着解脱之乐,深知自己所发现的真理是解除众生痛苦,挽救世道人心的济世良方。为了使自己的学说利益更多的众生和服务于人类社会,便决定说法传教。但是,他的第一次说法並未获得成功。我们知道,佛陀初转*轮是在鹿野苑(从,ga—dava)度五比丘。但据巴利藏《中阿含》第56罗摩经记载,佛陀在前往鹿野苑的途中,曾碰到一个叫郁婆伽(Upaka)的邪命外道问他从何师受学而使他满面春风表情愉快。佛陀回答说,他无所师从,但已得解脱,已经漏尽,已经成道。这个邪命外道是怀疑论者,听后说了一句“可能如此”,便摇摇头从另一条路上走掉了。从经上所载的这个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还有一些人对佛陀的新创学说不能接受。于是,佛陀在以后的说法过程中便十分注意自己的说法方式和技巧。其中,四悉檀说法原则便是他常用的方法之一。
悉檀,梵语Siddhanta,意为成就。共包括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四个方面的内容。意思是说,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引导众生进入到涅槃佛道当中来。《大智度论》卷一缘起论中,对这四悉檀进行了具体解释,把它作为佛陀说法的重要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所谓世界悉檀,即因缘和合的缘起事相。是佛陀对世间法的分析和总结。佛陀说法,虽然以出世为目的和旨归,但他对世间法亦非常精通和重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世间说有,我亦说有,世间说无,我也说无,随顺世间,分别显示宣说一切”。①在他看来,“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②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对国家的治理,财富的积累和消费,社会人际关系的协调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有些观点,在今天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巴利藏《佛本生经》和《法句经》觉音(Buddha ghasa)疏中,有佛陀研究开明政府的记载。他认为一个快乐的国家必须有一个公正的政府,杜绝压榨、掠夺、虐待、迫害、苛捐杂税,酷刑峻法等现象。而一个公正廉明的政府,则必须具备十个条件。这十十条件在《十王法经》(Dasa—rajadhamma Sutta)中有明确的记载,至今还保留着。它们是:
①豪爽,慷慨,慈善。
②有高尚的道德品性。
③诚实正直。
④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准备放弃一切个人的安乐,名声乃至生命。
⑤仁慈温厚、性情和煦。
⑥习惯节约,生活简单,不耽奢华,克已端严。
⑦无瞋无恚,亦无怨毒。不生芥蒂,不念旧恶。
⑧不尚暴力。
⑨忍耐、自制,宽容、谅解。
⑩不为反逆梗阻之事。
在巴利藏长部第二十六经(Cakkav·attisihanada Sutta)和KutadantaSutta一经中,佛陀叙述了自己对财富的看法。他明确指出,贫穷是一切非义与罪恶之源。用惩罚和暴力来抑止罪恶是徒劳的,如果要从根本上芟除社会不良现象,必须改善人民的经济状况,应当为农民提供稻谷种子和农具,为商贾提供资金,对雇工给予适当工资。假如人们都有了赚钱自活的机会,就能心满意足,没有恐怖忧虑,只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佛陀关于社会人际关系的观点,可以从巴利藏《善生经》中看出来。
据经中记载,当佛陀居留在罗阅祗城(Rajagrha即王舍城)时,有一天他进城化缘,在路上碰到一个叫善生的婆罗门男子在向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向礼拜。佛陀便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他说是父亲临终时嘱咐他要奉行这个仪式的。佛即告诉他说,按照阿梨耶(Aryans)的规矩,礼拜六方有另外的含义和做法。六方分别代表六种人际关系:东方是父母,南方是师长,西方是妻儿,北方是亲友邻居,上方是宗教信徒,下方是奴隶佣工。这六种人际关系,在人们的一生中非常重要,所以要谨慎处理,努力协调,不能对立。礼拜这六方的目的,亦在于此。
现在,有一些入一谈到佛教,便认为是一种消极逃世,远离人间烟火的东西。这是完全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六祖慧能大师在其所说的《法宝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⑨是与佛陀;勺原始说教相符合的,我们今天在弘扬佛法均时候,也应该遵循世界悉檀这一原则,不能离开世间常识来谈玄说妙,弄得佛法与世间常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相违背。
所谓为人悉檀,是指佛陀在传教时为了使信徒们得利益而根据不同的对象说不同的法。如果是在家众,他就说五戒十善,如果是出家众,他就说比丘和比丘尼等法。《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猴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佛陀所教化的对象是无量无边的,有国王、刹帝利、婆罗门、外道论师,商贾、佃农、乞丐、乃至盗贼等不同身份的人。由于所教化的对象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当然也不能干篇一律。这在现代教育学上叫做“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是使教学成功有效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佛陀对这一方法的使用是得心应手的。巴利藏《杂阿含》下99卷32中载有佛陀对一位村长阐述自己对不同的众生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和传授不同教学内容的原因。
据经中记载,有一天,当佛陀经过那兰陀村(Nalanda)时,村长问他,佛陀对一切众生的利益是否都怀有慈悲心
因为他看到佛陀说法时,对某些人很充分很彻底,对另外一些人却又不那么充分彻底。佛便用一个比喻答复他说,如果一个农民拥有许多土质不同的土地,那么他应该在土质最好的地方播种。佛陀说法也是这样,对上根利器之人说法完全彻底,对钝根者流则只能讲到一般程度就可以了。因此佛陀说法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来决定说什么,并怎样来说的。我们在从事法务法事活动时,也只有在充分掌握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取得相应效果。否则便是对牛弹琴,劳而无功,至少是收效不大的,
所谓对治悉檀,即根据人们的不同错误采取不同的纠正方法。就象医生看病一样,先要摸清病人的症状,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佛陀说法也是如此。对贪心厉害的人,说不净观,对瞋心大的人,说慈愍观,对非常愚痴的人,说因缘观,对寻伺多的人,说数息观;对骄慢心重的人,说界差别观。
佛陀说法的对治原则,他在鹿野苑初转*轮度五比丘时便已开始使用了。
佛初转*轮的内容,有的人说讲的是四谛法门。其实,这是不对的。根据现存的部派佛教经律二藏来看,比较一致的记载是佛在讲四圣谛以前先讲了一番远离苦、乐二边的中道理论。其原文是这样的:
“世尊于此告五比丘:我等出家,若彼二端,不应追求。二端云何
一者情欲中,终朝享乐,粗俗凡庸,无与幸福。一者,虽曰虔诚,而实自虐,痛苦粗野,无与幸福。诸比丘众,此二极端,绝勿趋求。有中道焉,如来所阐,可致正知,可获妙悟,导人清净圆照,平等正觉,涅樊寂灭之境。诸比丘众,此乃中道,如来所教……⑤
这一历史事实,在上座部经、律二藏和大众说出世部的律藏中都有类似的记述。为早期部派佛教共同接受。可见与历史原貌是基本—致的。如果我们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这种说法也更符合逻辑。因为佛陀所度的这五个比丘,当初是随他一起在苦竹林修苦行的,后来佛陀放弃了苦行方法离他们而去,他们就感到很失望,有点瞧不起他。所以佛陀成道以后去度化他们时,应该是先批评苦行和其他外道学派的主张,然后才提出自己不苦不乐的中道学说。这是佛陀说法时对治原则的使用。
佛陀说法的最后一个原则是第一义悉檀。第一义悉檀是佛陀所觉悟的宇宙人生的实相,是远离颠倒戏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真理。这个真理如果用语言来诠释,有种种名称,如妙明真心、圆成实性、毕竟空、第一义谛、胜义谛、中道等,但无论你使用一个什么样的名称,都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出它的含义。它是超越我们的认识范围和时空观念,但又与我们息息相关,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所以,这个真理“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如果我们觉悟到了这个真理,那我们当下就会和佛一样,达到解脱自在的涅槃境界。
佛陀从他35岁成道至80岁涅粱,说法45年,采用了种种方便善巧,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觉悟第一义悉檀。可以说,在佛陀说法的四悉檀原则中,第一义悉檀是其核心和根本。第一义悉檀虽然不可言说,但又不离一切言说。其他三悉檀都是围绕第一义悉檀来说的。第一义悉檀是鉴别佛法与非佛法…
《佛陀说法的风格和语言技巧(高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