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试金石。因此,我们在弘扬佛陀正法时,也是不能离开第一义悉檀的,离开了第一义悉檩,就是非佛法了。
二、以身作则,观机逗教
佛陀最初创立自己的沙门僧团时,过的是游方乞食的生活。因此他有机会与当时其他的沙门婆罗门、帝王、大臣、士兵、商贾、艺人等各行各业的人接触。他向他们乞食,作私人谈话或公开演讲,把自己的主张向外传播。这种生活方式,必然会使佛陀经常碰到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每当这种契机出现时,佛总是不失时机地弘扬自己的主张,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他的真理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为广大人类接受。并从而形成了佛陀说法的第三个特点——以身作则,观机逗教。
比如,在巴利律藏I301ff中,曾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佛陀带着他的随从弟子阿难(Ananda)在僧团驻地周围漫步时,见一病僧因患痢疾卧于粪秽中无人照顾。佛便上前去问他:“比丘,你得了什么病啊?”
病僧回答说:“弟子肠胃不适,得了痢疾病,世尊。”
“有侍者吗?”
“没有,世尊。”
“为什么其他比丘众不照顾你?”
“长老,因为我没有照顾过他们,所以他们不来照顾我。”
佛陀闻此,便对阿难说:“阿难,你去取水来,我们一起给他洗一洗怎么样?”
“可以。”阿难回答说。
于是阿难从别处提了水来,佛陀亲自倒水,阿难给病僧洗濯全身,并将他抬到床上,让他休息。事后,佛陀还召集了全体僧人开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去照顾老弱病僧。众僧回答说:“他从来不照顾我们,所以我们不想去照顾他。”佛陀便告诫他们说:“你们这些出家的比丘众,都远离了父母,割亲舍爱,如果不互相照顾,以后有谁来照成你们?诸比丘众,如果你们愿意侍候我,我应该看护患病之人。”
佛陀就是这样随时随地都在教化他的弟子的。
在《佛本行经》中,有佛陀随机教化一老妇的有趣故事。
故事说,过去有一个年老的妇女,丈夫早死,家里唯有一个儿子,可是天不同情老人,没有几天的病苦,他的儿子竞舍弃老人而早天了。这使老妇痛苦欲绝,决心与儿子一起死了算,因此天天坐在儿子的冢间哭泣,不吃也不喝,直到第四天,佛陀知道了这件事,便带了五百个比丘去度化她。老妇人远远地看到佛陀光临,急忙跪向前去,一边哭泣一边顶礼佛陀。这时,佛陀便慈悲地问她:“你年纪这么大了,不住在家里,一个人在冢间干什么
”老妇人回答说:“佛陀,我家里没有什么人了,仅有的一个儿子也死了。我爱儿心切,所以想同爱儿死在一起。不然,我就希望我的儿子活过来。”
“人已经死了,你还希望他活过来
那我替你想想办法吧。”
“那太谢谢啦,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
“那你先去找吉祥火来吧。”如果你希望儿子复活,我有一个办法,只要你找来吉祥火,我就能让你的儿子复活。”佛陀很有把握地对老妇人说。
什么是吉祥火呢
吉祥火就是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里所生的火。老妇人兴冲冲地挨家挨户去找了一整天,最后还是空手而归。佛陀见机缘已到,便对她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生老病死,无论是谁也免不了的。你看,哪一家没有死过人
”
迷痴的老妇听了佛陀的开示以后,立即彻悟了世间无常和生死痛苦的道理。她就象从梦中醒来一般,要求出家,后来她证得了初果须陀恒。
通过上述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佛陀说法,是非常擅于利用当时的具体情况的。他传教的方式是不拘—格的。
三、回答问难的善巧
佛经的结构组织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进行。佛陀说法总是尽量使自己的谈话适应所欲说服的对象。他心里非常清楚,除了让别人从其自身的经验和观察中相信他发现的真理外,他没有任何行政措施和权力。因此,在公开辩论的场合中,他从不当而驳斥他人的观点和修行方;法。他在谈话开始时,总是十分谦虚礼貌地采用对方的观点,然后利用问答来修证它,直至得出的结论与自己要说的完全一致。整个谈话过程都好象是被软化者自己在探索,而不是佛陀把真理强行灌输给他人。在别人提出问难时,这种方法使用得更多更明显。
根据《四阿含》、《大智度论》、《大毗婆沙论》等经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佛陀在说法时对于他人的问难,往往采用四种方式来回答。这四种方式是:①定答,②分别答,⑧反问答,④置答。这四种答,在不同的场合,佛陀根据他人所提问题的性质,分别采用。因此,使他回答他人的责难时,显得灵活自如,非常方便善巧。
比如,一比丘向佛说:“色、受、想、行、识是不变异的吗
”
佛回答说:“没有色、受、想,行、识常不变异。”
这就是定答。即对他人提出的问难直截了当地提出全面肯定或否定的答复。
所谓分别答,如—梵志(Brabinac—arin)问佛:“人作身、口、意业,受何果报
”
佛回答说:“若作苦业,即受苦报,若作乐业,即受乐报,若作不苦不乐业,即受不苦不乐报。”
分别答是指佛陀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分别抉择,对其全体或部分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在逻辑学上属于多重选项择判断的范畴,是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之一。因此,在同一问题中,如果采用分别答,则答案是既可肯定又可否定的,因为答案不止一个。
所谓反回答,是指当别人指出问难时,佛并不直接回答,而是针对他的提问反问过去,让他自己去省悟。佛在度化舍利弗的舅舅长爪梵志时,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
《舍利弗本末经》中说,舍利弗的舅舅是南天竺国的大论师。他为了读尽法时的十八种大经,便发誓不剪指甲,结果指甲留到很长。别人便送他一个外号叫“长爪梵志”。他学会十八种经书以后,便非常傲慢自负,象大力狂象一样,到处与人辩论。没有人能够与他匹敌。后来,他回到家乡摩伽陀国(Maoadha)的王舍城,听说自己的外甥舍利跟着佛陀出了家便很不服气地跑到佛陀的住所,只见舍利弗刚刚受戒半月,正站在佛的旁边扑扇子,于是气不打一处来,决定和佛辩论。与佛行了见面礼以后,便在佛的对面坐下来,对佛说道:“瞿昙(佛的五姓之一),我一切法不受!
佛便反问他:“长爪,一切法不受这个观点你接受不接受?”
长爪梵志听后,自知落入二难推理之中,无论如何回答都是输定了,当即如好马见了鞭影,弃捐贡高,惭愧低头,在坐处就得以远离尘垢,后来出家作沙门得大力阿罗汉。
最后一种答法,是问而不答,即所谓置答。指佛陀对十四无记等问题采取沉默不答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问难。尽量避免自己转入到毫无意义的争辩之中去。比如,有一个游方的婆蹉种问佛:“可敬的乔答摩,神我是有的吗?”
佛缄口不答。
“那么,可敬的乔答摩,神我是没有的吗
”
佛还是缄口不答。⑥
这种以沉默代替语言的方式,恰恰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为凡是牵涉到宇宙人生的本质问题,都是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只能由智者自己去体悟。
四、形象化比喻和庄严语
佛陀说法的风格在语言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比喻的使用和庄严。
前面说过,佛陀所觉悟到的诸法实相是难思难解、甚深微妙的。为了把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思想体系表达出来,并让接受这种思想的人在接受以后又不产生执著,所以佛陀在说法时经常用形象化的比喻来阐述自己的主张。
如《楞严经》卷二显见不灭一节中,佛陀为了让持断见论的波斯匿王接受不生灭性思想,便指着恒河水问他: “你是几岁时看到恒河水的
”
波斯匿王回答说:“三岁那年。”
佛又问他:“你三岁时所见的恒河水和你以后所见的恒河水乃至今天所见的恒河水,有什么区别没有
”
波斯匿王回答说:“没有什么区别。”
佛便告诉他,就象恒河水一样,我们的妙明真心从古至今是不会断灭和变化的。波斯匿王便由此悟入了如来藏甚深智慧大海。
就象佛陀经常使用恒河水这一比喻一样,在《大智度论》中,佛陀经常用如下十个比喻来阐述自己的真空幻有思想:
①如幻。
②如焰。
③如水中月。
④如虚空。
⑤如响。
⑦如犍达婆城。
⑦如梦。
⑧如影。
⑨如镜中相。
⑩如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带比喻的寓言故事,也是佛陀在说法时经常引用的。如《妙法莲花经》里的化城喻、药草喻、大白牛车喻、火宅喻等都是比喻故事运用得非常成功的例子。
关于佛陀说法的庄严语, 《瑜伽师地》本地分卷十五中对此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弥勒菩萨认为,佛陀说法时使用的语地具有五德九相,显得庄严得体。是我们每一个佛教徒在与人辩论或进行日常交际时必须遵守的典范。
这五德是:
①不鄙陋,即远离边国俚俗语,使用官方规范化语言。
②轻易,即使用听众容易理解的通俗化语言。
③雄朗,即依义建立言词,所用的语言能够充分表达出自己要说的意思。
④相应,即语言前后一致,法义前后相符。
⑤义善,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健康,能引发好的结果,纠正众生的颠倒妄见。
具足上述五德的语言必有九种相:
①不杂乱,说话围绕一个中心,不舍离论点论事。
②不粗犷,说话时态度温和,语气婉转,没有急躁、愤怒的现象和表情。
③辩了: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义理都清楚明白。
④限量:言辞不是太多或太少,在限定的时间内刚好说完。或在限定的偈颂内,刚好表达出自己要说的意思。
⑤与义相应;语言与义理一致。
⑥时:说话的前后次序不颠倒,层次清楚。
⑦决定:
⑧显了:混不结巴。
立场观点,始终如一。
吐词清楚,声音响亮,不含
⑨相续:语气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如果我们在弘法时语言和态度都达到了上进要求,我相信没有不成功的。
总之,释迦牟尼佛作为一个伟大导师,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演讲家。他的许多说法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很好地去继承和发展。
《佛陀说法的风格和语言技巧(高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