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試金石。因此,我們在弘揚佛陀正法時,也是不能離開第一義悉檀的,離開了第一義悉檩,就是非佛法了。
二、以身作則,觀機逗教
佛陀最初創立自己的沙門僧團時,過的是遊方乞食的生活。因此他有機會與當時其他的沙門婆羅門、帝王、大臣、士兵、商賈、藝人等各行各業的人接觸。他向他們乞食,作私人談話或公開演講,把自己的主張向外傳播。這種生活方式,必然會使佛陀經常碰到一些有教育意義的人物和事件。每當這種契機出現時,佛總是不失時機地弘揚自己的主張,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使他的真理入到社會各個階層,爲廣大人類接受。並從而形成了佛陀說法的第叁個特點——以身作則,觀機逗教。
比如,在巴利律藏I301ff中,曾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佛陀帶著他的隨從弟子阿難(Ananda)在僧團駐地周圍漫步時,見一病僧因患痢疾臥于糞穢中無人照顧。佛便上前去問他:“比丘,你得了什麼病啊?”
病僧回答說:“弟子腸胃不適,得了痢疾病,世尊。”
“有侍者嗎?”
“沒有,世尊。”
“爲什麼其他比丘衆不照顧你?”
“長老,因爲我沒有照顧過他們,所以他們不來照顧我。”
佛陀聞此,便對阿難說:“阿難,你去取水來,我們一起給他洗一洗怎麼樣?”
“可以。”阿難回答說。
于是阿難從別處提了水來,佛陀親自倒水,阿難給病僧洗濯全身,並將他擡到床上,讓他休息。事後,佛陀還召集了全體僧人開會,問他們爲什麼不去照顧老弱病僧。衆僧回答說:“他從來不照顧我們,所以我們不想去照顧他。”佛陀便告誡他們說:“你們這些出家的比丘衆,都遠離了父母,割親舍愛,如果不互相照顧,以後有誰來照成你們?諸比丘衆,如果你們願意侍候我,我應該看護患病之人。”
佛陀就是這樣隨時隨地都在教化他的弟子的。
在《佛本行經》中,有佛陀隨機教化一老婦的有趣故事。
故事說,過去有一個年老的婦女,丈夫早死,家裏唯有一個兒子,可是天不同情老人,沒有幾天的病苦,他的兒子競舍棄老人而早天了。這使老婦痛苦欲絕,決心與兒子一起死了算,因此天天坐在兒子的冢間哭泣,不吃也不喝,直到第四天,佛陀知道了這件事,便帶了五百個比丘去度化她。老婦人遠遠地看到佛陀光臨,急忙跪向前去,一邊哭泣一邊頂禮佛陀。這時,佛陀便慈悲地問她:“你年紀這麼大了,不住在家裏,一個人在冢間幹什麼
”老婦人回答說:“佛陀,我家裏沒有什麼人了,僅有的一個兒子也死了。我愛兒心切,所以想同愛兒死在一起。不然,我就希望我的兒子活過來。”
“人已經死了,你還希望他活過來
那我替你想想辦法吧。”
“那太謝謝啦,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
“那你先去找吉祥火來吧。”如果你希望兒子複活,我有一個辦法,只要你找來吉祥火,我就能讓你的兒子複活。”佛陀很有把握地對老婦人說。
什麼是吉祥火呢
吉祥火就是從來沒有死過人的家裏所生的火。老婦人興沖沖地挨家挨戶去找了一整天,最後還是空手而歸。佛陀見機緣已到,便對她說:“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生老病死,無論是誰也免不了的。你看,哪一家沒有死過人
”
迷癡的老婦聽了佛陀的開示以後,立即徹悟了世間無常和生死痛苦的道理。她就象從夢中醒來一般,要求出家,後來她證得了初果須陀恒。
通過上述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佛陀說法,是非常擅于利用當時的具體情況的。他傳教的方式是不拘—格的。
叁、回答問難的善巧
佛經的結構組織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采用問答的方式來進行。佛陀說法總是盡量使自己的談話適應所欲說服的對象。他心裏非常清楚,除了讓別人從其自身的經驗和觀察中相信他發現的真理外,他沒有任何行政措施和權力。因此,在公開辯論的場合中,他從不當而駁斥他人的觀點和修行方;法。他在談話開始時,總是十分謙虛禮貌地采用對方的觀點,然後利用問答來修證它,直至得出的結論與自己要說的完全一致。整個談話過程都好象是被軟化者自己在探索,而不是佛陀把真理強行灌輸給他人。在別人提出問難時,這種方法使用得更多更明顯。
根據《四阿含》、《大智度論》、《大毗婆沙論》等經論,我們可以了解到,佛陀在說法時對于他人的問難,往往采用四種方式來回答。這四種方式是:①定答,②分別答,⑧反問答,④置答。這四種答,在不同的場合,佛陀根據他人所提問題的性質,分別采用。因此,使他回答他人的責難時,顯得靈活自如,非常方便善巧。
比如,一比丘向佛說:“色、受、想、行、識是不變異的嗎
”
佛回答說:“沒有色、受、想,行、識常不變異。”
這就是定答。即對他人提出的問難直截了當地提出全面肯定或否定的答複。
所謂分別答,如—梵志(Brabinac—arin)問佛:“人作身、口、意業,受何果報
”
佛回答說:“若作苦業,即受苦報,若作樂業,即受樂報,若作不苦不樂業,即受不苦不樂報。”
分別答是指佛陀對他人提出的問題進行分別抉擇,對其全體或部分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在邏輯學上屬于多重選項擇判斷的範疇,是比較複雜的邏輯推理過程之一。因此,在同一問題中,如果采用分別答,則答案是既可肯定又可否定的,因爲答案不止一個。
所謂反回答,是指當別人指出問難時,佛並不直接回答,而是針對他的提問反問過去,讓他自己去省悟。佛在度化舍利弗的舅舅長爪梵志時,就是采用了這種方法。
《舍利弗本末經》中說,舍利弗的舅舅是南天竺國的大論師。他爲了讀盡法時的十八種大經,便發誓不剪指甲,結果指甲留到很長。別人便送他一個外號叫“長爪梵志”。他學會十八種經書以後,便非常傲慢自負,象大力狂象一樣,到處與人辯論。沒有人能夠與他匹敵。後來,他回到家鄉摩伽陀國(Maoadha)的王舍城,聽說自己的外甥舍利跟著佛陀出了家便很不服氣地跑到佛陀的住所,只見舍利弗剛剛受戒半月,正站在佛的旁邊撲扇子,于是氣不打一處來,決定和佛辯論。與佛行了見面禮以後,便在佛的對面坐下來,對佛說道:“瞿昙(佛的五姓之一),我一切法不受!
佛便反問他:“長爪,一切法不受這個觀點你接受不接受?”
長爪梵志聽後,自知落入二難推理之中,無論如何回答都是輸定了,當即如好馬見了鞭影,棄捐貢高,慚愧低頭,在坐處就得以遠離塵垢,後來出家作沙門得大力阿羅漢。
最後一種答法,是問而不答,即所謂置答。指佛陀對十四無記等問題采取沈默不答的態度來對待他人的問難。盡量避免自己轉入到毫無意義的爭辯之中去。比如,有一個遊方的婆蹉種問佛:“可敬的喬答摩,神我是有的嗎?”
佛緘口不答。
“那麼,可敬的喬答摩,神我是沒有的嗎
”
佛還是緘口不答。⑥
這種以沈默代替語言的方式,恰恰起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因爲凡是牽涉到宇宙人生的本質問題,都是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只能由智者自己去體悟。
四、形象化比喻和莊嚴語
佛陀說法的風格在語言上表現得最爲突出的是比喻的使用和莊嚴。
前面說過,佛陀所覺悟到的諸法實相是難思難解、甚深微妙的。爲了把這種常人難以理解的思想體系表達出來,並讓接受這種思想的人在接受以後又不産生執著,所以佛陀在說法時經常用形象化的比喻來闡述自己的主張。
如《楞嚴經》卷二顯見不滅一節中,佛陀爲了讓持斷見論的波斯匿王接受不生滅性思想,便指著恒河水問他: “你是幾歲時看到恒河水的
”
波斯匿王回答說:“叁歲那年。”
佛又問他:“你叁歲時所見的恒河水和你以後所見的恒河水乃至今天所見的恒河水,有什麼區別沒有
”
波斯匿王回答說:“沒有什麼區別。”
佛便告訴他,就象恒河水一樣,我們的妙明真心從古至今是不會斷滅和變化的。波斯匿王便由此悟入了如來藏甚深智慧大海。
就象佛陀經常使用恒河水這一比喻一樣,在《大智度論》中,佛陀經常用如下十個比喻來闡述自己的真空幻有思想:
①如幻。
②如焰。
③如水中月。
④如虛空。
⑤如響。
⑦如犍達婆城。
⑦如夢。
⑧如影。
⑨如鏡中相。
⑩如化。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帶比喻的寓言故事,也是佛陀在說法時經常引用的。如《妙法蓮花經》裏的化城喻、藥草喻、大白牛車喻、火宅喻等都是比喻故事運用得非常成功的例子。
關于佛陀說法的莊嚴語, 《瑜伽師地》本地分卷十五中對此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彌勒菩薩認爲,佛陀說法時使用的語地具有五德九相,顯得莊嚴得體。是我們每一個佛教徒在與人辯論或進行日常交際時必須遵守的典範。
這五德是:
①不鄙陋,即遠離邊國俚俗語,使用官方規範化語言。
②輕易,即使用聽衆容易理解的通俗化語言。
③雄朗,即依義建立言詞,所用的語言能夠充分表達出自己要說的意思。
④相應,即語言前後一致,法義前後相符。
⑤義善,指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健康,能引發好的結果,糾正衆生的顛倒妄見。
具足上述五德的語言必有九種相:
①不雜亂,說話圍繞一個中心,不舍離論點論事。
②不粗犷,說話時態度溫和,語氣婉轉,沒有急躁、憤怒的現象和表情。
③辯了:語言和語言所表達的義理都清楚明白。
④限量:言辭不是太多或太少,在限定的時間內剛好說完。或在限定的偈頌內,剛好表達出自己要說的意思。
⑤與義相應;語言與義理一致。
⑥時:說話的前後次序不顛倒,層次清楚。
⑦決定:
⑧顯了:混不結巴。
立場觀點,始終如一。
吐詞清楚,聲音響亮,不含
⑨相續:語氣前後連貫,一氣呵成。
如果我們在弘法時語言和態度都達到了上進要求,我相信沒有不成功的。
總之,釋迦牟尼佛作爲一個偉大導師,不僅是一個傑出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演講家。他的許多說法原則和方法,在今天仍有指導意義,值得我們很好地去繼承和發展。
《佛陀說法的風格和語言技巧(高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