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根本思想与接引方法
悟源
闽南佛学
前 言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主要的一个宗派。也是一个独具异彩、极富智慧与活力的宗派。而宗门一事,追朔其源,始自释迦牟尼佛六年雪山苦行后,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为宗门见性明心之首创,继则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I-会心破颜微笑,为宗门传佛心印之正规。再则达磨西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灯,灯灯相传,传至六祖慧能时,禅宗作为一宗的体系已基本完成。禅宗是以般若思想为中心,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它不但不要教下的那些繁琐的注解,而且基本上不要任何佛教经典作为依据。它依据的是自已的本心。因而说宗门既没有义学敦理的复杂,也没有律学细行的戒条,更没有密宗那众多的仪轨,在思想及行动上极其自由洒脱。正因为禅宗弘扬的是不立文字的禅法,能和民众接近,从产生以来,影响了社会所有阶层,禅宗所创建丛林多,有“天下丛林半属禅”之说。此宗直到近代以来还传承不绝。在国际上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并对这些国家的佛教文化也有深远影响,汉地佛教所有宗派,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看,都没有能超过它的。禅宗几乎成了汉地佛教文化的代名词,它在中国佛教史占有重要的一页,谁都不能否认。禅宗有“五家—七派”,门庭施设繁多,禅德辈出,但从禅宗语录中探其根本思想与接引门人的方法原则,大体是相同的。
一、禅宗的根本思想
禅宗有许多派别。如五祖弘忍门下主要有神秀弘扬的“渐修”之北宗,慧能弘扬的“顿悟”之南宗,但不久北宗衰落。
从此,中国禅宗即以南宗法系为代表。慧能门下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最为杰出,为南宗嫡系二大家。而南岳系下出沩仰、临济。青原系下出曹洞、云门、法眼,合为五家。又临济下传至第六代石霜楚圆门下分别开创了黄龙;杨岐二派,这样就形成为“五家七派”,他们虽有五家七派之分,却不是宗旨或教义有差异,唯以家风而有差别。其根本思想是相同的,都是以即心即佛,明心见性为根本观点,力唱“平常心是道”,以下略谈禅宗的思想风范。
1、即心即佛 直下承担
“即心即佛”是诸大禅师一贯的主张。《坛经》中六祖说: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刁;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又黄蘖希运禅师说: “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樊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见《传心法 要》)诸佛与祖师赞叹“即心即佛”的语句甚多,无非是要我们识心达本,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从理体上讲,我们的心与佛平等无二,当体清净心就是佛,若离开心去觅佛,恰如头上安头,骑驴觅驴,多此一举。
而“即心即佛”,不是光靠嘴巴说就算,必须要亲身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亲证实相。首先,就要相信自己本是清净本源佛,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被无明所覆,未得显现。又清净佛性,它是没有体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方所,无在而无不在。因此,宗门下的禅师强调直下承当的重要性。宗门下与教下的“信”不大相同。禅宗是直指人心,要人们相信“即心即佛”,而且不许有丝毫怀疑,直下承当便是。如招提慧朗禅师,在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参学时问道: “如何是佛
”头曰: “汝无佛性。”师曰: “蠢动含灵又怎么生
”头曰: “蠢动含灵,却有佛性。”师曰; “慧朗为什么却无
”头曰: “为汝不肯承当。”师于言下大悟。”(。见《五灯会元》卷五)又临济义玄曰; “是你目前用处与祖佛不别,只么不信,便向外求,莫错!向外求法,求亦不得”, “你欲识得佛祖么
只你面前听法的是。”(见《古尊宿语录》卷四)。我们如果直觉地了解本性,当下能够肯定自我,人们就会体会到禅味。
然而,直指人心,在汉地首倡于菩提达磨,弘演于禅宗诸祖师。宗师们的指示学人,就是直指人心,,单刀直入,不落任何阶梯,即能直接地把你引到悟的方面去,悟此心即是佛,虽万劫轮回,天真佛从没受到损益。宗门下这种自作主人,自己承担,顶天立地的伟大英雄气概,该是何等的胸襟,正是世尊:“唯我独尊”思想的真实写照。
2、本自现成 不假修证
明心见性乃是古今参禅人所要达到的目的,,”见性成佛的“见性”,到底是,见什么性
所谓见性,即开发自性,见到自己从没见过的本元人,觉悟到本来具足的佛性。至于佛性如何可以见呢
就是远离…—叨有无的对待,超越时空,觉破无始以来的迷妄,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廓然,没有一切尘垢习染。虽然禅师彻悟自性,而心的自性,本来具足,所以,禅师都说自性本自现成,不假修证。这种说法确是有道理。为什么
因为众生的心,本无所住。凡夫迷时内执根身为实我,外执幻境:为我所,缘境生心不知境性是空,便在境上生心住心,于一切事上作种种;见解,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以至落于生死苦海,头出头没,马腹驴胎,色身换了”一个又一个,一直换到今天,而儿每换一·个色身的时候,再加上一点痕迹,就这样把自己的本来面目,密封包装起来,盖得牢牢的。但是,本来面目虽被遮盖住、仍然没有夕:少一毫。众生就如同《法华经》中系珠喻说的那位穷小子,自身中藏有如意宝珠而不知,四处流浪,穷困潦倒,待人指出方知家珍。而如意珠无论你发现不发现,都是那么圆,那么亮,那么珍贵。故佛为大觉,众生为不觉,诸佛与众生,只隔一点狂想,有心成众生,离心成诸佛。
又超佛越祖之“禅”,是第一义谛,第一义既不可说又不需修,因为第一义就是本来的,本来的就是原底的,原底的就.不是修而来,如果是有所修有所证,不知落到第丁L义去了。这里举出几,个例子;文益禅师参罗汉琛,多不契。琛曰: “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文益大悟。 (见《五灯会元》卷十)。这里一切现成,所 指的是佛性。佛性无论贵贱,贫富老少,谁都没缺少一点。又僧问马祖云: “如何是修道
”师云: “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天。”(见《马祖语录》)。黄蘖希运禅师说: “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求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见《传心法要》)
以上说明,凡是心外有法者,都是外尘邪执,天真佛是不假修证。有修有证是有所造作,是有为的生灭法,即是生灭有漏的。即使修成,也会毁灭,因而说有修有证是错误的。何况禅师的悟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不是任何事物,任何事物也都不出它的范围。它能涵盖了一切,同时也泯绝了一切,释迦牟尼佛和迦叶尊者之间有一个东西,在任何一部经典里是找不到的,那就是默契、会心。禅的究竟真理在于保持无心无念的状态,不得有一丝儿意识的活动,此种究竟的真理绝对不可以加以干扰。因此,神秀的“时时勤拂试,不使惹尘埃”之所以被五祖弘忍认为没有见性,还是门外汉,就是执著于某种理想的“菩提树、明镜台”,把佛性当作实在的东西去追求。
这里值得一提的, “不假修证”不是什么也不做的意思,而是:三轮体空地修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在理上讲佛与众生无差别,在事上佛还是佛,众生还是众生,佛是不生不灭,而众生;若不息却妄念,必遭生死轮回。 “圣人应物,出于无心。所以,虽应物而无所滞著,无所滞著则其应物,虽似有为,实是无为。”(见《弘明集》卷五)。参禅人要明心见性,那必须没有心时,才能见自本性,没有妄念可除,没有心可明,没有性可见,能对万事万物有不了了之的境,才是真正扫除妄念:,真正的明心见性。
3、道在日常 不住凡圣
禅宗在衣、食、住、行,一切日常生活中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规范。由于提倡“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大大突破了佛教传统篱笆,深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组织制度和劳作自养制度。至于已悟道的诸禅师虽自迷而悟,从凡入圣,但其生活起居无异于平常人,如六祖惠能舂米,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宗无论师生都参加各式各样的劳动工作,一方面在操什:中师徒间随时发问解答,借题发挥。另一方面能显示平等作风,平平等等之心,众生无有差别。体现道是人人可悟可证,很平常的。《金刚经》中: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己,还至本处,饮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可见世尊的生活,也是很平常的,佛陀不是脚踏莲花,不用吃饭,却还是要托钵,如果托不到,仍旧要挨饿。
这“平常心是道”,历来诸师都是如此主张和实践的。所以有人问赵州: “云何是大道”,州云: “平常心是道”又问: “我不是问这个道,我问的是大道”,州云: “大道通长安。”(见《古尊宿语录》卷十四)。临济云: “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事,着衣吃饭屙屎送尿,闲来即卧,愚人笑我,智者知处”又曰: “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见《古尊宿语录》卷四),从宗师们的思想中,即知禅家并非抛弃世缘,只是随缘不变,不为世法所染。故禅家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悟同末悟”之说。无门和尚作一首偈; “春有白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花开了就知春暖大地,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那么的平常!
再说开悟的禅师,既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妙道,又不住凡圣。为什么
因开悟后才知道自己过去是瞎子,现在眼睛打开了,看见大地众生在苦海里作瞎子,故发大心救度他们。 “黄蘖希运禅师,游天台,逢一僧,与言笑,如旧相识,…
《禅宗的根本思想与接引方法(悟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