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
3、莫念内外者。众生多著内法——身.外法名五欲,内外法不定、性空故不应著;观左右为散心行道,故不应著;身相色相乃五众和合故,假名为身。若说别有更是有法身。则坏身相。若著无身法、亦坏身相。离是一是异
则是中道法,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若说一切法皆入般若中,人皆畏苦
故求解脱。是故佛于般若分前、中说三解脱门。离众生相,法相行般若波罗蜜是为远离二边,行中道法。
《大智度论》卷九十七提要
《释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中
萨陀波仑菩萨闻空中声音,东行不久,心中如是想:我去何处
行多少路程
向谁听闻般若波罗蜜
此时,空中有佛言:善哉!善男子!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求般若波罗蜜亦象你今天这样。你当精进不懈,由此去东行五百由旬,有座城名众香城。此城有七重,皆以七宝庄严饰之。其美妙如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样。如果有人行般若皮罗蜜,是因缘故,即得前往众香城,听昙无竭菩萨说无上甚深般若波罗蜜法。
众香城有一座高台,昙无竭菩萨宫舍就在其上。宫舍纵广一由旬,有常喜、离忧、华饰、香饰等四个娱乐园。在每一园中,各有贤、安稳、阿坶跋致等八种功德池。昙无竭菩萨与六万八干菩萨、彩女及男女,但入常喜等园和贤等八功德池中,五欲具足,共相娱乐。娱乐己,昙无竭菩萨登大法座,于日间说般若波罗蜜法,从不间断。大法会中,诸天、世人一处聚集.其中有听闻、受持、读诵、书写、正观、演说者。以是因缘故,皆不堕恶道,不退转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到昙无竭菩萨处,当闻般若波罗蜜。如何才能见到昙无竭菩萨呢
又怎样才能听闻到般若波罗蜜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伤,唯念何时得到良师,拔出毒箭,医治病苦。如是一念,更无别想。萨陀波仑菩萨闻是般若波罗蜜,断诸有心。
此时,萨陀波仑菩萨于住所内,念昙无竭菩萨,一切法中得无碍知见,即得诸法性观三昧、法性不可得三昧、师子吼三昧、解除一切着三昧、见诸佛三味等无量三昧。并于住是三昧中,见十方无量阿僧爁诸佛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由上可知:
l、菩萨念增益般若波罗蜜,得阿鞞跋致已,成就佛事。般若波罗蜜空无定实,但假名。
2、空中现佛或诸佛、大菩萨遗化所作,非真佛,现像耳。七日七夜一心念佛,功德成就,得见佛身。佛所以不即刻度之,因其与昙无竭菩萨有世世因缘。
3、萨陀波仑菩萨初发,先罪厚重,福德未集,故佛安慰其心,让其莫懈怠,莫退心。一切求般若波罗蜜者,需先行苦勤,后受果时时得乐。当思诸佛功德果报,精进自勉。
所谓得诸三昧之德相如下说:
诸法性不可三昧:初得三昧,所谓空、无生、无灭。今得是三昧,得不著是性,不谓得其决定相。
诸法无明三昧:诸法于凡夫心中以无明因缘故,邪曲不正,所谓常乐我净。得是三昧故,常乐我净颠倒相应无明破,但观一切法无常、无乐、无空、无我。
诸法不坏自在三昧:得之观一切法如、法性、实际。无为相故,名不坏。
语言文字句庄严三昧:得之义理虽浅。能庄严句字语言,令人欢喜,何况佛法深义。
金刚三昧:如金刚能破一切,是三昧能破一切障碍六波罗蜜之妄法,直至成佛道。
能与安隐三昧:得之虽往来六道轮回,自知必当作佛,安乐无忧。
师子吼三昧:得之能降服一切魔民、外道,无有法可遮挡之。
诸法无分别见三昧:若分别诸法,即生憎爱心。得是三昧,能见一切法平等无分別。
离诸见三昧:六十二邪见及色法等中取相,乃至佛见、法见、僧见、涅槃见,皆名为见,取相能生著心故。得之三昧,则离一切着。
除一切懈怠三昧:得是三昧,如萨陀波仑菩萨七年不坐不卧,无懈怠心直至成佛。
深法明三昧:法明谓佛法一切智慧,菩萨得是三昧故,能遥见佛法,思惟筹量,知深妙无比。
见诸佛三昧:得是三昧,虽未得天眼、天耳,而能见十方诸佛,闻十方诸佛说法.向之深信无疑。
《大智度论》卷九十八提要
《释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下
菩萨得诸无量三昧,善入般若波罗蜜,成就方便力,住阿吗跋致地。诸佛菩萨观诸三昧性,不见有法出入三昧者,也不见有行佛道者,也不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名般若波罗蜜,不念有诸法而住无所念法中。一切众生若于无量劫中,以一切妙色、声、香、味、触尽数供养昙无竭菩萨,是善根因缘故,昙无竭菩萨令众生得如是诸三昧,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此卷主要叙述萨陀波仑菩萨求法经过。
萨陀波仑菩萨为了供养昙无竭菩萨,入一大城中,到集市上自卖身体。诸恶魔以邪法使人不能听到萨陀波仑的叫卖声。释提恒因见菩萨求受般若波罗蜜心诚意切,卖声不成而啼哭不止,就变化成婆罗门身形,加以试探。释提恒因假言因祀天需人心、人血、人髓等物,向萨陀波仑菩萨是否愿意自卖。菩萨义无反顾,以利刀刺左臂出血,割右髀肉,送给释提恒因。菩萨睑上毫无痛苦之色,反露法乐之容,并准备破骨出髓,以作供养昙无竭菩萨之资。
此时,有一城中富有长者女,因前世因缘,恶魔不能遮敝她的听觉。萨陀波仑菩萨在集市中舍身叫卖时,她正在阁楼上观看集市的热闹情景。故此,萨萨的行动,使她深受鼓舞和启发。当菩萨准备破骨出髓时,她上前阻止,并愿说服父母,资助菩萨所需,发愿一同前往昙无竭菩萨处求法,并请释提恒因以法力愈合萨陀波仑菩萨的伤口。长者女带菩萨入见父母,如实告诉自己的愿望和请求。长者夫妇欢喜赞叹,答应所求。
随后,长者女陪同萨陀波仑菩萨,带父母所送妙华香、衣服、金银、珠宝、琥珀、七宝车五百乘、侍女百人向东而去。不久,即见众香城。但见其城纵广十二由旬,人民安居乐业,街市繁华如画,地广人众,安静喜乐。入城中,见昙无竭菩萨于高大法座之上妙言说法,无量百千万亿众恭敬围绕。洗耳静听。萨陀波仑菩萨与长者女及五百侍女下车,徒步到昙无竭菩萨座前,作礼毕,禀明求受般若波罗蜜前后因缘过程,随即将财宝分成两份。一份供养昙无竭菩萨,一份供养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在一旁点化萨陀波仑菩萨说:昙无竭菩萨法座台上有七宝大床,四宝小床重放其上,以黄金牒书般若波罗蜜,置小床上,昙无竭菩萨用七宝印加盖印记……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之母,能生诸佛,摄持一切菩萨摩诃萨。菩萨学是般若波罗蜜,成就一切功德.得一切种智。
萨陀波仑菩萨向昙无竭菩萨诉说求般若波罗蜜之因缘,并请求说:当愿昙无竭菩萨为我等说般若波罗蜜,我尔时中道,住于一切法中,得无碍知见,观诸法性及无量三昧现前……我等当请问如下问题:诸佛从何所来
去至何所
令我等得知,并常不离见诸佛。
《大智度论》卷九十九提要
《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之上
解答上卷中萨陀波仑菩萨的提问无竭菩萨如下说:
诸佛无所以从来,去亦无所。何以故
①诸法如不动相(诸佛如、诸法如,一如无分别,常一,无二亦无三,出诸法数,无所有故)。②是无生法。③是无灭法。④是实际法。⑤是空。⑥是无染法。⑦是寂灭法。⑧是虚空法。如上八种特点即是佛。
如有人分别诸佛有来有去,当知是人皆为愚夫。何以故
诸佛不可以色身见,诸佛法身无来亦无去。
如不分别诸法若来若去,若生若灭,则能知佛所说诸法实相。是人行般若波罗蜜,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真佛弟子,不虚妄食人信施,应受人供养,为世间福田。
诸佛身从本业因缘果报生。生不从十方来,灭时也不往十方去,但诸缘合故有,诸缘散故灭。应当知如是诸佛来去相,亦当知一切法无来去相。你若知一切法及诸佛去相,无生灭相,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能行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
昙无竭菩萨说法已,萨陀波仑菩萨及长者女及五百侍女将财宝供养昙无竭菩萨。释提恒因赞叹曰:菩萨舍一切所有,如是布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供养说法人,必得闻般若波罗蜜。
昙无竭菩萨即从座起,入宫舍中,萨陀波仑菩萨七年不卧,若行若立,以待法师从宫舍出而为说法。七年后,萨陀波仑菩萨与长者女及五百侍女脱上衣置法座上,为昙无竭菩萨说法故。求净水净坛而因恶魔隐盖而使水不现,此时菩萨即用刀刺身出血而为净坛。释提桓因盛赞萨陀波仑菩萨不惜身命,惜法、爱法、重法的心行。
尔时,昙无竭菩萨过七年,从诸三昧起,坐法座上。无量百千万亿众生作礼围绕,为听闻般若波罗蜜故。萨陀波仑菩萨见昙无竭菩萨时,心得悦乐,如比丘入第三禅。
《大智度论》卷一百提要
《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之下
《释嘱累品》第九十
一、《释昙无竭品》之下
主要内容是昙无竭菩萨对萨陀波仑菩萨等宣说般若波罗蜜相。此法之相如下:
l、诸法等故,般若波罗蜜亦等;
2、诸法离故,般若波罗蜜亦离;
3、诸法不动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动;
4、诸法无念故,般若波罗蜜亦无念;
5、诸法无畏故,般若波罗蜜亦无畏;
6、诸法一味故,般若波罗蜜亦一味;
7、诸法无边故,般若波罗蜜亦无边;(地水火风四大种亦无边)
8、诸法无生故,般若波罗蜜亦无生;
9、诸法无灭故,般若波罗蜜亦无灭;
l0、须弥山庄严故,般若波罗蜜亦庄
11、虚空无分别故,般若波罗蜜亦无分
12、诸法性不可得故,般若波罗蜜性亦不可得;
13、诸法无所有故,般若波罗蜜亦无所“
15、诸法无所作故,般若波罗蜜亦无所
15、诸法不可思议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可思议。
此时,萨陀波仑菩萨即于坐处得诸法不可思议等六百万诸三昧门。
佛于是时告须菩提:我于三干大干世界中,以如是相、像貌、名字说般若波罗蜜,萨陀波仑菩萨得六百万三昧门已,以如是相、像貌、名字说般若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因缘故,能成就菩萨摩诃萨一切功德,得一切种智。若有菩萨欲学六波罗蜜,入佛智慧,应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正忆念、广为人说,赞叹般若波罗蜜。因为此是三世诸佛母,十方诸佛所尊故。
二、《释嘱累品》
佛陀何因缘故,将般若波罗蜜独属阿难尊者
原因如下:
1、佛大悲心,以是般若波罗蜜法属弟子阿难,饶益众生,不使善法断灭。
2、阿难是未离欲人,未尽知般若波罗蜜力势果报,多所利益,是以殷勤嘱累。
3、阿难常随佛左右,得闻持陀罗尼,一闻而常不失,是佛从弟,又多识广闻,四众所依。而佛知舍利弗寿短早灭度.故不嘱累。
4、阿难是六神通,三明,共解脱五百阿罗汉师,能如是多所饶益故嘱累。而弥勒诸大菩萨在佛灭度后,各自离散弘法。
5、佛知诸菩萨是深知般若波罗蜜力者,不须嘱累。而阿难是声闻人,随小乘法,是故嘱累。
以上缘故,佛独嘱累阿难般若波罗蜜法莫离莫失,莫作最后断种人。若有人书写、受持读诵、正忆念、为人广说,恭敬尊重,以华香宝衣等欢喜供养般若波罗蜜,是知此人常不离见佛,不离闻法,常亲近佛。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