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认识的目的。他们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一种东西是他们要认识的最后目的,但又没有办法说清,只能用“理念”,“自在之物”与“意志”来替代,其实这就是我们的主体。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石柱上刻着一句警言:“认识你自己”。人类的认识世界程度与人类认识自己程度相关;同时。人类揭示世界的深度与人类自己和自身复杂性的惊讶程度有关。我们人具有世界的特性,这是毫无疑问的。在第一章中,笔者已经提过我们的身体是世界的客体,是直接的客体,这特殊的客体是和世界相通的,真正认识自己就能导致认识世界。赫拉克利特在残篇中写道:“当他深入到他自己的本性中去时,世界的本性也就显露在他的眼前。”⑩尼采也说:“就这样满怀信心地迈着坚定的步伐,沿着这条智慧之路前进!不管你的情况怎样,都要用经验之泉为你服务!抛开对你本质的不满,原谅你的自我:因为在每种情况下你身边都有一条上有百根横木的梯子可以让你登上认识之路。”(21)除了自己之外,我们再没有别的通向认识世界的途径。
正因为人是自然派生的,是自然的一部份,所以部分之中必然能反映“整体”。人是宇宙变易这条大链条中的必然一环,宇宙的一切法则也注定会在人的身上起作用,宇宙的一切奥秘也必定能在人的身上发现,作为有意识而同其它生物区别的人身上,光这一点感知,我们就可以说禅宗的“万法从自性生”是真理。这样我们也不难理会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归一”是什么意思了。
与此相反,科学而系统地研究物质世界,虽然很重要但却似乎只是第二意义的,通过这种方法作为现象世界是超越不了的。因为,各种事物各呈其“自在”与“现象”。当我们进行事物的研究时,我们是站在事物的外面,只能阐述其“现象”而不能阐述其“自在”。当我们研究自身的时候,我们既是“现象,又是“自在”。我们不但可以描绘现象,最重要的是我们同时能把握住“自在”,通过自身的“自在”,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宇宙的“自在”。
在“禅”提醒我们注重主体之时,字宙学与人类学最终是溶合一体。这种思想大约在《易经》产生以前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当代科学研究越来越注意到这种思想的重要意义,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说:“在经典物理学中,观察者置身于体系之外,当体系本身被认为服从确定论规律时,他是进行判断的人。换句话说,我们有一个“决定者”,他是“自由的”,同时还有一些体系成员,它们是个体或组织,必须遵从某些主体规范。现在,我们已经离这种二分法越来越远了。我们知道,用玻尔NiesBohr)的名言来说,我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不仅在人文科学中是这样,在物理学中也是如此。代替“现在即意味着将来”的观念结构,我们正步入一个世界,在其中将来是未决的,在其中时间是一种结构,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这当中去。”(22)
在科学转变的时代,“禅”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大道,从深层上观察,“禅——主体”使人重新获得创造性,把人从教条中解放出来,抛弃人的自我异化,这是一种巨大的哲学尝试。
人类在宏观上已经可以使火箭飞离太阳系;在微观上,人类视野已可以观察到比原子电子更小的微粒,在人类征服宇宙的同时,人类也同时被宇宙所征服;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我们同时也在破坏自然;我们想使人类生活更物质些,我们同时被物质所异化。人与世界的背反,全部取决于人与世界的二分法,这种对抗越来越使人类陷入困境。
在困境中,人类为物质欲所趋,心被外界事物所迷,拼命向外求觅,得来全是一场梦幻泡影。“人是什么
”,“生命与世界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种在困境中绝望的提问,全部可以归结一句话“佛性是什么
”。禅抓住了这一点,它向我们显示恢复人类文明进程中失调的一系列平衡,并帮助我们加深对宇宙更深的认识,身与心,体验与思辩在禅中浑然一体了,禅恢复了人的主体在世界的地位。
当我们自性自悟的时候,我们的主体已经显现,禅向人类显示自救的曙光,让我们彻底自悟吧。
注释
①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页25。
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本,页70。
③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本,第71页。
④尼科里斯,普利高津合著《探索复杂性》序言。
⑤叔本华《论自在之物的可认识性》。
⑥《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3页。
⑦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77页。
⑧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51页。
⑨《大慈恩与三藏法师传》卷一。
⑩《六祖法宝坛经注释》。
(11)《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12)《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13)《坛经》定慧晶第四。
(14)《坛经》定慧品第四。
(15)《坛经》忏悔品第六。
(16)铃木大拙《禅学入门》,第96页。
(17)《顿悟入道要门论》。
(18)《坛经》行由晶第一。
(19)王阳明《全书》卷三。
(20)引自威廉·卡佩尔的《前苏格拉底时代》。
(21)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卷一。
(22)尼科里期,普利高津合著《探索复杂性》
《禅——主体的显现(李诗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