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常唯心论浅说(妙真)▪P4

  ..续本文上一页殊的真常论思想。

  教仪通过六大(性德、业用、形色、显色、种子、字义);四曼(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茶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有三密瑜加(心、佛、众生),平等互摄无碍的三段过程,成就四身五智而达现身成佛,这是活脱脱的原始如来藏(胎藏)的本义说。

  其实,唯识与中观的理论,亦有与此相合的一面。如真常思想中的如来藏为生死依以及识藏(阿赖耶识)等,就不得不与唯识思想相联系。“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形成了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的统一。这在《楞伽经》中更有发挥。而中观的不二法门思想中,众生的种种执见与佛的解脱不二,只因法法空无自性,诸佛所证的解脱、即是众生本具的空寂灵明的觉性。《涅槃经》卷二十七曾言:“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是为佛。”《胜曼经》言:“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所以,印顺法师认为;真常唯心论乃真常心与真常空之糅合,真常唯心论实有赖于性空大乘之启发。可见,佛法对机而言,彼此是圆融无碍的。“佛以二谛,建立一切法”。

  对此真常唯心论的阐发,并非作者之多究好事,而实是着眼于佛教万法归一的解脱目的而说的。

  五、有争议的三个问题

  随着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学者对佛教经典及宗派的研究也在深入,虽圆融,然所契之理,所契之机有顿,渐、利、钝之别,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彼此就会产生各种岐见。

  1、《楞加经》卷二言:“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

  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诸缘),周偏不灭

  ”既然如来藏亦是常住不变的,入一切众生身中,周偏不灭,这不与外道的常一主宰的神我相同了吗

  如来藏是不是渊源于印度的神学思想呢

  是的,如宋藏之说是渊源于外道的神学,但佛在《楞加经》接着又说:“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的我。大慧,有时说空、无想、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如是等句说如宋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为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藏”。佛把“如、实际、法性”等解说为如来藏,都是“离妄想无所有的境界”。因为“佛说空、真如、无想”等句,外道凡夫是不容易接受的,因为他们执有一个实在的自我,所以佛只好将“真如、涅槃,实际”等说为如宋藏名,说得近乎于外道中的神我。通过似于神我的如来藏的引导。使得外道理解其内容,知道原与神我还是不同的,依然是“离妄想无所有的”真如,这样的诱化,正是佛的方便权巧之处。《胜曼经》亦言:“世尊,如来藏者,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如来藏决不同于常一主宰的神我。所以《楞加经》提出了“无我如来藏”之说、虽然从功能上说,如来藏的思想确有与外道神我相似的一面。

  2、经言:“自性清净如来藏,被客尘烦恼所染”。问:这客尘是后起的,还是本有的

  若是本有,何以名为客尘

  假使是后起,而如来藏本性清净,怎么会被后起的客尘所染呢

  《胜曼经》言:“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此指同体古韵新声·真常唯心论浅说而言)。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

  ”《楞严经》亦言:“若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系,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次等迁流、终而复始

  ”有学者以此为由而认为真常论者是二元论,又因此意责问《大乘起信论》所说的“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其实,这乃是真如的内熏力(本性有的因缘力,同于唯识中的业、名言及正法熏习)在起作用,乃是真如的无量功德,摄得无明而已。在《异部宗能论述记》卷中,窥基大师言:“无始以来心体自净,由起烦恼染故名染,烦恼非心无始本性,故立客名。问:有情无始有心称本性净,心性本无染,宁非本是圣

  答:有情无始心性亦然,有心即染,故非是圣。问:有心即染,何故今言心性本净,说染为客,客主齐故

  答:后修道时,染乃离灭,唯净在,故染称客。”心性本净是佛教的通论,因有心念活动而有染,以闻思加行去染还净,所以说主客非二体,亦非有二体并存。《胜曼经》言:“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如来藏者,堕身见众生,颠例众生,空乱意众生,非其境界”。而《楞严经》卷一亦曰:“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为此,不明如来藏意者,大都会产生错觉,而单从表象的有限事俗之理去研求。其实,凡夫的执见已经不正,以不正之见去看待任何事情,还有何正确而言呢

  经言:“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印顺法师解析说:“如来藏虽即法性,但约一一众生上说,不离蕴界处(有情自体),不离贪嗔痴等烦恼所染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唯能约众生说,与法性本净不同。性净中有无边功德,名如来藏,这与般若经等心性本净不同。”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如来藏是在转染还净之位(侧重这一点)上安立的,同于《摄大乘论》中自广解性赖耶”之意。染即如来藏,如来藏即净,染净非有二。

  3、《胜曼经》言:“生-死者,依如来藏。”“有如来藏,故说生死。”“若无如来藏,不得厌苦乐求涅槃。”《楞加经》亦言:“·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真常唯心论者就是依经来说明如来藏为生死涅槃所依的。

  有学者以为。此是本体论(—元论)思想,是在倡导有实在的轮回主体的存在。真常论认为,“没有如来藏众生“既不知苦,不求涅槃。”为什么

  经言:“于此六识及心法智,此七识刹那不住”。七识心都是生灭不住的,招感三界生死的业、由业所感的果和善不善的业种都依在什么地方呢

  怎样能保持它不失

  经言:“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因为众生本有如来藏,为众生自性,虽迷而不觉,然众生在生死苦迫中,能自觉地希乐愿求。这样,生死流转是依如来藏,解脱还灭,也是依如来藏,如末藏是生死涅槃之依。因它是“不起不灭法”能为生死涅槃作依,众生才“得厌苦,乐涅槃”。

  虽然真常唯心论的思想欲脱离“佛梵同一”的神我观念及“二元”、“一元”论之嫌,是不大可能的,这自然与真常唯心论在印度后期佛教的转变,及传入中国后被好高骛远的中国学人即刻接受有直接关系。但真常唯心论自有其思想独特且契机的因素存在。《涅槃经》云:“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任何众生都是可以成佛的,这既真常唯心论的鲜明主张。

  

  

《真常唯心论浅说(妙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