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常唯心论浅说(妙真)▪P3

  ..续本文上一页法。首先,他不象中观及唯识思想那样可以在原始的经典中觅到很多,而多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思想中表现。佛法中所讲的业、轮回、性空、缘起,还都是小乘中所共有的,只有如来藏这一说教,为小乘所没有阐发而为后期大乘所特别发挥。

  如来藏,是,如来”和“藏”的结合语,源于古代印度的神教思想。如来,是一切佛的总号。世尊在世时,弟子与如来和合共住,世尊去逝后,弟子们心里渐渐产生了怀念,不自觉会受当时印度神学观念的影响而把世尊神化了。注意,佛教中的法身(遍在义)这个概念,即是从人格神化逐渐发展到的理性神化。这一点,是一切宗教的归宿。这样,与法身相应的如来藏是很容易被后人接收的。

  由于“如来”是当时印度宗教(即传统 文化)所固有的,乃是通称,象世尊、大雄、薄加梵等名称一样,所以对如来藏思想的探究,主要是从”藏”义上去下的功夫的。

  古代婆罗门教的《梨俱吠陀》(一O、一二一)中就记有创造神一一生主的“金胎”说”。从人类生育之理引发出最高神(生主)的刨造性,佛教的如来之藏,多少也是受此启示而来、这从后来的在缠名如来藏, 出缠名法性身(即因位名如来藏。果位名法身)的思想中可以得到证明。虽然大乘如来藏说分别以·胎藏”和·界藏”二义来阐述, 但二方面都是归结到法身的统一,“胎”、“界”同俱“因”义。

  大家知道,真常理论后期的“如宋藏缘起”(即真如缘起)说,是不同于中观的因缘生法和唯识的虚妄生法的,这种理论主要表现在如来藏为生死涅槃之依上。

  如来藏是涅槃因。《胜曼经》言:“于此六识及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世尊,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涅檗。”没有如来藏、刹那六识及心法智等所有的善不善业种,就无法得以保持不失。故经又言:“如来藏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只有起信、闻熏加行、才能证得菩提涅槃,利益众生,这表明。有情成佛,及其种种功德妙用。都依如来藏而有,如来藏为众生成佛及涅槃的净囚。而后期的发展走上了《涅槃经》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道路。故在是生灭与涅槃依上,如来藏更倾向于为涅槃之依。如来藏一方面本具清净性(心性本净),而另一方面还具足了不可思议的佛法(称性功德)。因此,如来藏在引导众生趋入佛法、轉染成净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如宋藏是生死依。《胜曼经》言:“世尊,有如来藏故说有生死。”《楞加经》卷四言:“如来藏常住不变,本性清净,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经中以七识的流转生灭而明有生死流转,形成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和合一一如来藏识藏。《楞伽经》倡此义,《起信论》亦明之。后来的《楞严经》、《密严经》也皆言阿赖耶识为如来藏。如来藏本性清净,约众生位说,凡夭本性清净,名如来藏,阿赖耶识也约众生位说,虽然本性净,但因无始妄染所

  熏,起颠倒相。

  其实,如来藏为生死、涅槃依,都是建立在如来藏的不生不灭,常住不变上。《肚曼经》言:““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如来藏转变为“识藏”的关键,正是由于“本来清净的如来藏,为客尘烦恼所覆”、“无始虚伪所熏”,所以它才能够成为《楞伽经》所说的:“能遍兴造一切趣生、是善不善因”。

  唯识论家以染时赖耶识为主,含摄清净,杂染种子,所含藏的本有种子,与阿赖耶识是非一的,所含藏的新熏种子,与阿赖耶识是非异的。而真常论家以本净的如来藏为主,如来藏为客尘所覆,但客尘缠系的虚妄与本净的如来藏是不—的,本净的如来藏,摄有无量无边的称性功德,这又是非异的。可见,唯识以虚妄的异熟识安立为主体,以人法正熏为客;真常论以本净的如来藏安立为主体,以客尘烦恼为客,这只是二者在说明生死流转与解脱还灭上侧重点)f;同罢了。

  如来藏还有很多涵义,如:如来藏的空不空义;甚深的一谛义,一乘义;自性请净义等等。有兴趣者,可以专门研究。

  四、真常唯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真常唯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天台、华严、禅宗、密宗等各派中都能看到。因为它们都是真接受到真常唯心思想的影响而发展成的中国化的佛教派别。

  1、华严宗

  它是以《华严经》为依止,大倡法界圆融说(天台亦明之)。以圆融法界、无尽缘起为根本教理。认为法界森罗,悉是毗卢舍那如来果满之本性所起;法界性之全体起为一切诸法(性起说),事事相助,一多相入,主伴圆融,重重无尽。此宗所说真性,湛然灵明,全体即用,故法尔常为万法,万法常自寂然。这与《胜曼经》的“世尊,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刁;灭法”沦义相同(注:法相宗说真如凝然不动,故无性起义)。此宗的以一法为能缘起(即原因),则他一切万法悉为所缘起(即结果)一一一切法为因生一法,一法为因生一切法。印顺法师称此为“极端的增上缘论”。此说在人性的趋善,社会的教化方面,起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即由一真法界性起、圆该万有,唯是一心,由此一心而融通交摄,故华严法界即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伴圆融来阐说无尽的法门海,这就是诸佛所证的果海,亦是众生本来就已具有之佛性(心源)。《吐主妙严品》言:“无尽平等妙世界。皆悉充满如来身。”《入法界品》言:“我知法界无量,获得广大智光明故;我知法界无边、见一切佛所知见故;我知法界无限,普入一切诸佛国土,恭敬供养如来故;我知法界无畔,普于一切法界海中示现修行菩萨行故。”

  论到法界一性义:《卷七十一》言:“我知法界一性,如来一音,一切众生无不了故,”论到法界性净义:《卷七十一》言:“我知法界性净,了如来愿,普渡一切诸众生故。”论到法界下坏义;《卷同上》言:“我知法界不可坏,一切智善根充满法界不可坏故。”论到法界平等义:《卷二十》言:“此一性清净不坏平等无差别之法界,即是一真法界。”一性、性净、不坏、平等这些含义。无不与如来藏有关连。从如来藏的自性清净心被客尘烦恼所染,一变而为自性清净心生一切万法。古德云:“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清凉国师《华严疏钞》言:“一真法界,为玄妙体。”此“一心”法的理论,至华严而登峰造极,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一元”论了。

  2、天台宗

  以《法华经》为依,判立五时八教说。

  从佛教发展的历史来看,天台是第一个最具中国色彩的佛教宗派,从组织和内容来看,天台也是最典型的中国佛教学派。故后人把天台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代表,其实。涉及到中国佛教,以境界精神讲,则数华严宗;以生命解脱讲,则数禅宗(密宗因直接从印度传来之故非显教所摄,此不列);以哲学智慧而讲,则数天台宗。天台既有属中国哲学智慧的组织系统(即分析的与综合的)一面(教),又有实践的一面(观)。天台的思想体系,湛然在《止观义例》卷一中云:“一家教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面,以《大涅槃》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引诸经<《维摩经》、《仁王般若经》等)以增信、,引诸论《佛性论》、《宝性{仑》等)以助威。”本宗的中心理论即是诸法实相论,说一切诸法当体即是实相,而万有差别皆是显示法性真如的本相。在天台的二谛圆融,“念三千、性具说中,性具善恶之说更倾向于真常唯心之思想。他们认为性有善有恶,善恶复有性有修。性谓本有不改,即一切众生本来之性德,以性常具十界十如三千法,故举性则善恶二法炽然具存,曰性善性恶。极近“二元”论说。而修谓修治造作,即修造本有之性德,现迷悟善恶诸相,性虽本来如是,藉智起修,由修照性、由性发修,4性修是不二的。后有析天如义者,约俗谛妙有说,将诸法解为即空即假即中的实相,与如来藏的空,不空、空不空(此分法为天台学者所为)配合,使得天台学更加接近了如来藏的说教。

  3、禅宗

  在弘扬如来藏学说的各宗中,禅宗把如来藏思想发挥到了顶点”,与真常唯心论更加相契。

  禅宗以传佛心印为宗,故亦名为佛心宗。《五灯会元》载:“世尊在灵山会,拈华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此不立文字的微妙法门,即是《胜曼经》中所言的:“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这微妙的法门,即是难可了知的如来藏心。此宗说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见性成佛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天真佛性,而以不悟此心当体是佛,背觉合尘,故全圆觉而成无明,迷而不返。也即是“心性本净,客尘烦恼所染”之论。荀彻见此万劫轮回而不动之佛性,即立地成佛,此性即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正法眼藏者。佛心之德号也;涅槃妙心者,佛心之本体也。 、

  永明延寿禅师云:“释迦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开众生心中佛之知见,达摩西来,唯以心传心。今但悟心,自觉觉他,已谐本愿。”天目圭峰曰:“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亦名心地,达摩所传,是此心也。”《坛经》的“即心即佛,是心是佛”的顿悟说。还古韵新声·真常唯心论浅说有其他所明的“识心达本”、“恒河功德,尽在心源”等,句句都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的棒喝。

  4、密宗

  密宗乃赤裸裸的真常论者,他综合了佛教本身的中观瑜伽两大思想,揉合了印度传统的神我观点(包括吸收婆罗门教思想),形成了特…

《真常唯心论浅说(妙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