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首先,他不象中觀及唯識思想那樣可以在原始的經典中覓到很多,而多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思想中表現。佛法中所講的業、輪回、性空、緣起,還都是小乘中所共有的,只有如來藏這一說教,爲小乘所沒有闡發而爲後期大乘所特別發揮。
如來藏,是,如來”和“藏”的結合語,源于古代印度的神教思想。如來,是一切佛的總號。世尊在世時,弟子與如來和合共住,世尊去逝後,弟子們心裏漸漸産生了懷念,不自覺會受當時印度神學觀念的影響而把世尊神化了。注意,佛教中的法身(遍在義)這個概念,即是從人格神化逐漸發展到的理性神化。這一點,是一切宗教的歸宿。這樣,與法身相應的如來藏是很容易被後人接收的。
由于“如來”是當時印度宗教(即傳統 文化)所固有的,乃是通稱,象世尊、大雄、薄加梵等名稱一樣,所以對如來藏思想的探究,主要是從”藏”義上去下的功夫的。
古代婆羅門教的《梨俱吠陀》(一O、一二一)中就記有創造神一一生主的“金胎”說”。從人類生育之理引發出最高神(生主)的刨造性,佛教的如來之藏,多少也是受此啓示而來、這從後來的在纏名如來藏, 出纏名法性身(即因位名如來藏。果位名法身)的思想中可以得到證明。雖然大乘如來藏說分別以·胎藏”和·界藏”二義來闡述, 但二方面都是歸結到法身的統一,“胎”、“界”同俱“因”義。
大家知道,真常理論後期的“如宋藏緣起”(即真如緣起)說,是不同于中觀的因緣生法和唯識的虛妄生法的,這種理論主要表現在如來藏爲生死涅槃之依上。
如來藏是涅槃因。《勝曼經》言:“于此六識及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種衆苦,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世尊,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涅檗。”沒有如來藏、刹那六識及心法智等所有的善不善業種,就無法得以保持不失。故經又言:“如來藏離有爲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只有起信、聞熏加行、才能證得菩提涅槃,利益衆生,這表明。有情成佛,及其種種功德妙用。都依如來藏而有,如來藏爲衆生成佛及涅槃的淨囚。而後期的發展走上了《涅槃經》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道路。故在是生滅與涅槃依上,如來藏更傾向于爲涅槃之依。如來藏一方面本具清淨性(心性本淨),而另一方面還具足了不可思議的佛法(稱性功德)。因此,如來藏在引導衆生趨入佛法、轉染成淨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
如宋藏是生死依。《勝曼經》言:“世尊,有如來藏故說有生死。”《楞加經》卷四言:“如來藏常住不變,本性清淨,無始虛僞惡習所熏名爲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經中以七識的流轉生滅而明有生死流轉,形成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和合一一如來藏識藏。《楞伽經》倡此義,《起信論》亦明之。後來的《楞嚴經》、《密嚴經》也皆言阿賴耶識爲如來藏。如來藏本性清淨,約衆生位說,凡夭本性清淨,名如來藏,阿賴耶識也約衆生位說,雖然本性淨,但因無始妄染所
熏,起顛倒相。
其實,如來藏爲生死、涅槃依,都是建立在如來藏的不生不滅,常住不變上。《肚曼經》言:““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爲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如來藏轉變爲“識藏”的關鍵,正是由于“本來清淨的如來藏,爲客塵煩惱所覆”、“無始虛僞所熏”,所以它才能夠成爲《楞伽經》所說的:“能遍興造一切趣生、是善不善因”。
唯識論家以染時賴耶識爲主,含攝清淨,雜染種子,所含藏的本有種子,與阿賴耶識是非一的,所含藏的新熏種子,與阿賴耶識是非異的。而真常論家以本淨的如來藏爲主,如來藏爲客塵所覆,但客塵纏系的虛妄與本淨的如來藏是不—的,本淨的如來藏,攝有無量無邊的稱性功德,這又是非異的。可見,唯識以虛妄的異熟識安立爲主體,以人法正熏爲客;真常論以本淨的如來藏安立爲主體,以客塵煩惱爲客,這只是二者在說明生死流轉與解脫還滅上側重點)f;同罷了。
如來藏還有很多涵義,如:如來藏的空不空義;甚深的一谛義,一乘義;自性請淨義等等。有興趣者,可以專門研究。
四、真常唯心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真常唯心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這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形成的天臺、華嚴、禅宗、密宗等各派中都能看到。因爲它們都是真接受到真常唯心思想的影響而發展成的中國化的佛教派別。
1、華嚴宗
它是以《華嚴經》爲依止,大倡法界圓融說(天臺亦明之)。以圓融法界、無盡緣起爲根本教理。認爲法界森羅,悉是毗盧舍那如來果滿之本性所起;法界性之全體起爲一切諸法(性起說),事事相助,一多相入,主伴圓融,重重無盡。此宗所說真性,湛然靈明,全體即用,故法爾常爲萬法,萬法常自寂然。這與《勝曼經》的“世尊,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刁;滅法”淪義相同(注:法相宗說真如凝然不動,故無性起義)。此宗的以一法爲能緣起(即原因),則他一切萬法悉爲所緣起(即結果)一一一切法爲因生一法,一法爲因生一切法。印順法師稱此爲“極端的增上緣論”。此說在人性的趨善,社會的教化方面,起很大的影響和作用。
性海圓融,緣起無礙、即由一真法界性起、圓該萬有,唯是一心,由此一心而融通交攝,故華嚴法界即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伴圓融來闡說無盡的法門海,這就是諸佛所證的果海,亦是衆生本來就已具有之佛性(心源)。《吐主妙嚴品》言:“無盡平等妙世界。皆悉充滿如來身。”《入法界品》言:“我知法界無量,獲得廣大智光明故;我知法界無邊、見一切佛所知見故;我知法界無限,普入一切諸佛國土,恭敬供養如來故;我知法界無畔,普于一切法界海中示現修行菩薩行故。”
論到法界一性義:《卷七十一》言:“我知法界一性,如來一音,一切衆生無不了故,”論到法界性淨義:《卷七十一》言:“我知法界性淨,了如來願,普渡一切諸衆生故。”論到法界下壞義;《卷同上》言:“我知法界不可壞,一切智善根充滿法界不可壞故。”論到法界平等義:《卷二十》言:“此一性清淨不壞平等無差別之法界,即是一真法界。”一性、性淨、不壞、平等這些含義。無不與如來藏有關連。從如來藏的自性清淨心被客塵煩惱所染,一變而爲自性清淨心生一切萬法。古德雲:“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清涼國師《華嚴疏鈔》言:“一真法界,爲玄妙體。”此“一心”法的理論,至華嚴而登峰造極,變成了實實在在的“一元”論了。
2、天臺宗
以《法華經》爲依,判立五時八教說。
從佛教發展的曆史來看,天臺是第一個最具中國色彩的佛教宗派,從組織和內容來看,天臺也是最典型的中國佛教學派。故後人把天臺宗作爲中國佛教的代表,其實。涉及到中國佛教,以境界精神講,則數華嚴宗;以生命解脫講,則數禅宗(密宗因直接從印度傳來之故非顯教所攝,此不列);以哲學智慧而講,則數天臺宗。天臺既有屬中國哲學智慧的組織系統(即分析的與綜合的)一面(教),又有實踐的一面(觀)。天臺的思想體系,湛然在《止觀義例》卷一中雲:“一家教門,以《法華》爲宗骨,以《智論》爲指面,以《大涅槃》爲扶疏,以《大品般若經》爲觀法,引諸經<《維摩經》、《仁王般若經》等)以增信、,引諸論《佛性論》、《寶性{侖》等)以助威。”本宗的中心理論即是諸法實相論,說一切諸法當體即是實相,而萬有差別皆是顯示法性真如的本相。在天臺的二谛圓融,“念叁千、性具說中,性具善惡之說更傾向于真常唯心之思想。他們認爲性有善有惡,善惡複有性有修。性謂本有不改,即一切衆生本來之性德,以性常具十界十如叁千法,故舉性則善惡二法熾然具存,曰性善性惡。極近“二元”論說。而修謂修治造作,即修造本有之性德,現迷悟善惡諸相,性雖本來如是,藉智起修,由修照性、由性發修,4性修是不二的。後有析天如義者,約俗谛妙有說,將諸法解爲即空即假即中的實相,與如來藏的空,不空、空不空(此分法爲天臺學者所爲)配合,使得天臺學更加接近了如來藏的說教。
3、禅宗
在弘揚如來藏學說的各宗中,禅宗把如來藏思想發揮到了頂點”,與真常唯心論更加相契。
禅宗以傳佛心印爲宗,故亦名爲佛心宗。《五燈會元》載:“世尊在靈山會,拈華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诃迦葉。”此不立文字的微妙法門,即是《勝曼經》中所言的:“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這微妙的法門,即是難可了知的如來藏心。此宗說的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見性成佛者,謂一切衆生皆有天真佛性,而以不悟此心當體是佛,背覺合塵,故全圓覺而成無明,迷而不返。也即是“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之論。荀徹見此萬劫輪回而不動之佛性,即立地成佛,此性即所謂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正法眼藏者。佛心之德號也;涅槃妙心者,佛心之本體也。 、
永明延壽禅師雲:“釋迦出世爲一大事因緣,開衆生心中佛之知見,達摩西來,唯以心傳心。今但悟心,自覺覺他,已諧本願。”天目圭峰曰:“一切衆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爲佛性,亦名如來藏。亦名心地,達摩所傳,是此心也。”《壇經》的“即心即佛,是心是佛”的頓悟說。還古韻新聲·真常唯心論淺說有其他所明的“識心達本”、“恒河功德,盡在心源”等,句句都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的棒喝。
4、密宗
密宗乃赤裸裸的真常論者,他綜合了佛教本身的中觀瑜伽兩大思想,揉合了印度傳統的神我觀點(包括吸收婆羅門教思想),形成了特…
《真常唯心論淺說(妙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