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殊的真常論思想。
教儀通過六大(性德、業用、形色、顯色、種子、字義);四曼(大曼荼羅、叁昧耶曼茶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有叁密瑜加(心、佛、衆生),平等互攝無礙的叁段過程,成就四身五智而達現身成佛,這是活脫脫的原始如來藏(胎藏)的本義說。
其實,唯識與中觀的理論,亦有與此相合的一面。如真常思想中的如來藏爲生死依以及識藏(阿賴耶識)等,就不得不與唯識思想相聯系。“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形成了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統一。這在《楞伽經》中更有發揮。而中觀的不二法門思想中,衆生的種種執見與佛的解脫不二,只因法法空無自性,諸佛所證的解脫、即是衆生本具的空寂靈明的覺性。《涅槃經》卷二十七曾言:“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中道。中道者,即是爲佛。”《勝曼經》言:“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所以,印順法師認爲;真常唯心論乃真常心與真常空之糅合,真常唯心論實有賴于性空大乘之啓發。可見,佛法對機而言,彼此是圓融無礙的。“佛以二谛,建立一切法”。
對此真常唯心論的闡發,並非作者之多究好事,而實是著眼于佛教萬法歸一的解脫目的而說的。
五、有爭議的叁個問題
隨著佛教的複興和發展,學者對佛教經典及宗派的研究也在深入,雖圓融,然所契之理,所契之機有頓,漸、利、鈍之別,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彼此就會産生各種岐見。
1、《楞加經》卷二言:“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
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于求那(諸緣),周偏不滅
”既然如來藏亦是常住不變的,入一切衆生身中,周偏不滅,這不與外道的常一主宰的神我相同了嗎
如來藏是不是淵源于印度的神學思想呢
是的,如宋藏之說是淵源于外道的神學,但佛在《楞加經》接著又說:“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的我。大慧,有時說空、無想、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如是等句說如宋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爲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爲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藏”。佛把“如、實際、法性”等解說爲如來藏,都是“離妄想無所有的境界”。因爲“佛說空、真如、無想”等句,外道凡夫是不容易接受的,因爲他們執有一個實在的自我,所以佛只好將“真如、涅槃,實際”等說爲如宋藏名,說得近乎于外道中的神我。通過似于神我的如來藏的引導。使得外道理解其內容,知道原與神我還是不同的,依然是“離妄想無所有的”真如,這樣的誘化,正是佛的方便權巧之處。《勝曼經》亦言:“世尊,如來藏者,非我非衆生非命非人。”如來藏決不同于常一主宰的神我。所以《楞加經》提出了“無我如來藏”之說、雖然從功能上說,如來藏的思想確有與外道神我相似的一面。
2、經言:“自性清淨如來藏,被客塵煩惱所染”。問:這客塵是後起的,還是本有的
若是本有,何以名爲客塵
假使是後起,而如來藏本性清淨,怎麼會被後起的客塵所染呢
《勝曼經》言:“刹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此指同體古韻新聲·真常唯心論淺說而言)。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雲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
”《楞嚴經》亦言:“若世尊,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系,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
次等遷流、終而複始
”有學者以此爲由而認爲真常論者是二元論,又因此意責問《大乘起信論》所說的“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于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其實,這乃是真如的內熏力(本性有的因緣力,同于唯識中的業、名言及正法熏習)在起作用,乃是真如的無量功德,攝得無明而已。在《異部宗能論述記》卷中,窺基大師言:“無始以來心體自淨,由起煩惱染故名染,煩惱非心無始本性,故立客名。問:有情無始有心稱本性淨,心性本無染,甯非本是聖
答:有情無始心性亦然,有心即染,故非是聖。問:有心即染,何故今言心性本淨,說染爲客,客主齊故
答:後修道時,染乃離滅,唯淨在,故染稱客。”心性本淨是佛教的通論,因有心念活動而有染,以聞思加行去染還淨,所以說主客非二體,亦非有二體並存。《勝曼經》言:“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诃薩乃能聽受,諸余聲聞,唯信佛語。”“如來藏者,墮身見衆生,顛例衆生,空亂意衆生,非其境界”。而《楞嚴經》卷一亦曰:“我初成道,于鹿園中,爲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爲此,不明如來藏意者,大都會産生錯覺,而單從表象的有限事俗之理去研求。其實,凡夫的執見已經不正,以不正之見去看待任何事情,還有何正確而言呢
經言:“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印順法師解析說:“如來藏雖即法性,但約一一衆生上說,不離蘊界處(有情自體),不離貪嗔癡等煩惱所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唯能約衆生說,與法性本淨不同。性淨中有無邊功德,名如來藏,這與般若經等心性本淨不同。”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如來藏是在轉染還淨之位(側重這一點)上安立的,同于《攝大乘論》中自廣解性賴耶”之意。染即如來藏,如來藏即淨,染淨非有二。
3、《勝曼經》言:“生-死者,依如來藏。”“有如來藏,故說生死。”“若無如來藏,不得厭苦樂求涅槃。”《楞加經》亦言:“·大慧!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真常唯心論者就是依經來說明如來藏爲生死涅槃所依的。
有學者以爲。此是本體論(—元論)思想,是在倡導有實在的輪回主體的存在。真常論認爲,“沒有如來藏衆生“既不知苦,不求涅槃。”爲什麼
經言:“于此六識及心法智,此七識刹那不住”。七識心都是生滅不住的,招感叁界生死的業、由業所感的果和善不善的業種都依在什麼地方呢
怎樣能保持它不失
經言:“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因爲衆生本有如來藏,爲衆生自性,雖迷而不覺,然衆生在生死苦迫中,能自覺地希樂願求。這樣,生死流轉是依如來藏,解脫還滅,也是依如來藏,如末藏是生死涅槃之依。因它是“不起不滅法”能爲生死涅槃作依,衆生才“得厭苦,樂涅槃”。
雖然真常唯心論的思想欲脫離“佛梵同一”的神我觀念及“二元”、“一元”論之嫌,是不大可能的,這自然與真常唯心論在印度後期佛教的轉變,及傳入中國後被好高骛遠的中國學人即刻接受有直接關系。但真常唯心論自有其思想獨特且契機的因素存在。《涅槃經》雲:“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任何衆生都是可以成佛的,這既真常唯心論的鮮明主張。
《真常唯心論淺說(妙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