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可见,此经不但究明如来藏之义,且其他大乘重心论题,亦摄列尽至。故此经是真常唯心思想的概要之书、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部经。
5、《大方等如来藏经》,现存的是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佛陀跋陀罗译。(注:《出三藏记集》卷二载:晋惠,怀时,沙门法矩译)。
此经是通俗说明如来藏义的经典,是受《华严》影响,专用譬喻来说明在烦恼覆藏中,一切众生有如来藏的。此经提出如来藏义,用九种譬喻来说明:1>萎华有佛;2>蜂群绕蜜;3>糠桧粳粮;4>粪内真金;5>贫家宝藏;6>壳内果种;7>弊物裹金像;8>贫女怀轮王;9>铸模内金像。经言:“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大宝法藏,在其身内。”又言:“佛藏在身,众根具足。”“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跌坐,俨然不动。”“有如来藏常无染污,部相具足,如我无异。”这些显明如来藏之·胎藏”义,与《楞加经》卷二所说的:“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的思想相同。这使人联想到、诸大丛林中的罗汉堂中,有一尊“罗汉”,双手撕开响脯,露出了一尊“佛像”,他在告诉。人们,、人人内心都有一尊如来。
6、《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北凉玄始十年,昙无谶译出。(注:初十卷与法显所译的《大般泥洹经》是同本异译,下三十卷昙无谶又再译)。
此经初十卷中,明确揭示了如来藏义。如卷七云:“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古韵新声·真常唯心论浅说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卷二中言:“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后三十卷中,第二十七卷中言:“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师子吼菩萨品》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隹,无有变易。”此经后三十卷已从前十卷的如来藏说转为佛性说,从而把中国佛教导向了佛性论的轨道。
旁述而言,法显于417年所译《大般泥洹经》(涅槃经前十卷)后,僧睿(什公四圣之一)读后兴奋地说:“此经云: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道生(什公四圣之一)的阐提成佛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公案。僧肇(什公四圣之一)为追掉什公之寂,著了《涅槃无名论》。可见在当时,翻译佛经的主流一一长安什公之处,对《涅槃经》的研究是多么流行。
7、《楞加经》,有三种汉译本:一是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的,四卷;二为元魏延昌二年菩提流支译,十卷(十八口);三为唐武后实叉难陀译、七卷(十品)。
此经乃真常唯心思想后期之经。《卷二》曾言:“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一一提出了“无我如来藏说”。《卷四》云:“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
彼因攀缘诸识生故。”“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想出了如来藏即识藏的概念,为如来藏作生死之依的理论作垫。
此经从真常思想出发,融摄瑜伽学思想,形成如来藏(真常)阿赖耶(瑜伽)的“如来藏识藏”之说。因为识藏的思想,唯识家们以此为唯识所依之典,发挥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之义。
本经以大慧举大乘正理百八事问佛,佛即印可、思想极庞,学者随所研学,各倡已意,使得本经注疏有二十家之多,对中国佛教的繁荣起了很大作用。
8、《楞严经》,十卷,唐神龙元年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亦属于秘密部经典。
本经为阿难回小向大而说,诠无作四谛之理,显万法唯心之一。《卷一》中言:“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成声闻、缘觉……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云何二种
阿难,一者,元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同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无清净体,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卷三》中言:“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卷一》又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卷三》言:“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明代智旭《阅藏知津》中称赞言:“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但因其内容与其他显教经论所说多有分岐而对此经之真伪争论不休。
上面所列举的八部经典,都是详细阐述真常唯心思想的。但还有其他经典亦对真常论有所阐发。例如《大法云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无上依经》、《不增不减经》、古韵新声·真常唯心论浅说《大哀经》、《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口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胜天王般若波罗密经》、《大乘密严经》、《圆觉经》和“会三归一”的《法华经》。
这些经典中,《圆觉经》,《楞严经》及论典中的《大乘起信论》,虽然被判为是后人的伪作,但亦不失为真常论思想的代表典籍。
B、所依论典
1、《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元魏正始五年(508),勒那摩提译,有言,此论是依《大哀经》而造。
此论从三种含义上去详释如来藏:一、法身遍义;二、真如无差别义;三、佛种姓义。《卷三》中言:“法身遍、无差、皆实有佛性,是故说众生常有如来藏。”“一切众生界,不离诸佛智,以彼净无垢,性体不二故;依一切法佛,平待法性身,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卷四》中言:“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自性清净如来藏。”此言是依《胜曼经》而阐发的。
2、《佛性论》,四卷,陈、真谛译出。
此论是《摄大乘论》的影响,以三义来论述如来藏的。《卷二》言:“如来藏义,有三种应知,何者为三
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所摄藏,约住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隐覆藏,如来性住道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能摄藏,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尽。此论的三藏义与《宝性论》三义基本相当,只有第二义似不合恰。
3、《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二卷,坚意菩萨造。此论是依《胜曼经》而成,开十二门,以菩提心为宗本,借畅如来藏之说。
开首便言:“稽首菩提心,能为胜方便。”又言:“至于成佛位,不名菩提心,名为阿罗诃,净我乐常度。”“此心性明洁,与法界同体,如来依此心,说不思议法。”“法身众生中,本无差别相。”“自性无染着,如火宝空水。”后又言:“烦恼性相离,空彼客烦恼,净法常相应,不空无垢法。”
4、《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陈·真谛译。
此论从一心开二门显三大,以真如、无明、熏习、阿黎耶识等概念,形成本论的“真如缘起”思想,并以此发挥大乘真常唯心之旨。从本论的作者,译者到本论所倡的理论,引出了后来学者的争议。早在一九0六年、日本佛学者舟桥水载就撰文说《起信论》为中国著作的开始,到一九一九年望月信享的广泛争议。一九二二年争议传到中国。梁启超、王恩洋等唯识学者,从历史及思想方面各自认为此论为中国人所撰一一“出于梁陈小儿之作”。一九三二年,武昌印经处,将全部争论之文搜集成册,题为《大乘起信论研究》。近代学者吕澄先生从《起信与楞咖》、《起信与禅》的方面论述,认为本论是据魏译《楞加》而写作;至于唐译《起信论》,也非翻译,而只是禅宗对于旧本的改作。太虚大师的《再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肯定了《起信论》是印度人所撰。印顺大师的《起信评议》一文,没有正面论述本论的真伪,只是客观地介绍他人的争论,并认为:印度传来的不定好,中国作的不定就错、得出结论,起信沦有它自己的价值,不能像鉴别古董一样,认为是某时某人的作品,就认为不值钱。其实,正是因为本论是一本思想丰富且有它独到见解的论著,才引起了如上之争。
论中言:“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法、二者义。”《胜曼经》中言:“世尊。摄受正法者,是摩诃衍,何以故
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世出间善法。”本论言:“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
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等等,形成完整的以“真心本觉”为特质的真常唯,心体系。
三、真常唯心思想的核心——如来藏
真常思想中讲到的真如、佛性、法性、法界、实际、如等等,其实都是如来藏的别称。不过只是约从果上说,名菩提,涅槃、法身、约从因上说,名三昧、般若;约从境上说,名真如、法性、胜义谛等。
经言:“如来藏,于无量烦恼障所缠。”“如来藏处甚深难知。”所以,各种经论便以不同方式来说明印证它。
如来藏,从历史和思想两方面去看,是属后期大乘的一一不共…
《真常唯心论浅说(妙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