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來法身。”可見,此經不但究明如來藏之義,且其他大乘重心論題,亦攝列盡至。故此經是真常唯心思想的概要之書、是非常有價值的一部經。
5、《大方等如來藏經》,現存的是晉義熙二年(公元406年),佛陀跋陀羅譯。(注:《出叁藏記集》卷二載:晉惠,懷時,沙門法矩譯)。
此經是通俗說明如來藏義的經典,是受《華嚴》影響,專用譬喻來說明在煩惱覆藏中,一切衆生有如來藏的。此經提出如來藏義,用九種譬喻來說明:1>萎華有佛;2>蜂群繞蜜;3>糠桧粳糧;4>糞內真金;5>貧家寶藏;6>殼內果種;7>弊物裹金像;8>貧女懷輪王;9>鑄模內金像。經言:“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寶法藏,在其身內。”又言:“佛藏在身,衆根具足。”“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跌坐,俨然不動。”“有如來藏常無染汙,部相具足,如我無異。”這些顯明如來藏之·胎藏”義,與《楞加經》卷二所說的:“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的思想相同。這使人聯想到、諸大叢林中的羅漢堂中,有一尊“羅漢”,雙手撕開響脯,露出了一尊“佛像”,他在告訴。人們,、人人內心都有一尊如來。
6、《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涼玄始十年,昙無谶譯出。(注:初十卷與法顯所譯的《大般泥洹經》是同本異譯,下叁十卷昙無谶又再譯)。
此經初十卷中,明確揭示了如來藏義。如卷七雲:“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古韻新聲·真常唯心論淺說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卷二中言:“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後叁十卷中,第二十七卷中言:“一切衆生,定得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切衆生真實,未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師子吼菩薩品》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隹,無有變易。”此經後叁十卷已從前十卷的如來藏說轉爲佛性說,從而把中國佛教導向了佛性論的軌道。
旁述而言,法顯于417年所譯《大般泥洹經》(涅槃經前十卷)後,僧睿(什公四聖之一)讀後興奮地說:“此經雲:泥洹不滅,佛有真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道生(什公四聖之一)的闡提成佛說。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之公案。僧肇(什公四聖之一)爲追掉什公之寂,著了《涅槃無名論》。可見在當時,翻譯佛經的主流一一長安什公之處,對《涅槃經》的研究是多麼流行。
7、《楞加經》,有叁種漢譯本:一是劉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的,四卷;二爲元魏延昌二年菩提流支譯,十卷(十八口);叁爲唐武後實叉難陀譯、七卷(十品)。
此經乃真常唯心思想後期之經。《卷二》曾言:“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一一提出了“無我如來藏說”。《卷四》雲:“修行者,作解脫想,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藏、七識流轉不滅,所以者何
彼因攀緣諸識生故。”“菩薩摩诃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大慧,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非諸如來”。想出了如來藏即識藏的概念,爲如來藏作生死之依的理論作墊。
此經從真常思想出發,融攝瑜伽學思想,形成如來藏(真常)阿賴耶(瑜伽)的“如來藏識藏”之說。因爲識藏的思想,唯識家們以此爲唯識所依之典,發揮了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之義。
本經以大慧舉大乘正理百八事問佛,佛即印可、思想極龐,學者隨所研學,各倡已意,使得本經注疏有二十家之多,對中國佛教的繁榮起了很大作用。
8、《楞嚴經》,十卷,唐神龍元年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亦屬于秘密部經典。
本經爲阿難回小向大而說,诠無作四谛之理,顯萬法唯心之一。《卷一》中言:“佛告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成聲聞、緣覺……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雲何二種
阿難,一者,元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同攀緣心,爲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無清淨體,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卷叁》中言:“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卷一》又言:“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卷叁》言:“複次阿難,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複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複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明代智旭《閱藏知津》中稱贊言:“此經爲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但因其內容與其他顯教經論所說多有分岐而對此經之真僞爭論不休。
上面所列舉的八部經典,都是詳細闡述真常唯心思想的。但還有其他經典亦對真常論有所闡發。例如《大法雲經》《金光明最勝王經》、《無上依經》、《不增不減經》、古韻新聲·真常唯心論淺說《大哀經》、《寶積叁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口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勝天王般若波羅密經》、《大乘密嚴經》、《圓覺經》和“會叁歸一”的《法華經》。
這些經典中,《圓覺經》,《楞嚴經》及論典中的《大乘起信論》,雖然被判爲是後人的僞作,但亦不失爲真常論思想的代表典籍。
B、所依論典
1、《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元魏正始五年(508),勒那摩提譯,有言,此論是依《大哀經》而造。
此論從叁種含義上去詳釋如來藏:一、法身遍義;二、真如無差別義;叁、佛種姓義。《卷叁》中言:“法身遍、無差、皆實有佛性,是故說衆生常有如來藏。”“一切衆生界,不離諸佛智,以彼淨無垢,性體不二故;依一切法佛,平待法性身,知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卷四》中言:“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自性清淨如來藏。”此言是依《勝曼經》而闡發的。
2、《佛性論》,四卷,陳、真谛譯出。
此論是《攝大乘論》的影響,以叁義來論述如來藏的。《卷二》言:“如來藏義,有叁種應知,何者爲叁
一、所攝藏;二,、隱覆藏;叁、能攝藏。”所攝藏,約住自性如如,一切衆生是如來藏;隱覆藏,如來性住道前時,爲煩惱隱覆,衆生不見;能攝藏,謂果地一切過恒沙數功德,住如來應得性時,攝之已盡。此論的叁藏義與《寶性論》叁義基本相當,只有第二義似不合恰。
3、《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二卷,堅意菩薩造。此論是依《勝曼經》而成,開十二門,以菩提心爲宗本,借暢如來藏之說。
開首便言:“稽首菩提心,能爲勝方便。”又言:“至于成佛位,不名菩提心,名爲阿羅诃,淨我樂常度。”“此心性明潔,與法界同體,如來依此心,說不思議法。”“法身衆生中,本無差別相。”“自性無染著,如火寶空水。”後又言:“煩惱性相離,空彼客煩惱,淨法常相應,不空無垢法。”
4、《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陳·真谛譯。
此論從一心開二門顯叁大,以真如、無明、熏習、阿黎耶識等概念,形成本論的“真如緣起”思想,並以此發揮大乘真常唯心之旨。從本論的作者,譯者到本論所倡的理論,引出了後來學者的爭議。早在一九0六年、日本佛學者舟橋水載就撰文說《起信論》爲中國著作的開始,到一九一九年望月信享的廣泛爭議。一九二二年爭議傳到中國。梁啓超、王恩洋等唯識學者,從曆史及思想方面各自認爲此論爲中國人所撰一一“出于梁陳小兒之作”。一九叁二年,武昌印經處,將全部爭論之文搜集成冊,題爲《大乘起信論研究》。近代學者呂澄先生從《起信與楞咖》、《起信與禅》的方面論述,認爲本論是據魏譯《楞加》而寫作;至于唐譯《起信論》,也非翻譯,而只是禅宗對于舊本的改作。太虛大師的《再議印度之佛教》一文中,肯定了《起信論》是印度人所撰。印順大師的《起信評議》一文,沒有正面論述本論的真僞,只是客觀地介紹他人的爭論,並認爲:印度傳來的不定好,中國作的不定就錯、得出結論,起信淪有它自己的價值,不能像鑒別古董一樣,認爲是某時某人的作品,就認爲不值錢。其實,正是因爲本論是一本思想豐富且有它獨到見解的論著,才引起了如上之爭。
論中言:“摩诃衍者,總說有二種:雲何爲二
一者法、二者義。”《勝曼經》中言:“世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诃衍,何以故
摩诃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世出間善法。”本論言:“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所言義者,則有叁種,雲何爲叁
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叁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雲何爲二
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黎耶識”等等,形成完整的以“真心本覺”爲特質的真常唯,心體系。
叁、真常唯心思想的核心——如來藏
真常思想中講到的真如、佛性、法性、法界、實際、如等等,其實都是如來藏的別稱。不過只是約從果上說,名菩提,涅槃、法身、約從因上說,名叁昧、般若;約從境上說,名真如、法性、勝義谛等。
經言:“如來藏,于無量煩惱障所纏。”“如來藏處甚深難知。”所以,各種經論便以不同方式來說明印證它。
如來藏,從曆史和思想兩方面去看,是屬後期大乘的一一不共…
《真常唯心論淺說(妙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