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别的产物,本质却是无生,物我一如,无差无别。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来之烦恼,故流转生死。无生即无灭,“修得无生即涅架。诗人旨在告诉读者自己顿悟的禅理,由于前面已将读者带进了一种令人向往的禅境。最后诗人的顿悟,使读者觉得亲切自然。
再如《龙谭登舟栖霞僧相送》:“昨朝山中雨,惆怅中峰别。回望上方人,云岚但明灭。龙潭复相送,江晚潮如雪。浏浏岩际风,皎皎波间月。世外本忘情,幽怀无断绝。终卜僧绍邻,长兹味禅悦。”“上方”是妙用禅语指栖霞僧,《金刚顶金瑜咖十八会指归》中指色界、无色界等上界天,与欲界对称。于密教中,为金刚界曼荼岁外金刚部五类之一,此天为摩醯首罗等无量诸天王及其后所居。诗人暗示佛门弟子为上方界人,高住云端,超然世外,凡俗不可同日而语,表示对佛门净土的崇敬和向往。前四句写空山雨后,诗人与栖霞僧惆怅中告别。诗人不得不下山,但还频频回首,而山上只有缥缈的云雾。中间四句写龙潭相送登舟的具体情境,诗人用江河的浩瀚,表现了宇宙的无穷.接着描绘了一个空灵清迥的境界,字里行间透了一朴自然天趣,宇宙玄机。最后四句诗人写臼己的禅心。禅宗讲究要断绝一切情根俗缘。这样才能自消烦恼,诗人却发现自己世情未断,只有依傍佛门,以栖霞寺祖师僧绍为师,永久地体味佛理禅趣,从中得到至乐。“禅悦”是禅语,即进入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的意思。如《华严经·净行品》:“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维摩经·方便品》:“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诗人因烦而萌生“禅心”,表示了诗人对厌弃世尘烦果之念虑的向往。诗人从送别写到送别之景,冉写到自己的“顿悟”,虽表达的是自己的对禅的向往,却如行云流水,毫无生硬之感。
又如《竹林寺》:“迢迢夹山道,幽幽竹林寺。林公辟山处,泉涧饶古意。钟磬闻诸天,花药覆平地。森林万竿竹,烟景满空翠。慈鸟识禅心。清猿起愁思。干生江海情.萧然但高寄。回首礼白云,何时谢尘累
”前四句形象描绘出一幅世外山寺图.极写竹林寺周围环境,“幽幽”透出一种佛性无所不在的清寂。下面四句再写处处都弥漫着禅意。钟磬徐徐、花草茂密、林海中万竹党秀,峡谷里云烟缥缈,鸟飞猿啼,一切都充满了佛性。“诸天”为禅语,据诸经载.欲界有6天,色界之四禅有18天,五色界有4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据《普曜经》卷六载,释尊在菩提树下成道,诸天前来祝贺。“禅心”亦为禅语,据《兰溪和尚行实》.指禅定之心,即心专注于一的状态,又指依禅定所得的本来清静心。由于竹林寺一切都充满了佛性,以致使鸟也有“禅心”,猿也起“愁思”。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情怀。由于不愿与世俗同流,于是憣然猛醒。“回首”表示顿悟,亦为禅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是佛家人劝人改过向善的常用语。“白云”也是禅语,以白云之自在去来转喻人之了无执著与自由无碍.也指一般隐者。如《景德传灯录》卷十四道:“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长空不碍白云飞”。”诗人在潘然顿悟之后,表示了对世尘的厌恶相对禅林的向往。由于前面诗人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悠静恬淡的禅境,所以最后的顿悟显得顺理成章。
(二)以寂照入诗.“寂照”是禅语,寂,寂静之意;照.照鉴之意。智之本体为空寂.有观照的作用,即坐禅的当体、止观。《大乘无生方便门》:“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即㈩即寂.离相名寂,寂照照寂。寂照者,囚性起相;照寂者,摄相归性。”王渔洋常刚禅宗的”寂照”去观察和体验意境中——刹那之间的深做现象。正如池在《冬日偶作》中云:“静坐岩户间,纷纷观物情。观文苑禅风·禅与上渔洋说略物即观我,忘机自沉冥。”
王渔洋的“寂照”常用写景来表示,他于观境中所表现出的境界,是其内心的反应。只有心静,所观之物才静。如:“苍苍远烟起,槭槭疏林响。”(《即日》) “槭槭”是树叶飘落的样子,只有在人闲极静之时,才可能觉察出远处袅袅炊烟和树叶的飘零,与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秦淮杂诗》)“雨丝风片”.即细风微雨,这是只有心平如镜时才有的感受。又如“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真州绝句》其四)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染红江畔,柳树倒映在澄清的江水中,表现出一种清远闲适的情趣.只有心静,才能体会到“风定”。
王渔洋在“观境”中,常用一些“坐”“对”等动作表示物我对应,由此突出眼前景,将瞬息间景物定格,并将读者引入一种在寂寥中凝神观照的氛围中。如《青山》:“晨雨过青山,漠漠寒烟织。不见秣陵城,坐爱秋江色。”清晨一阵秋雨过后.诗人视线被寒烟遮住,不见居人不见城,于是独自坐下静观秋江景。诗人创造的悠闲从容境地,与其天性淡泊、超然物外的心情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内心外境一如.才能坐得下来。再如《雪后怀家兄西樵):“竹林上斜照,陋巷无车辙。千里暮相思,独对空庭雪。”夕阳斜照竹林,小巷寂静无声,诗人于极为孤独之际,只能独对空雪。
(三)以禅境入诗。在体悟人生与获得解脱等方面,禅境和诗境相似相通。王渔洋的许多诗从字面上看并没有直接言禅。却创造出一种清空、静寂的禅境,由此来寄托自己的性情。进—步开拓了诗境。诗人往往在描写与寺有关的诗中表现出这种境界,如《碧云寺》:“入寺闻山雨。群峰方夕阳。流泉自成响,林壑坐生凉。竹覆春前雪,花寒劫外香。汤休何处是,空望碧云长。”诗人笔下,新雨的空山、清幽的清泉、深邃的涧壑、寂静的山林.是多么的清雅,诗人又感到,如能和名僧一起谈禅说佛.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汤休即惠休.是南朝一位高僧。全诗音节清徐跌宕,神韵袅袅不绝。王渔洋有时表现一种迷离的禅境,如雾里看花,镜中观月,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余地。如《不牙》:“萧条秋雨夕。苍茫楚江晦。时见一舟行,蒙蒙水云外。”诗人描绘了一种迷离的氛围和朦胧的境界:蒙蒙细雨中,一叶扁舟于远处时隐时现,逐渐隐没于云水之外。寥寥几笔,展现的是如此空灵静谧,又蕴含无限幽远和生机。王渔洋也时用几组特有的景象组成一种独有的清幽,如:“凉月淡孤舟.遥村隐江树。杳杳暮归人,悠悠渡江去。”(《毗陵归舟》)“凉月”、“孤舟”、“遥村”、“江树”、“暮归人”、“渡江去”已模糊闪烁。再冠之以“淡”、 “隐”、 “杳杳”、“悠悠”,于朦朦咙咙之中,又透出“种安适闲静,让读者进入一种忘掉自我的境界中去。
(四)以禅意入诗。王渔洋以禅意入诗.不是直接地生硬用禅语将禅意说出,而是讲究拈花微笑似地心心相应。虽然诗中并没有直接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理在文字中,更在文字外。或许王渔洋在写这些诗时并没有意识谈禅理,只不过把自己对禅的理解和感受或多或少从字里行间表现出来,但由于诗中蕴含深刻禅意,所以使读者受到禅的感悟。王渔洋这方面诗作较多,如《山光寺》:“舟过山光寺,西风柳渐凋。隋官零落尽,秋日水迢迢。”诗人似乎想说:自然界的变化有荣有枯,有盛有衰,宛如佛教的“因果”“轮回”。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法生灭无常,有生、住、异、灭四相之说,一切都在生生灭灭,穷尽复通。
王渔洋还以禅悟、禅念、禅趣、禅心、禅味、禅理入诗,有些是交叉使用,限于篇幅,就不多赘述了。
《禅与王渔洋说略(何绵山)》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