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王漁洋說略(何綿山)▪P4

  ..續本文上一頁分別的産物,本質卻是無生,物我一如,無差無別。然凡“夫迷此無生之理,起生來之煩惱,故流轉生死。無生即無滅,“修得無生即涅架。詩人旨在告訴讀者自己頓悟的禅理,由于前面已將讀者帶進了一種令人向往的禅境。最後詩人的頓悟,使讀者覺得親切自然。

  再如《龍譚登舟棲霞僧相送》:“昨朝山中雨,惆怅中峰別。回望上方人,雲岚但明滅。龍潭複相送,江晚潮如雪。浏浏岩際風,皎皎波間月。世外本忘情,幽懷無斷絕。終蔔僧紹鄰,長茲味禅悅。”“上方”是妙用禅語指棲霞僧,《金剛頂金瑜咖十八會指歸》中指色界、無色界等上界天,與欲界對稱。于密教中,爲金剛界曼荼歲外金剛部五類之一,此天爲摩醯首羅等無量諸天王及其後所居。詩人暗示佛門弟子爲上方界人,高住雲端,超然世外,凡俗不可同日而語,表示對佛門淨土的崇敬和向往。前四句寫空山雨後,詩人與棲霞僧惆怅中告別。詩人不得不下山,但還頻頻回首,而山上只有缥缈的雲霧。中間四句寫龍潭相送登舟的具體情境,詩人用江河的浩瀚,表現了宇宙的無窮.接著描繪了一個空靈清迥的境界,字裏行間透了一樸自然天趣,宇宙玄機。最後四句詩人寫臼己的禅心。禅宗講究要斷絕一切情根俗緣。這樣才能自消煩惱,詩人卻發現自己世情未斷,只有依傍佛門,以棲霞寺祖師僧紹爲師,永久地體味佛理禅趣,從中得到至樂。“禅悅”是禅語,即進入禅定者,其心愉悅自適的意思。如《華嚴經·淨行品》:“若飯食時,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維摩經·方便品》:“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詩人因煩而萌生“禅心”,表示了詩人對厭棄世塵煩果之念慮的向往。詩人從送別寫到送別之景,冉寫到自己的“頓悟”,雖表達的是自己的對禅的向往,卻如行雲流水,毫無生硬之感。

  又如《竹林寺》:“迢迢夾山道,幽幽竹林寺。林公辟山處,泉澗饒古意。鍾磬聞諸天,花藥覆平地。森林萬竿竹,煙景滿空翠。慈鳥識禅心。清猿起愁思。幹生江海情.蕭然但高寄。回首禮白雲,何時謝塵累

  ”前四句形象描繪出一幅世外山寺圖.極寫竹林寺周圍環境,“幽幽”透出一種佛性無所不在的清寂。下面四句再寫處處都彌漫著禅意。鍾磬徐徐、花草茂密、林海中萬竹黨秀,峽谷裏雲煙缥缈,鳥飛猿啼,一切都充滿了佛性。“諸天”爲禅語,據諸經載.欲界有6天,色界之四禅有18天,五色界有4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韋馱天等諸天神,總稱爲“諸天”。據《普曜經》卷六載,釋尊在菩提樹下成道,諸天前來祝賀。“禅心”亦爲禅語,據《蘭溪和尚行實》.指禅定之心,即心專注于一的狀態,又指依禅定所得的本來清靜心。由于竹林寺一切都充滿了佛性,以致使鳥也有“禅心”,猿也起“愁思”。最後四句寫詩人的情懷。由于不願與世俗同流,于是憣然猛醒。“回首”表示頓悟,亦爲禅語。“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是佛家人勸人改過向善的常用語。“白雲”也是禅語,以白雲之自在去來轉喻人之了無執著與自由無礙.也指一般隱者。如《景德傳燈錄》卷十四道:“道悟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長空不礙白雲飛”。”詩人在潘然頓悟之後,表示了對世塵的厭惡相對禅林的向往。由于前面詩人已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悠靜恬淡的禅境,所以最後的頓悟顯得順理成章。

  (二)以寂照入詩.“寂照”是禅語,寂,寂靜之意;照.照鑒之意。智之本體爲空寂.有觀照的作用,即坐禅的當體、止觀。《大乘無生方便門》:“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即㈩即寂.離相名寂,寂照照寂。寂照者,囚性起相;照寂者,攝相歸性。”王漁洋常剛禅宗的”寂照”去觀察和體驗意境中——刹那之間的深做現象。正如池在《冬日偶作》中雲:“靜坐岩戶間,紛紛觀物情。觀文苑禅風·禅與上漁洋說略物即觀我,忘機自沈冥。”

  王漁洋的“寂照”常用寫景來表示,他于觀境中所表現出的境界,是其內心的反應。只有心靜,所觀之物才靜。如:“蒼蒼遠煙起,槭槭疏林響。”(《即日》) “槭槭”是樹葉飄落的樣子,只有在人閑極靜之時,才可能覺察出遠處袅袅炊煙和樹葉的飄零,與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有異曲同工之妙。再如:“十日雨絲風片裏,濃春煙景似殘秋”。(《秦淮雜詩》)“雨絲風片”.即細風微雨,這是只有心平如鏡時才有的感受。又如“好是日斜風定後,半江紅樹賣鲈魚。”(《真州絕句》其四)夕陽西下,落日余輝染紅江畔,柳樹倒映在澄清的江水中,表現出一種清遠閑適的情趣.只有心靜,才能體會到“風定”。

  王漁洋在“觀境”中,常用一些“坐”“對”等動作表示物我對應,由此突出眼前景,將瞬息間景物定格,並將讀者引入一種在寂寥中凝神觀照的氛圍中。如《青山》:“晨雨過青山,漠漠寒煙織。不見秣陵城,坐愛秋江色。”清晨一陣秋雨過後.詩人視線被寒煙遮住,不見居人不見城,于是獨自坐下靜觀秋江景。詩人創造的悠閑從容境地,與其天性淡泊、超然物外的心情是一致的。因爲只有內心外境一如.才能坐得下來。再如《雪後懷家兄西樵):“竹林上斜照,陋巷無車轍。千裏暮相思,獨對空庭雪。”夕陽斜照竹林,小巷寂靜無聲,詩人于極爲孤獨之際,只能獨對空雪。

  (叁)以禅境入詩。在體悟人生與獲得解脫等方面,禅境和詩境相似相通。王漁洋的許多詩從字面上看並沒有直接言禅。卻創造出一種清空、靜寂的禅境,由此來寄托自己的性情。進—步開拓了詩境。詩人往往在描寫與寺有關的詩中表現出這種境界,如《碧雲寺》:“入寺聞山雨。群峰方夕陽。流泉自成響,林壑坐生涼。竹覆春前雪,花寒劫外香。湯休何處是,空望碧雲長。”詩人筆下,新雨的空山、清幽的清泉、深邃的澗壑、寂靜的山林.是多麼的清雅,詩人又感到,如能和名僧一起談禅說佛.那該是多麼惬意的一件事啊!湯休即惠休.是南朝一位高僧。全詩音節清徐跌宕,神韻袅袅不絕。王漁洋有時表現一種迷離的禅境,如霧裏看花,鏡中觀月,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余地。如《不牙》:“蕭條秋雨夕。蒼茫楚江晦。時見一舟行,蒙蒙水雲外。”詩人描繪了一種迷離的氛圍和朦胧的境界:蒙蒙細雨中,一葉扁舟于遠處時隱時現,逐漸隱沒于雲水之外。寥寥幾筆,展現的是如此空靈靜谧,又蘊含無限幽遠和生機。王漁洋也時用幾組特有的景象組成一種獨有的清幽,如:“涼月淡孤舟.遙村隱江樹。杳杳暮歸人,悠悠渡江去。”(《毗陵歸舟》)“涼月”、“孤舟”、“遙村”、“江樹”、“暮歸人”、“渡江去”已模糊閃爍。再冠之以“淡”、 “隱”、 “杳杳”、“悠悠”,于朦朦嚨嚨之中,又透出“種安適閑靜,讓讀者進入一種忘掉自我的境界中去。

  (四)以禅意入詩。王漁洋以禅意入詩.不是直接地生硬用禅語將禅意說出,而是講究拈花微笑似地心心相應。雖然詩中並沒有直接談禅,但在筆墨之中,筆墨之外寓有禅意。理在文字中,更在文字外。或許王漁洋在寫這些詩時並沒有意識談禅理,只不過把自己對禅的理解和感受或多或少從字裏行間表現出來,但由于詩中蘊含深刻禅意,所以使讀者受到禅的感悟。王漁洋這方面詩作較多,如《山光寺》:“舟過山光寺,西風柳漸凋。隋官零落盡,秋日水迢迢。”詩人似乎想說:自然界的變化有榮有枯,有盛有衰,宛如佛教的“因果”“輪回”。與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有異曲同工之妙。佛教認爲世間一切法生滅無常,有生、住、異、滅四相之說,一切都在生生滅滅,窮盡複通。

  王漁洋還以禅悟、禅念、禅趣、禅心、禅味、禅理入詩,有些是交叉使用,限于篇幅,就不多贅述了。

  

  

《禅與王漁洋說略(何綿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