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行……生缘老死,如是纯大苦聚集。”相缘相灭的还灭门。指的是“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老死灭,如是纯大苦聚灭。”现根据此缘起二大律的序列内容,予简单地解说如下:
有情是有老死的,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如果推求一下有情为什么会出现老死的现象。就会发现问题并不简单。依佛法说,有此法的存在.才有彼法的存在;有此法的生起,才有彼法的生起。老死的现象也是这样的,有情有老死是由于有生。但生也并非凭空而生出来的,必然有能生生命的东西使之生,这就是缘起的有。这样一层一层地推求观察,达到无始以来的无明。明是智慧.无明即是从无始以来不了解绦起性空的真理。执一切法实有自性,因而生起种种的错误认识(自性见)。这虽是一切生死的根本,但并不能就此而止。有生死身。便有无明的活动,因此无始以来的无明招感生死,依生死身而又起无明,就象没有个开始的环一样。这是望果而推因,从老死到无明的十二过程,称之为流转门。
佛、菩萨、二乘圣者解脱了生死,得证空性.就在于他们已彻了缘起的法则,把握缘起流转的原因.从而控制它、改变它。这即是缘起的还灭门。 《杂阿含经》云:“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老死灭。”《般若心经》亦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的都是无明灭至老死灭的缘起还灭门。即所谓有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人灭,六人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印顺法师指出:“事物的生起由于因缘,事物的消灭也是由于因缘,生起与消灭都是因果现象的,所以还灭门中的清净法也是缘起的。”
《杂阿含经》云:“观彼悉皆灵伪,都不见真实……但以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有见)及与非法(无见)。”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假名法——世俗的,圣弟刁:就在这因缘的名相世俗法中,体现空寂,离“有法”、 “非法”二边,即为缘起的中道。故经云:“如来离于二边说中道……。”什么是二边呢
如有无、苦乐、生死、聚散等等。缘起中道, “阿含经”中,佛陀广为宣说,如:“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刁: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不一不异(《新储大正藏·杂阿含二九七经》。”“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我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不常刁;断),,(“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尺;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未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不有不无)诸皆!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杂阿含三三五经》不来不去。龙树菩萨归纳此释迦圣教为“八不”中道。《中论·观因缘品》云:“不生亦不灭,不常功;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嘉祥大师吉藏认为“八不”是“众教之宗归,生之原本”(《中现沦疏·因缘品第一》)。又说:“观此正因缘,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故此因缘,即是中道。”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八不对于阐明中道的重要性。那么八不所包涵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要想明了八不,首先要知道所不(否定)的八事。这八者,是两两相对的.即分做四对: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现分别作为解说:
生灭,是佛法中重要的概念,三法印的诸行无常.即依此而说明的。凡生灭的法,都是有为法。它的特性是刹那生灭迁流不居的。此可由生灭二相推为四种有为法相:”生、住、异、灭。本无今有为生。
有而相续为住.变化不居为异,有而还无为灭。这是对于有情而言,对于无情的事物,则可说为成、住、坏、空四相。生起的必然归于灭无.这是佛法的基本原理;因此.生灭常用来阐释无常。此无常生灭又可分为二种:一、一期生减,这我们比较容易体会得到的,如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二、一念生灭,亦称为刹那生减,是极其深细的。我们知道,生起的事物是一定归于灭无的。但这灭无并不是突然的消失,而是刹那刹那地生灭变化,事物始终是处于潜移默化之中。西方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不可能第二次趟过同一段河流。讲的也就是事物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的道理。大期生灭,此大期生灭是极其漫长的。众生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构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源,这总名之为生;直到观破无明。悟入涅槃无生,则总名之为灭。
常断。常,是从时间变异中的永恒性说的;断,是时间的中断,即不再延续下去。众生不能避免断常二过,追究他的原因,即是执取一切法为实有臼性。因此《中论·观成坏品》云:“若生有所受法,即堕于断常。”《六十如理论》也说:“若有许诸法,缘起而实有,彼云何能,不生常等过
”于此可见只有依缘起生灭观,才能免堕此断常二见。根本佛法以缘起生灭为出发.以无常、寂灭等否定断常的错误.从而显示出不常不断的缘起生灭相。
一异。一即同一,异即别异;二异亦好是“即”与“离”。一异有两种意思:一、整体与局部,如房子是一,构成房子的砖、瓦、门、窗是异。二、同一与别异,如说人类即是同一,但是人类有白、黑、棕、黄等种族,又可说是别异的。现代唯物辩证法所谓的矛盾、统一等,如属于一异的范筹。 ,
来出,即是运动,一切事物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着,所以是无常的;因为无常,故事物总是不停地变动着,这即是运动。运动的即是存在着的事物,存在着的事物就是运动,决不能抛弃事物而谈论什么运动。
“八不”是龙树菩萨对各种自性见命题,所下双边否定。实在的生、实在的灭。都隐含着自性见者对缘起事物的执着,是错谬的,是不符合事物本来相状的;所以,龙树菩萨用“不来”一一地加以否定。八不所否定的八事,即是否定了一切自性法。
因为八事是一切事物的基本通性。八事既然都是空无自性.那么一切事物当然也都是毕竟空寂的.由此便可远离二边而通于缘起的中道。
2.八正道的中道(趋向真理的实践方法)印顺法师说:“八正道,也是缘起法。它不在乎说明生死杂染可以解脱的,所以不说』七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它告诉实修解脱行者所应采取的不苦不乐的中道行。”此清楚地告诉我们,八正道为缘起法,但它是实践方面的。《转*轮经》云:“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支.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民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 眼 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此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道
即此八支之圣道也。”从这佛教的原始经典看,我们可以知道佛的最初说法即是:八支圣道,此亦即中道的根本意旨所在。世间的人,无论是纵我的乐行,还是克已的苦行,都是根源于情识的妄执。也正因为这种情本的人生观,不但他们的苦行是痛苦不堪的;即使是纵欲的乐行,归根结底也还是痛苦的。想解除痛苦是遥遥无期的。佛陀勘破此情本的苦乐行.提出一种究竟彻底的中道行——以智为本的人生观一一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导者,是正见。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的。 《阿含经》即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般若经》则以般若为万行的先导。正见为导的中道,即是从正见人生的实践中,增进、改造、净化此人生.以完成圆满的人生理想。
一切法都是缘起的存在着,八正道的行为.当然也是空无自性的。《法喻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合理的行为;非法。是不道德的行为。在中道行中的过程中,最初应该用道德的行为(法)去改善纠正不道德的行为(非法)。但这道德的善法,也还是因缘所生法,也还是自性空寂的;假使如一般人的妄执,取相执为实有。那么是始终不能悟证性空而获得解脱的。《杂阿含经》卷七云:“我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我若取色等,即有罪过。……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因此,八正道的中道行,本性还是空寂的,它与中道的理性,是相应的。理性与实践,在空寂中融然无二了。
印顺法师对中道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缘起空的中道,遣离了一切错谬的思想;八正道的中道引,离苦乐二边而不取相执着。这两大中道法.是相辅相成而圆满无缺的。……这智信合一的中道,即是释尊本教的特质所在。”
三、中庸、中道与新中的比较
以上分别地儒家的中庸和龙树中观学的中道的意旨做了探讨。知悉中庸不是中道,不是一般所谓的折中;也知悉中道并非儒家的中庸与一般所谓的折中。在此.我想进一步对此三者加以比较,以求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三者之间究竟有那些异同。
1.中庸、中道根本法则之比较
中庸与中道二者在根本法则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按照中观者的术语来说,一有自性(中庸),一无自性(中道);一是本源(中庸),一非本源(中道)。《中庸》首章:“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朱子语类》云:“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高攀龙说:“中,即吾之身心是也。……身心何以为中
只洁洁净净,廓然大公便是。……”上面所摘录的三则言论,明白无误天才告诉我们,中是天下的大本,是性、是体,是心,是自性见命题。所谓的大本,即是根本,以为宇宙万物都是从某一根本的实体——本源中生发出来的。高攀龙更进而描摹此形而上的身心,是洁洁净净、廓然大公的。此一观点,虽然不同于中观者的观点,但颇有意思,它与佛教中的真常唯心之“妙明真心”极为接近。…
《辩中道、中庸与折中思想(涯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