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道、中庸與折中思想(涯舟)▪P2

  ..續本文上一頁緣行……生緣老死,如是純大苦聚集。”相緣相滅的還滅門。指的是“無明滅則行滅……生滅則老死滅,如是純大苦聚滅。”現根據此緣起二大律的序列內容,予簡單地解說如下:

  有情是有老死的,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如果推求一下有情爲什麼會出現老死的現象。就會發現問題並不簡單。依佛法說,有此法的存在.才有彼法的存在;有此法的生起,才有彼法的生起。老死的現象也是這樣的,有情有老死是由于有生。但生也並非憑空而生出來的,必然有能生生命的東西使之生,這就是緣起的有。這樣一層一層地推求觀察,達到無始以來的無明。明是智慧.無明即是從無始以來不了解縧起性空的真理。執一切法實有自性,因而生起種種的錯誤認識(自性見)。這雖是一切生死的根本,但並不能就此而止。有生死身。便有無明的活動,因此無始以來的無明招感生死,依生死身而又起無明,就象沒有個開始的環一樣。這是望果而推因,從老死到無明的十二過程,稱之爲流轉門。

  佛、菩薩、二乘聖者解脫了生死,得證空性.就在于他們已徹了緣起的法則,把握緣起流轉的原因.從而控製它、改變它。這即是緣起的還滅門。 《雜阿含經》雲:“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則行滅……生滅則老死滅。”《般若心經》亦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講的都是無明滅至老死滅的緣起還滅門。即所謂有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人滅,六人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印順法師指出:“事物的生起由于因緣,事物的消滅也是由于因緣,生起與消滅都是因果現象的,所以還滅門中的清淨法也是緣起的。”

  《雜阿含經》雲:“觀彼悉皆靈僞,都不見真實……但以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有見)及與非法(無見)。”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的假名法——世俗的,聖弟刁:就在這因緣的名相世俗法中,體現空寂,離“有法”、 “非法”二邊,即爲緣起的中道。故經雲:“如來離于二邊說中道……。”什麼是二邊呢

  如有無、苦樂、生死、聚散等等。緣起中道, “阿含經”中,佛陀廣爲宣說,如:“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複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刁: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不一不異(《新儲大正藏·雜阿含二九七經》。”“自作自覺(受),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我說,法說,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不常刁;斷),,(“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尺;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未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不有不無)諸皆!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雜阿含叁叁五經》不來不去。龍樹菩薩歸納此釋迦聖教爲“八不”中道。《中論·觀因緣品》雲:“不生亦不滅,不常功;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嘉祥大師吉藏認爲“八不”是“衆教之宗歸,生之原本”(《中現淪疏·因緣品第一》)。又說:“觀此正因緣,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故此因緣,即是中道。”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八不對于闡明中道的重要性。那麼八不所包涵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要想明了八不,首先要知道所不(否定)的八事。這八者,是兩兩相對的.即分做四對: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現分別作爲解說:

  生滅,是佛法中重要的概念,叁法印的諸行無常.即依此而說明的。凡生滅的法,都是有爲法。它的特性是刹那生滅遷流不居的。此可由生滅二相推爲四種有爲法相:”生、住、異、滅。本無今有爲生。

  有而相續爲住.變化不居爲異,有而還無爲滅。這是對于有情而言,對于無情的事物,則可說爲成、住、壞、空四相。生起的必然歸于滅無.這是佛法的基本原理;因此.生滅常用來闡釋無常。此無常生滅又可分爲二種:一、一期生減,這我們比較容易體會得到的,如人從出生到老死的過程。二、一念生滅,亦稱爲刹那生減,是極其深細的。我們知道,生起的事物是一定歸于滅無的。但這滅無並不是突然的消失,而是刹那刹那地生滅變化,事物始終是處于潛移默化之中。西方有位哲人說.人的一生,不可能第二次趟過同一段河流。講的也就是事物時刻處于變化之中的道理。大期生滅,此大期生滅是極其漫長的。衆生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構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源,這總名之爲生;直到觀破無明。悟入涅槃無生,則總名之爲滅。

  常斷。常,是從時間變異中的永恒性說的;斷,是時間的中斷,即不再延續下去。衆生不能避免斷常二過,追究他的原因,即是執取一切法爲實有臼性。因此《中論·觀成壞品》雲:“若生有所受法,即墮于斷常。”《六十如理論》也說:“若有許諸法,緣起而實有,彼雲何能,不生常等過

  ”于此可見只有依緣起生滅觀,才能免墮此斷常二見。根本佛法以緣起生滅爲出發.以無常、寂滅等否定斷常的錯誤.從而顯示出不常不斷的緣起生滅相。

  一異。一即同一,異即別異;二異亦好是“即”與“離”。一異有兩種意思:一、整體與局部,如房子是一,構成房子的磚、瓦、門、窗是異。二、同一與別異,如說人類即是同一,但是人類有白、黑、棕、黃等種族,又可說是別異的。現代唯物辯證法所謂的矛盾、統一等,如屬于一異的範籌。 ,

  來出,即是運動,一切事物都在刹那刹那地生滅著,所以是無常的;因爲無常,故事物總是不停地變動著,這即是運動。運動的即是存在著的事物,存在著的事物就是運動,決不能抛棄事物而談論什麼運動。

  “八不”是龍樹菩薩對各種自性見命題,所下雙邊否定。實在的生、實在的滅。都隱含著自性見者對緣起事物的執著,是錯謬的,是不符合事物本來相狀的;所以,龍樹菩薩用“不來”一一地加以否定。八不所否定的八事,即是否定了一切自性法。

  因爲八事是一切事物的基本通性。八事既然都是空無自性.那麼一切事物當然也都是畢竟空寂的.由此便可遠離二邊而通于緣起的中道。

  2.八正道的中道(趨向真理的實踐方法)印順法師說:“八正道,也是緣起法。它不在乎說明生死雜染可以解脫的,所以不說』七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它告訴實修解脫行者所應采取的不苦不樂的中道行。”此清楚地告訴我們,八正道爲緣起法,但它是實踐方面的。《轉*輪經》雲:“在此諸欲中耽于欲樂者,乃下劣凡支.爲非聖無意義之事。雖然,以自身所求之苦爲苦,亦爲非聖無意民義之事也。離此二邊之中道,方依于如來而能證悟.此即 眼 知,至于寂靜、悟證、正覺、涅槃之道。此丘!于何名爲依于如來所悟之道

  即此八支之聖道也。”從這佛教的原始經典看,我們可以知道佛的最初說法即是:八支聖道,此亦即中道的根本意旨所在。世間的人,無論是縱我的樂行,還是克已的苦行,都是根源于情識的妄執。也正因爲這種情本的人生觀,不但他們的苦行是痛苦不堪的;即使是縱欲的樂行,歸根結底也還是痛苦的。想解除痛苦是遙遙無期的。佛陀勘破此情本的苦樂行.提出一種究竟徹底的中道行——以智爲本的人生觀一一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導者,是正見。一切身心的行爲.都是以正見爲眼目的。 《阿含經》即以正見爲諸行的先導,《般若經》則以般若爲萬行的先導。正見爲導的中道,即是從正見人生的實踐中,增進、改造、淨化此人生.以完成圓滿的人生理想。

  一切法都是緣起的存在著,八正道的行爲.當然也是空無自性的。《法喻經》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合理的行爲;非法。是不道德的行爲。在中道行中的過程中,最初應該用道德的行爲(法)去改善糾正不道德的行爲(非法)。但這道德的善法,也還是因緣所生法,也還是自性空寂的;假使如一般人的妄執,取相執爲實有。那麼是始終不能悟證性空而獲得解脫的。《雜阿含經》卷七雲:“我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我若取色等,即有罪過。……作是知已.于諸世間則無所取。”因此,八正道的中道行,本性還是空寂的,它與中道的理性,是相應的。理性與實踐,在空寂中融然無二了。

  印順法師對中道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說:”緣起空的中道,遣離了一切錯謬的思想;八正道的中道引,離苦樂二邊而不取相執著。這兩大中道法.是相輔相成而圓滿無缺的。……這智信合一的中道,即是釋尊本教的特質所在。”

  叁、中庸、中道與新中的比較

  以上分別地儒家的中庸和龍樹中觀學的中道的意旨做了探討。知悉中庸不是中道,不是一般所謂的折中;也知悉中道並非儒家的中庸與一般所謂的折中。在此.我想進一步對此叁者加以比較,以求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叁者之間究竟有那些異同。

  1.中庸、中道根本法則之比較

  中庸與中道二者在根本法則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按照中觀者的術語來說,一有自性(中庸),一無自性(中道);一是本源(中庸),一非本源(中道)。《中庸》首章:“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朱子語類》雲:“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高攀龍說:“中,即吾之身心是也。……身心何以爲中

  只潔潔淨淨,廓然大公便是。……”上面所摘錄的叁則言論,明白無誤天才告訴我們,中是天下的大本,是性、是體,是心,是自性見命題。所謂的大本,即是根本,以爲宇宙萬物都是從某一根本的實體——本源中生發出來的。高攀龍更進而描摹此形而上的身心,是潔潔淨淨、廓然大公的。此一觀點,雖然不同于中觀者的觀點,但頗有意思,它與佛教中的真常唯心之“妙明真心”極爲接近。…

《辯中道、中庸與折中思想(涯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