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思虑到决定去做,所以它是业的动力。”不但意志活动的是思,就是因施心所的发动,而表现于外的身体活动,语言表白,所谓从思所生的,则名为思已业,或名为思所作业。佛所说的这二业,实包含身语意三业。《俱舍论讲记》说:“谓佛所说的思业,就是通常的意业。从思所作的业,就是通常的身语二业,所以二业开出来就是三业。
思与意业相应。说名意业,由分别思虑的意业表现于外所有的身体动作是身业,语言诠表是语业。”可三业是从二业开出来的,并没有不同的自体。
(9)表业无表业
表业及无表业,是从身语二业而来,而且身语各有表、无表业。表:是表示,《法苑义章》说:“表谓表示,表,自内心,示于他故。”如有情内心究竟有什么念头,没有通过身语表现于外,别人不知你有些什么想法
但若通过身语表现出来,别人立即知道你在想什么。
以身业说:如你是在虔诚地礼佛,别人从你这一动作表示,就知道你内心和行为都是善的;又如你正在拿刀去杀人,别人从你这一动作,同样知道你的心里和行为都是恶的,这就名为身表业。以语表业说:如你是在称扬赞叹如来,别人从你这一语言表达,自然就知你内,在的心里和行为都是善的,这就名为语表业。
无表业与表业刚刚相反:所谓无表,就是无可表示于人的业。《俱舍论》说:“无表虽以色业为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业。”意即显示有情所行所为,虽都已成为过去,但并不是没有了,仍有一股力量存在,而这股潜力又无法表示于外,所以称为无表业。这无表业,在有部学者看来,是很重要的,假使不承认有无表业,那世间的因果律就无法建立,国家的法律亦无从施行。所以于生灭不住的表业之外,特立身语的二无表业”
(10)受业不受业
《舍利弗阿毗昙论·业品》中,说有受业不受业的二业。受业,是指其业必然有受果报的;不受业,是指不受果报的业。如该论卷七说:“云何受业
若业有报,是名受业。云何非受业
若业无报,是名非受业。”后又作这样解说:“复次受业,若业有报及无报思,是名受业。复次非受业,若业无报身业,口业,是名非受业。”
(11)苦等三受业
三受,即是通常说的苦受、乐受、舍受。若经常造作属于欲界所有的种种不善业,顺此业力所感得的非可爱异熟果报,是不善业名为顺苦受业。假定经常造作有漏的人天善业,顺此业力所感得的欲界乃至色界第三禅天的可爱异熟果报,是有漏善名为顺乐受业。
假使经常造作色界第四禅天以上,乃至有顶诸地所有的有漏善业,顺此业力所感得的与舍受相应的果报,是有漏善名为顺舍业,因为在这诸地之间苦乐二受皆不具。
(12)现等三时业
三时,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所谓时,是酬因成果之意。造何业因,就感何果报。这是因果的必然,没有可疑的余地。但所造的业,何时会感果
由于因果有迟速,受报时间有不同,所以转立三时业。如所造的业,在今生已成熟,而于现世受果,名顺现受业;于下生成熟,而于次生受果,名顺次生业;有于若干生后成熟,而于若干生后受果,名顺后生业。这三种业,是专就必会感果说的,如再加上顺不定业,就有四种业。
(13)极重等四业
有情无始以来所造的善恶业,多得无法计数,但在这众多的业力当中,依于感报的决定来说,哪种业先到俗世受报,有极重等四业的差别。
a.极重业,这通于德行的善业或不道德的恶业;如所造的重大善业,象救活很多人的生命,或由高尚的心境所修成的禅定。到你的生命快要结束时,所谓“业相现前”,善的业力发生作用,就牵你到天堂去受乐报。假使造了极重恶业,如弑父、弑母等五无间重业,到了生命快结束时,所谓业相现前,恶的重业发生作用,就牵你到地狱去受苦报。如是受报的或善或恶,都名为极重业。
b.随习业,或名习惯业,是说所造的善恶业,没有怎样的重大,但因不断地造作,形成常有的举动,成为一种习惯性。经过相当的时期,善恶业皆成大力,所以到生命将要结束时,你平时习惯性的业力,到此发生强有力的作用,就会牵你感受来生或乐或苦的果报。
所以有情在日常生活中,善业的习惯性不妨养成,恶业的习惯性最好予以排除。果能如此,到了临命终时,习惯性的善业,就会使你感受未来快乐的新生命。
c.忆念业,有说为临终业,是说正在死前的心理活动,如会想自己以前或善或恶的行为。《成佛之道讲记》中说:“有些人在生命历程中,既无太大的善业,亦无重大的恶业,连习惯的业也没有,象这样的,临终时是迷迷糊糊的,不知自己当何去何从
正在这死亡边沿上时,如忽然想到自己曾做过某种有意义的善事,那就被善业带上天堂,若想起自己曾做过不道德的罪恶之事,并认为做得不够彻底,那就会被恶业带进地狱。”所以,到临终时,对他最好的安慰,就是说出他生前做过的好事,使他因这些善感到欢喜,并因此减轻痛苦。临终一着,佛法看得重要,因为上升下沉就凭临终一念。因此,佛弟子应特别注意!
d.预备业,是论果次序的最后一种业,亦是对一特定众生,尚未作任何解释的业,到了生命将要结束时,没有加上的三业现象,此业亦会决定感受未来的报。
三、业的潜力究竟在何处
业的存在,究竟在何处
是在过去,现在,抑或存在于生命之内
或生命之外
对这问题如不加探索,就无法说明业之所以为业。弥兰陀王曾问那光尊者:“尊者,业这东西究竟在何处
”尊者回答说:“众生所造的各式各样的业,既不存在飞逝的无常意识中,亦不存在生命的某一部分,可一旦到了适当的时刻,依于精神与物质两者,就会在本身显现。”
造诸善恶业的生命体,到了一定的时期,就会灭亡而不继续存在。但由生命体造的诸业,并不随着身体而灭亡消失,在未遇缘感果之前,仍是继续存在的。如经中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印顺大师在《唯识学探源》中,讲到业力存在时亦说:“业虽刹那间过去,而招感后果的力用还是存在。这业力的存在,是身口行为所引起的,是生起后果的功能。业力的存在,就是功能的存在。在这上面,它与种子或熏习,比细烦恼与种习的关系密切,可以说,业力生来就含有种子的意味。
又印顺大师《唯识学探源》中说:“业存在是微细而潜在的,相续不断的,未来的果报,是由它引起的。不论它名称是不是种子,已一律具种子或熏习的含义。”如果潜在的业力,是因内心的发动,通过身语而表现出来。
又这身语的动作影响内心而生起的功能,它是以心色为缘而生的东西,是心色浑融的能力,最适当的名称是“业”。因此,业之所以为业,不能单看成是色或心,而是心色缘起所成。
结论综上所述,可知业力是佛教的一个重要问题,亦是佛教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然以性空者的观点,却又有独到之处,如印顺大师《中观论颂讲记》中说:“依性空正义说,业是缘起化的,因缘和合时,似有业的现象生起。
究其实,业是没有实在性的,既不从何处宋,也不从无中生起一实在性。一切诸业本就不生,不生非没有缘生,是说无有它的决定自性,没有自性生,一切诸业也本来不灭,不灭即不失。我们所见到的业相生灭,是因果现象的起灭,不是有一实在性的业在起灭。没有实在的业性生灭,唯是如幻如化的业相,依因缘的和合离散而幻起幻灭。如幻生灭,不可以追求它的自性,也不是实有的常在,是因缘关系的幻在。幻用是不无的,此如幻的业用,在没有感果之前不失,感果以后,如幻的业用灭,而不可说某一实在法消灭,所以说“灭无所至”。诸业不生,无定性空,虽空无自性,但缘起的业,于百千劫不亡,所以又不断。
不是实有常住故不断,是无性从缘故不断。
行业不失灭,可以建立如幻缘起的业果联系。”根本不需要有个实有自性的保护者,所以性空者的这一说法,是最正确而又最有力的说明。
进一步说,不但保持业种的实有自体性的东西没有,就是业的本身也是没有实体自性的。如果以为业力是实有自性的,那就失去业以造作为意的定义。要知业之所以为业,不论是善是恶,都由造作而成,没有不造作而成为业的。设以业是有实体性,那就不能说它从缘生起,而应不待造作本来就有。
不待造作本来就存在的,那业就成为常住的,还谈何造作不造作
不造作怎么可以成为业
假使不造作已有业力存在,有情不造作岂不是有罪业
如真不作即有罪业,是则佛法行者,不断地修诸净行,岂不是徒然无益
承认不作而有罪业是如此,不作而有善德自然也是这样。如此一宋,持戒的人,就是犯戒的人,犯戒的人就是持戒的人,作罪作福的差别自然也没有。这岂不是破坏世间一切善恶好坏,还谈何由业感果
因此,本于佛说的正义及性空者的正见,认为因果不断不常,业果相续不失不坏,唯有在性空缘起的幻有上,才能建立起来,否则,要想说明业果,那是很困难的。《中观论·业品》说:“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唯有这样的正视业果,方不致破坏业果。
《试论佛教的业力思想(明禅)》全文阅读结束。